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
火爆有毒物质:符合安全距离要求
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
评价方法: 审核应对措施的合理性及相关检测报 告。
4.1.3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多层不高于28 ㎡,中高层不高于24㎡,高层不高于15㎡。
人均用地指标:控制用地 制约别墅用地 指标应用: 与容积率有机搭配 控制方法: 控制户均住宅面积 增加中高层和高层住宅 建设比例
等效声级LAep:dB
评价方法: 审核环境噪声影响评估报告以及建成后 的现场测试报告 。 主要对象: 住区中的面街住宅 住区中的闹区 缓解措施: 建筑本身处理 合理距离 绿带隔离
实例: 应用Cadna/A软件模拟计算室外声环境
Cadna/A软件可根据输入的资 料数据,模拟声环境,从而达到 声环境的优化设计。
打分方法:(总分12分) 1、住区建立了会所及幼儿园,其他设施 均在周边服务半径内可共享。 (12分) 2、住区建立了会所及幼儿园,住区及周 边服务半径内可共享的设施在五类以下。 (7分)
4.1.10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有利于物 尽其用、节约资源。 “尚可使用的旧建筑”系指建筑质量能 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或通过少量改造 加固后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对旧建 筑的利用,可根据规划要求保留或改变其 原有使用性质,并纳入规划建设项目。
当地植物与多种类型: 存活率高、地域特色、节省投资 乔灌草结合: 复层绿化、强化生态、节地高效
乡土植物: 以舟山地区乔木类植物为例
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 适种植物
针 叶 树 种
苏铁,日本冷杉,日本柳杉,池 杉,雪松,日本五针松,日本扁 柏,柏木,罗汉松
柳杉,水杉,杉木,秃杉,北美 红杉,湿地松,撒金柏,北美圆 柏,北美香柏
4.1.16 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 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室外透水 地面面积比不小于45%。
调节微小气候: 降温、增湿、降低热岛效应 补充地下水量: 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面下陷 改善排水状况: 减轻排水负荷、减少雨水径流 园林绿化遮阳: 提供户外停留空间
评价方法: 审核设计文件中透水地面面积是否达 标及采用的措施是否合理。 透水地面包括自然裸露地面、公共绿 地、绿化地面和镂空面积大于等于40% 的镂空铺地(如植草砖)。 透水地面面积比指透水地面面积占室 外地面总面积的比例。
阔 叶 树 种
香樟,普陀樟,红樟,紫楠, 舟山新木姜子,深山含笑,梧桐, 石栎,栓皮栎,白栎,化香,李树, 女贞,冬青,合欢,海槟木槿, 红山茶,三角枫,黄连木,青冈, 雁荡三角枫,红枫,南京椴,杨 梅,浙江柿,柃木,鹅掌楸,竹柏, 北美鹅掌楸, 苦槠,甜槠,榉树
适种植物
赤楠,豹皮樟,火力楠,垂柳, 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槿, 无患子,枫香,黄檀,构骨冬青, 鸡爪槭,杜英,木芙蓉,珊瑚树, 木荷,玉兰,广玉兰,红叶李, 桂花,紫薇,红叶李,棕榈,木 香,榆叶李,苦楝,卫矛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速V<5m/s 是不影响人们正常室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夏季、过渡季自然通风对于建筑节能十分重 要,良好的自然通风有利于提高室外环境的舒适 度。 影响因素:建筑层数与建筑布局 有效措施:建筑布局与盛行风向 建筑单体与规划结合
评价方法: 审核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风环境模拟 预测分析报告,核对实施情况与设计要 求是否相符 。 规划设计阶段,应进行风环境模拟预 测分析和优化,并在模拟分析的基础上 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室外风环境。
评价方法: 审核规划设计布局和应对措施的合理 性,或检测建成后的噪声、空气质量、 水质、光污染等各项环境指标 。
4.1.8 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 于施工对现场引起的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 、噪声影 响 、水污染 、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施工注意事项: 废土回用 控制扬尘 废水排放 有序规制 ┅ ┅
实例: 应用CFD软件模拟计算室外风环境
CFD模拟计算是从微 观角度,针对某一区 域,利用质量、能量及 动量守恒等基本方程对 流场模型进行求解,分 析其空气流动状况。采 用CFD对风环境模拟, 主要用于对通风风场布 局进行优化和对室内流 场进行分析,通过CFD 提供的直观详细的信 息,便于设计者对特定 的区域进行通风策略调 整,使之更有效的优化 室外风环境。
打分方法:(总分15分) 1、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 速ν<5m/s,风速放大系数<2,严寒、寒 冷地区冬季保证除迎风面之外的建筑物前 后压差不大于5Pa。 (9分) 2、除满足第1点要求外,有利于夏季、过 渡季自然通风,住区不出现漩涡和死角。 (15分)
4.1.14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 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每100㎡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
评价方法: 审核施工过程控制的有关文档,包括 提交项目组编写的环境保护计划书、实 施记录文件(包括照片、录像等)、环 境保护结果自评报告以及当地环保或建 设等有关管理部门对环境影响因子如扬 尘、噪声、污水排放评价的达标证明 。
一般项
(共8条)
4.1.9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 与周边地区共享。
评价方法: 审阅热岛模拟预测分析报告,核对实 施情况与设计要求是否相符 。 规划设计阶段,应采用计算机模拟手 段优化室外设计,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室 外热环境。以夏季典型时刻的郊区气候 条件(风向、风速、气温、湿度等)为 例,模拟住区室外1.5m高处的典型时刻 的温度分布情况。
实例: 应用SPOTE软件模拟计算室外热环境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相关规定,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 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 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 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八类设 施。
评价方法: 审核规划设计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是 否满足居民需求,与周边相关城市设施是 否协调互补,以及是否将相关项目合理集 中设置。 集中设置:既可节约建筑用地,也能为居 民提供选择和使用的便利,并提高设施的 使用率; 共同使用:可打破住区范围与周边地区共 同使用。这样既节约用地,又方便使用, 节省投资。
评价方法: 审核景观设计文件及其植物配植报 告,并现场核实 。
4.1.6 住区绿地率不低要标志 公共绿地:提供休憩、交往、文体活 动环境景观的基本指标 注意事项: 公共绿地布局、集中绿地 尺度及其指标不宜过高
块状与带状绿地结合,创 造均好性。但中心绿地太 大、空旷。
评价方法: 审核设计图纸和日照模拟分析报告 。
在满足日照要求的前提下,还应注重 视觉卫生要求,特别是低于北纬25°的 地区,两幢住宅楼或同一栋楼相邻的居 住空间的水平视线距离不宜低于18m。
4.1.5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 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乡土植物:存活率高、节省投资 减少病虫害、降低围护费用 无害植物:无毒、无刺
打分方法:(总分15分) 1、比现行国家噪声标准的规定低3dB以上 。 (15分) 2、符合现行国家噪声标准的规定 。 (9分)
4.1.12 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
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 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 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负面影响: 光化学烟雾、中暑 建筑耗能、人体不适 影响因素: 建筑密度、布局、建筑材料 绿地率与水景设施 空调、交通、炊事排热
评价方法: 审核相关设计文件或进行现场抽检 。
4.1.4 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要 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大中小城市(50万/20万) ·老年居住建筑 ·建筑装饰和商业活动 ·旧区改建项目
评价方法: 审阅规划 设计文件, 审核地下空 间利用的合 理性 。
4 住宅建筑
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共18条)
控制项
(共8条)
4.1.1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 、自然水系 、湿地、基本农 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当地文物: 整旧复旧、原物迁移 自然水系: 不断流、改道疏通 湿地: 不填挖、维持原状 基本农田: 不占用 森林: 保护、不作他用 其他保护区:遵守相关规定
评价方法: 审核场地地形图和相关文件 。
4.1.2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 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 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洪涝与泥石流:避开 含“氡”土壤:检测
无色无味致癌物质
电磁辐射危害:远离、符合相关规定
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 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
SPOTE软件 功能强大,包含: 室外空气流动模 型、长短波辐射 模型、地表和建 筑表面传热模型、 植物热湿模型、 水景热湿模型以 及层次化耦合模 拟体系,适用于 居住小区热岛效 应预测等方面。
打分方法:(总分8分) 达标-得分
4.1.13 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度季、夏 季的自然通风。
评价方法: 审核景观 设计文件或 实际栽种情 况,是否采 用复层绿 化,及乔木 种植数量是 否达标。
打分方法:(总分15分)
1、每100㎡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且木本植物种类: 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不少于32种;华中、华东地区 不少于48种;华南、西南地区不少于54种。 (15分) 2、每100㎡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且木本植物种类: 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不少于25种;华中、华东地区 不少于45种;华南、西南地区不少于50种。 (9分) 3、每100㎡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 (3分)
带形和环形绿地结合,创造 环境景观均好性。
评价方法: 审核规划设计或建成后的绿地率、人 均公共绿地指标是否达标,以及绿地布 置是否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