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如何开始中医的学习本人曾经听过多次中医的讲座,有感于中医的博大精深,加之本人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
一直想学习中医知识,现在完全是门外汉,不知道从何学起。
望各位前辈、同仁指点。
--如果自学的话,你可以试下这个方法:先看唐云的《走近中医》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这两本书。
可以帮你建立初步的中医印象。
接下来,如果有能力,应当直接看古籍。
不要去看现代的中医教材,一般看了你也不会用。
而古籍中也不要先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类的,没有一点基础,读了脑子也是糊涂的。
读古籍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
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
黄元御的书现在没有单卖的,书店里都是黄元御全书。
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
在下来读《郑钦安医书阐释》。
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
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
读到这里一般的病你基本都可以自己解决了。
往下就要继续读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作为一个提高。
这两本书在黄元御全书中有。
这时,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了,很多东西一看,你就会明白。
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
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学者肯定不行。
到此,你的中医水平肯定比外面很多中医师都高。
目前我也在这样学。
-----------回复heacheuy 的帖子多谢指点。
明天书店里去一下。
--回复雪岩98 的帖子我也才开始,这个方法好像是看到四圣心源先生说的。
--也可考虑搜索徐文兵的解读黄帝内经听听,对中医建立点印象。
再从网上搜索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看看(实体书也有卖,不过删减了许多有趣的内容,而这些对入门个人觉得有帮助)--这种事情要看机缘,不是可以强求的,别人推荐给你的书不见得适合你-我也困惑中,希望能得到前辈们的指点--没有中医和易学基础,想入道和刚入道的朋友建议先不要看黄(黄元御)书,最近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进中医大门的金钥匙系列丛书》,写的非常好,建议你买几本看看。
当然了,想学好中医是想当难的,如果你真想学,先买本秦伯未的《中医入门》入一下门,然后再买本《药性赋》看一看,背一背,然后再买本《濒湖脉决》看一看,背一背,然后再买本《医学三字经》看一看,背一背,大概用一年的时间,你就可以当个普通中医了,呵呵。
千万别小看这几本小书,小书中有大学问,大秘决,等你读了十几年中医书,看了无数临床经验后,你就明白了,呵呵。
--拿药性赋里的几句话给你举个例子吧。
比如寒性药里面有句话叫“菊花明目而清头风”,这一句话就可以让你治疗好多病。
现在举两个我的临床病案:病案一:单味菊花清头风治疗头疼,眉棱骨酸痛。
最近天冷,一位同事鼻炎犯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头疼5天了好不了,正好她从家里带来了一包菊花,想泡茶喝,我看见了,告诉她让她放上一大把菊花(平时她就用3,4朵),泡了两杯头疼减轻,第二天头疼万全消失。
病案二:菊花配合枸杞明目治疗眼睛干涩和精神疲劳,有位学生眼睛干涩,精神疲劳,用滴眼液等不能缓解,找到我,我让其喝枸杞菊花茶,三天后眼睛干涩,精神疲劳症状万全消失。
推拿按摩:揪耳操让老人像小伙精力充沛中医书籍大全中医经典教程中医论坛据笔者说,他认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每天做起事来兴致勃勃,像一个20岁的小伙那样精力充沛。
很多人都向他取经,他说:“其实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是每天早上起床后,做一套揪耳操而已。
”他把自己的那套揪耳操,传授给向他取经的人。
每天起床后,他都会把右手绕过头部,向上揪左耳14次;然后反过来,左手绕过头部,向上揪右耳14次。
他告诉身边的朋友,一天之中只要有空闲,就要多揪耳,养生效果很明显。
所以,不要小瞧耳朵这个小东西,它掌管着我们的健康大权。
人体耳朵上有180多个穴位,如果用线把耳朵上重要穴位连接起来,像极了倒置在母宫里的胎儿。
而且在这小小的耳朵上,能够找到很多与我们身体各个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和反射点。
当一个人身体某个部位发生病变的时候,耳朵也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比如,如果是急性炎症,耳朵上与疾病对应的部位会出现点状或片状红晕,而且伴有充血和红色丘疹;患肿瘤疾病的患者,相应的部位会出现结状隆起,呈点状和片状暗灰色;患冠心病的人,在耳垂处可以发现一条斜形的皱痕,被称为“冠心病沟”,因为耳垂是对缺血非常敏感的部位,当冠状动脉发生硬化的时候,耳垂上的组织因为缺血而萎缩,于是就出现了这条皱痕。
所以说,出现这条皱痕的人,90%以上已经或者将要发生冠心病。
当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时候,耳廓的颜色微黄而红润;如果耳廓呈白色,说明你身体受到寒气侵袭;耳廓焦黑、干枯,说明肾精极亏;耳朵红肿(不是由中耳炎或冻疮所致),说明少阳相火上攻或肝胆湿热;耳背出现红色脉络,很多时候是要出麻疹的征兆。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耳朵出现了奇怪的颜色,不仅要去看医生,还要及时揪耳朵。
不要只在犯错误时才楸,没犯错时也要揪,这种揪耳养生法会让你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三种最常用的揪耳法。
第一种:揪耳尖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尖,慢慢揉捏直至发热,然后向上提揪15~20次。
耳尖属于内外生殖器、盆腔、胯、膝、足、踝等等反射区,揪这个部位,可以提高反应能力。
第二种:揪耳轮用拇指和食指在耳轮上揉捏到发热,再向外揪15~20次。
耳廓属于颈椎、腰椎、肩部的反射区,经常揪耳轮可防治相关的疾病。
第三种:推耳根把中指放在耳前,食指放在耳后,自下耳根向上耳根推,每次推 40~50下。
你不但会觉得耳根发热,面部、头部也会有发热的感觉。
耳根是头面部的反射区,推耳根对头痛、头晕、耳鸣有很好的疗效。
-----------大道至简!!!!!!!妙极!!!!-----------方法简单、易操作,记住,以后照着作,谢谢。
-----------实践出真知-----------已经在做了,感觉有效果。
-----------坚持才能胜利,感谢lz-----------看图片上感觉耳尖和耳廓是一个地方呢-----------身体重在保健.-----------确实好-----------看不到图片-----------好贴,我也曾经想过用桂枝汤治疗体虚恶风-----------盖虽发热,然发热略低,曰低烧。
即体温略高于正常体温,此时散热速度略高于常人,则恶寒不明显,然风来,汗液蒸发吸热,散热加快,则立感寒冷,此为恶风。
我常年有这个症状,很有体会。
就不知道怎么处理。
-----------精辟的论述,开悟我心!赞叹!----------------------感谢楼主的详细论述。
学习了-----------论述简易透彻,确为至论。
-----------分析的不错!脉象上也有区别:中风脉缓,伤寒脉紧。
伤寒杂病:浅谈怎样学好中医中医书籍大全中医经典教程中医论坛本人自幼体弱多病,有感于此,与初中毕业即读卫校药剂专业,以便自疗。
后在一老师指点下自学中医,于今十多年来,才找出学好中医的眉目来。
前五六年功夫用在自学考试上,大专文凭拿到手,功夫又用在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资格证上,时间都浪费在教科书上(也有好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无证你水平再高也非法。
近一年来,开始正式临床,深感学识的不足,在经典上下功夫太少,于是立志天天背诵抄写伤寒金匮,以期熟诵,于是再临床疗效非凡。
于是将学医经验总结如下:1.要立志,发大愿,誓救天下疾病众生。
2.读书要专,要下狠功夫在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典上,越早越好,最好能背诵。
3.因我是自学无师,深感没有老师指导的无助,择时很重要,要经方派的,要有择法眼,太少了。
4.参考书也很重要,如经典解释类,名医医案类,要择以经方为主的。
-----------好。
可以具体谈谈学习中医的方法和一些经验。
-----------本人也自幼體弱多病,去年開始自學中醫,從基礎的開始看,如不生病的智慧,求醫不如求已,中醫基礎等開始看,慢慢明白一些東西,不過要看緣份,找到好師傅就好-----------个人愚见,如此学出来的中医,封顶就到中工之才而已.-----------中工之才,也不错了啊,少几个下工,多几个中工,也算是善莫大焉!-----------民间自学也未必不出高手. 选对方向比使蛮力更重要. 我现在以JT的教材为主学习伤寒, 边学边试, 已小有成效. 虽然离高手还太远, 但慢慢来, 不急也急不得.-----------楼主我和你一样哦读卫校药剂专业去年对中医感兴趣,还在摸索中.......................-----------可惜我是一个学计算机的大学生,也是体弱多病,身上好多麻烦,也吃过好多药,渐渐地看到中医这方面的书,也算跟中医有缘吧,我有时都感到很幸福,但自己的问题靠自己来解决,感觉学这点中医,像JT叔叔,倪医师他们的书都很深很有道理,自己没实践,感觉纸上谈兵,没用,真是郁闷.....伤寒杂病:请教为何: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中医书籍下载更新:2013-12-17 医学论坛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原帖由杜仲于2007/3/24 19:45 发表请教为何: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这个问题没有必要搞清楚,《伤寒论》的精华不在这里。
《伤寒论》如果缺了这几个字仍然是《伤寒论》,这类原文如果不存在,《伤寒论》也许会更加容易理解。
等、等、等。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六和七为水火之成数,所以有上面的条文.数理其实能揭示很多东西的,例如上面的河图数字还可以的出这样的结论:水从外来,火从内起.水为寒,火为热.这个也是伤寒和温病的差别.后学初学中医,论述肯定有误,请多指点.-----------原帖由等待花开于2007/3/27 12:49 发表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六和七为水火之成数,所以有上面的条文.数理其实能揭示很多东西的,例如上面的河图数字还可以的出这样的结论:水从外来,火从内起.水...恕我直言,有什么用???高血压,糖尿病,白血病,癌症,顽固性皮肤病等等摆在你面前,你怎么办???总不能让病人把一两1,二两2,三两3,四两4,五两5喝下去吧。
最终解决问题的不还得是药吗。
《伤寒论》最有价值的应该是:是证是方。
最需要高清楚的是每一味药在每首方中的作用是什么?-----------以此求病,难免落于刻舟求剑之讥.然数以演相,相以应证,以之推求事物之变化还是有点道理的,呵呵.霜中菊老师所说甚是,学生谨记.如意-----------仲师不会无聊到把没用的东西写在这么重要的经典之中。
自己不懂,就不要把话说得那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