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17首1、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
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赐侯家蜡烛。
“传”,挨家传赐。
“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
另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斜:读(xi),与“花”“家”押韵。
【简析】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
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2、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简析】“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
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
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
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3、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注释】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
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河汉,即银河。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
素:洁白。
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
弄:摆弄。
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
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眼泪。
零:落下。
清且浅:清又浅。
相去:相离,相隔。
去,离。
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
一说形容织女。
一水:指银河。
间(jiàn):间隔。
脉(mò)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简析】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
“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
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
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
“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
“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
“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
“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
“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
“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
“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
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
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
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
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
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
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
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
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
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4、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
晞(xī):晒干。
阳春:暖和的春天。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kūn)黄:枯黄色。
华:同“花”。
老大:年老。
徒:徒然。
【译文】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
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
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
“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
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
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5、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尔:那。
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