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9篇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1妻子无意间给我提起他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有关杨绛先生的文字,令我想起七八年前读过的先生的至情之作《我们仨》。
只是记得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爱女钱瑗和钱钟书先生先后病逝后,饱含着对丈夫、对爱女永世别离的痛苦和思念写成的,具体内容已渺然不能记起。
我便到书架上找到这本书。
仅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把这本不到二百页的书读完了。
这一天的时间里,我几乎撇开了其他一切事务,专心致志地读。
我被书中所透出的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洁净的文笔深深吸引着!不得不承认,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机缘的,读书也不例外!七八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触是极浅薄的,也许跟年龄和阅历有关。
想到这儿,很是愧疚,那简直就是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亵渎。
《我们仨》共分三部。
第一部《我们都老了》,写的是一个梦境,大概是钱钟书先生病逝后不久,情景凄婉。
只有不到一页半的文字。
末一句是: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开首便是: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共有三十多页,以梦的场景写钱钟书先生及钱瑗先后住院治病,杨绛先生以耄耋之岁奔波于家和医院之间,伺候丈夫,牵挂爱女。
境况之凄绝读后不禁让人潸然落泪。
第三部《我一个思念我们仨》,写的是一家三口波澜起伏又恬淡宁静的幸福生活。
起笔于一九三五年两人新婚燕尔,共同去英国牛津求学,止笔于钱钟书先生和钱瑗先后住院治病。
杨绛先生用她那散淡而又清丽的笔触浓缩了从一九三五到一九九八六十余年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共一百多页,约计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
《我们仨》到处洋溢着对人性真善美的向往追求以及对人生际遇的莫测和无奈。
譬如,书中写钱瑗四岁时的天真无邪和伶牙俐齿,有一次钱钟书先生和母女二人分别两年,回到家中,小小的钱瑗已把钱先生当成陌生人,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
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杨绛先生写到读书和待人: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
我们使用生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
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杨绛先生在书的结尾处有这样几句话: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胡乔木曾夸赞钱钟书先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可以说:轻轻触笔,尽得风流。
谨以此文,以表达长久以来对钱钟书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并祝福杨绛先生幸福安康!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2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时候,她与爱人在异国享受他乡的乐观;大半辈子坎坷飘摇的时候,她珍惜苦中作乐、忙里偷闲的点滴生活。
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亲情温暖、家庭幸福的日子。
杨先生坚持在法国留学的那一年时间是她最快乐的日子,我却从阿圆来到家中之后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温馨的、踏实的情感,她每每写到女儿,必是怜惜、喜爱的自豪语气。
一对可爱的父女从她的笔下跳脱纸卷,学识渊博却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脚”钱钟书,聪颖懂事却“随父造反”的杨绛“平生之杰作”钱瑗。
一家三口,从年轻时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后的相互依偎,他们心态平凡,只愿相聚不生离便一切满足。
有爱人陪伴,有女儿承欢,这就是家,亲人离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栈,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荡着,在孤寂中充盈着。
从质朴简洁的语风中走过三人的一生,历尽曲折却仅存温情。
杨先生在书中写道:世间好物不牢坚,彩云易散琉璃脆。
单是书中的章节名称就能够字字印证此话: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们仨。
尽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读完却没有伤痛难抑、同情怜悯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羡慕不已。
悲欢离合,动荡不安在她的笔下都如此顺其自然地随时光而过,甚至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更没有怨恨,没有自怜,没有委屈不公。
在她眼中,世间只爱侣、女儿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学问,一同“探险”,一同把玩“石子”,其乐也融融。
二人的离世,令人悲恸,却不招人绝望,这般年纪的先生,一路走来总归会看淡。
曾经的肝肠寸断、心如死灰,如今却是一番无阴无晴的平静述之,平淡而不贫乏的文字怀念的是从前快乐的生活,相伴的幸福。
先生是在忆自家的气息,用一颗百岁老人沉淀的心寻找至亲相会的通途,无旁人无关,不为告白与揭露,更非写与他人博取同情与围观。
语气淡而情感挚,文字平而意不乏。
你能够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阖家团圆。
先生毫不矫正揉造作地缓缓道来,叫人牵肠挂肚。
读一读这本书,在还来得及之时,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3《我们仨》读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触,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等自己静下来,走出世俗的琐碎与烦恼,在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里,来解读我所看到的《我们仨》。
可是,我竟然不能够。
或者说,年近不惑的我,其实还“惑”着,而且,“惑”得还不轻,“惑”到找不见了支撑。
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支撑的话,那么,就是白发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杨绛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没有了。
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
我总是忍不住要想,每一个清晨,从残破的梦里醒来,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开的帐幔,一个人,静静地躺着,她,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独自呓语的方式,在呼唤着熟睡的亲人?永无止息的诉说,诉说给无边的寂寞。
每一个夜晚,那种真正的、静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笔,摘下老花镜,一个人,走到水池边洗脸,看到面前的镜里,有着她清瘦的容颜,她会不会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渐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说,头发又长了,钟书,替我剪剪?一回头,哑然失笑,笑出眼窝里一汪抹不去的泪。
永无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远了的亲人。
也许我是错的,杨绛她不寂寞。
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会是一个把痛苦当做日常功课的人,最起码,她不是石评梅,没有“把剩下的泪水,都洒在你的坟头”,直到“再也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她从石评梅黄庐隐的时代走来,一路上有她的钟书相伴,没有生活的困顿,没有情感被遗弃被背负的伤痛,她的心里,满满当当的,装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让她长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烂了,嚼碎了,吐出来,是《我们仨》,是《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我们的钱媛》,这样,在她终于回到亲人身边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咀嚼她,咀嚼他们曾经拥有的岁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龙上,大家关于死亡的一系列见解。
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死亡的过程。
这话是乔忠延老师说的。
他还说,一个人,走出了别人的记忆,那么,对于这个淡忘了他的人来说,他已经死了。
不管是谁,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阶段,就等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那个旧他,死了。
死亡时最寻常的,寻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谢草荣,石出水落,秋去冬来。
那么,杨绛之所以是杨绛,之所以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还能以顽强的声音证明自己和亲人的存在或者存在过,不仅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禅机之后的平静。
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这一声长叹,是谢幕吗?不,是思索。
因为,她接着写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个珍藏着丈夫随手写的纸条的妻子,一个珍藏着女儿的信手涂鸦的画片的母亲,这样说。
家,曾经是她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现在,她找不到了。
我却丝毫也不为她悲戚。
在这样一个清晨,在爱人浓稠的酣梦里,在儿子朦胧的呼唤里,我品味着一个女人的伤痛与豁达,白天困扰着我的一些烦恼,一下子都消失了。
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4《我们仨》是杨先生以一种陈述的方式,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了一家三口的快乐与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她的文字是简单朴实,却更能让人们体会到他们的家庭悲与欢,也更会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家庭从而产生触动,像我一样。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杨先生用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给我一种沉重的感觉,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脑中浮现的都是她卧病在床的身影,挥之不去;第三部分,应该说既是文章的结尾去恰恰也应该是故事的开始,用最平实的文字记录自1935年伉俪二人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最后直至他们相继去世。
杨先生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就这样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了所有人,我感动在两人留学时的爱恋,感动在喜得爱女的激动,感动在一家三口困难时的互相鼓励搀扶,也感动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杨先生的悲痛后的乐观。
但我想,我最后其实最为感动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饭柴米油盐的生活。
因为那像极了我的家庭,简单又平常。
5.25那天网友说“杨先生今天凌晨一点走了,一家三口终于在天堂团圆。
先生一路走好!”往往击中我泪点的不是爱情,而是无私的亲情。
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5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
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
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
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
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
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
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