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习题一(绪论、药物代谢动力学)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药理学习题一(绪论、药物代谢动力学)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药理学习题一第一章绪言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2、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3、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二、选择题:1.药物是( B )A 纠正机体生理紊乱的化学物质B 能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C 能干扰机体细胞代谢的化学物质D 用于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E 对机体的滋补、营养作用的化学物质2.药理学主要研究( E )A 药物理论B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C 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D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E 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B )A 药物理论B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C 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D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E 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D )A 药物理论B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C 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D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E 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三、多项选择:1.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 DE )A 药物的含量B 药物的鉴定C 药物的制作D 药效学E 药动学2.新药的研究三个过程有( ABD )A 临床前研究B 临床研究C 毒性实验D 售后调研E 药效学实验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单项选择:A型题:⒈关于口服给药错误的描述是:( B )A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B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口服吸收最快C口服给药不适用于首过消除多的药物 D口服给药不适用于昏迷病人E口服给药不适用于对胃刺激大的药物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C )A永久性 B对药物的作用没有影响 C可逆性 D加速肾小球滤过 E体内分布加快⒊不直接产生药效的药物是:( B )A经肝脏代谢了的药物 B与血浆蛋白结合了的药物 C在血循环中的药物D到达膀胱的药物 E被肾小管重吸收的药物4.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D )A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 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C机体的屏障D应用剂量 E细胞膜两侧的pH⒌细胞膜对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是:( A )A单纯扩散 B过滤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以上都不是⒍生物利用度是口服药物:( E )A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脉循环的份量 B吸收进入体循环的份量C吸收进入体内达到作用点的份量 D吸收进入体内的速度E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和速度⒎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 D )A 50%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所需要的时间B 50%药物生物转化所需要的时间C 药物从血浆中消失所需时间的一半 D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E 50%药物从体内排出所需要的时间⒏一般来说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C )A解离多,易通过生物膜 B解离少,不易通过生物膜 C解离多,不易通过生物膜D解离少,易通过生物膜 E解离多少与酸碱性无关⒐药物在肝内代谢后都会: ( C )A毒性消失 B经胆汁排泄 C极性增高 D毒性减小 E分子量减小⒑药物的消除速度可决定药物作用的:( B )A起效快慢 B强度与持续时间 C不良反应的大小 D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 E最大效应⒒药物吸收达血药浓度峰值时意味着:( D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D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⒓某弱酸性药物中毒时,为促进其排泄最好采用:( B )A酸化尿液 B碱化尿液 C调至中性 D与尿液pH无关 E饮水13.以近似血浆t1/2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则应将首剂:( B ) A 增加半倍 B 加倍剂量 C 增加3倍 D 增加4倍 E 不必增加14.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 B )A 通透性B 吸收C 分布D 转化E 代谢15.药物首关消除可发生于下列何种给药后:( E )A 舌下B 直肠C 肌肉注射D 吸入E 口服16.药物的t1/2是指:( A )A 药物的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B 药物的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C 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小时D 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克E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所需剂量17.某催眠药的t1/2为1小时,给予100mg 剂量后,病人在体内药物只剩12.5mg时便清醒过来,该病人睡了:( B )A 2hB 3hC 4hD 5hE 0.5h18.药物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 B )A 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B 在靶器官的浓度大小C 药物排泄的速率大小D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之高低E 以上都对19.一次静注给药后约经过几个血浆t1/2可自机体排出达95%以上:( C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E 7个20.弱酸性药物与抗酸药物同服时,比单用该弱酸性药物:( D )A 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增多B 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增多C 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减少D 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减少E 无变化21.甲药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95%,乙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甲药单用时血浆t1/2为4h,如甲药与乙药合用,则甲药血浆t1/2为:( B )A 小于4hB 不变C 大于4hD 大于8hE 大于10h22.常用剂量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B )A 有效血浓度B 稳态血浓度C 峰浓度D 阈浓度E 中毒浓度23.药物产生作用的快慢取决于:( A )A 药物吸收速度B 药物排泄速度C 药物转运方式D 药物的光学异构体E 药物代谢速度⒈生物转化:( ABC )A主要在肝脏进行 B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C与排泄统称为消除D使多数药物药理活性增强,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 E主要在肾脏进行⒉有关药物排泄正确的为:( AE )A碱化尿液可促进弱酸性药物经尿排泄 B酸化尿液可使弱碱性药物经尿排泄减少C药物可自胆汁排泄,原理与肾排泄相似 D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E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⒊碱化尿液可使下列哪些药物排泄加速:( AC )A苯巴比妥 B安定 C乙酰水杨酸 D阿托品 E吗啡⒋舌下给药的特点是:( BD )A可避免肝肠循环 B可避免胃酸破坏 C吸收极慢D可避免首关消除 E吸收快,大多数药物可采用⒌决定药物跨膜转运的因素涉及:( ABCDE )A体液的pH B药物的pKa C药物脂溶性的大小 D药物极性的大小 E药物分子量的大小⒍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因素有:( ADE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给药途径 C给药剂量 D体液pH E器官血流量⒎首过消除是药物口服之后:( BD )A经胃时被胃酸破坏 B经肠壁时被粘膜中酶破坏 C进入血液时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失活D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被肝药酶破坏 E经肠道时被消化酶破坏⒏下列关于药物主动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E )A要消耗能量 B可受其他化学物质的干扰 C有化学结构特异性D比被动转运较快达到平衡 E可逆浓度差转运⒐药物的消除包括:( ACD )A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C药物自胆汁排出D药物经肾排出 E首关消除⒑在下列情况下,药物从肾脏排泄减慢:( AC )A苯巴比妥合用氯化胺 B阿司匹林合用碳酸氢钠 C青霉素G合用丙磺舒D苯巴比妥合用碳酸氢钠 E地高辛合用速尿11. 经生物转化后的药物:( ADE )A 可具有活性B 有利于肾小管重吸收C 脂溶性增加 D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 E 极性升高12. 药物消除t1/2的影响因素有:( CD )A 首关消除B 血浆蛋白结合率C 表观分布容积D 血浆清除率E 曲线下面积13.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是:( ABCDE )A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B 具可逆性C 特异性低D 结合点有限E 两药间可产生竞争性置换作用⒈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主动转运被动转运⒉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⒊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包括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三个过程。

吸收分布排泄⒋药物对不同个体的差异可表现为 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高敏性耐受性⒌药物的消除方式包括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恒比消除恒量消除⒍碱化尿液可以使酸性药物从肾排泄 ___________,使碱性药物从肾脏排泄 ___________。

酸化尿液可以使酸性药物从肾排泄速度________,使碱性药物从肾脏排泄速度 ________。

加快减慢减慢加快三、名词解释:1.体内过程(药动学)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称,又叫药物的处置(disposition )。

2.首过消除(第一关卡效应,first pass elimination )口服药物进入体循环以前,在肝脏和肠壁细胞部分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 F )经肝脏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A)占给药量(D)的百分率,用F表示,F = A/D ×100% 。

4.曲线下面积(AUC)药物时量曲线下的面积,AUC大小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成正比,反应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5.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 Vd )药物进入血循环后向组织脏器转运的过程。

6.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按血浆药物浓度(C)计算进入体内药物总量(A)应占有的血浆容积,其计算式为:Vd =A / C 。

Vd值大说明药物分布广泛。

7. 半衰期(T1/2)包括血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前者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后者指生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半衰期一般指血浆半衰期。

8.零级动力学(恒量消除zero-order kinetics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相等(等差消除或等量消除),T1/2随血药浓度而变化,血药浓度高,T1/2长,一般在药量超过机体消除能力时发生,其给药时间与对数浓度曲线不呈直线,故又称非线性动力学。

9.一级动力学(恒比消除first-order kinetics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等比(等比消除),T1/2恒定,与血药浓度变化无关,一般在药量小于机体的消除能力时发生,其给药时间与对数浓度曲线呈直线,故又称线性动力学。

10.稳态血药浓度(concentration steady state , Css)药物呈一级动力学消除时,连续多次给药经5个T1/2后,药物的吸收与消除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状态,此时的血药浓度称Cs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