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美党员事迹材料3篇

最美党员事迹材料3篇

XX最美党员事迹材料3篇在花荄镇益昌社区,有这样一名女共产党员,谁家当家人下岗了,谁家孩子患重病了,谁家老人无人照料了……总能看见她时常穿梭于大街小巷、千家万户忙碌的身影,管百家事,操千家心,用坚毅和激情,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动着社区每一条街巷。

她,就是益昌社区主任何莉蓉。

今年53岁的她,默默扎根在社区这个最基层的工作岗位上,已足足十年整。

十年来,她哭过、愁过、委屈过,唯独没有后悔过。

在这里,她有一个特别而又亲切地名——“小巷总理”。

“人生谁没有坎,既要帮助,也要讲原则!”XX年7月,益昌社区招聘社区干部的公告贴出,引起了全社无数群众的关注。

何莉蓉通过层层选拔,成功竞选社区委员一职。

那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当初的柔情女子,在经历了人生中的两次重大变故后,竟然坚强地站了起来,成为了老百姓贴心的“女汉子”。

追忆何莉蓉人生的两次重大变故,可谓“往事不堪回首”! 1999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何莉蓉从花荄商业公司的一名会计主管变成了下岗失业人员。

岂料,造化弄人,厄运不断。

不久,何莉蓉家的顶梁柱垮下——她的丈夫因公意外伤亡,丢下15岁年幼的儿子与她相依为命,生活变得愈发艰难。

经历了风雨,更懂得珍惜!何莉蓉心里清楚:老百姓选她任社区干部就是对她的认可和信任,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才能对得起他们投出的神圣一票!进入社区工作的何莉蓉,时刻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里,尽心尽力地服务社区群众。

XX年,她凭借多年的干事业绩和群众基础,又成功当选社区主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巷总理”。

刚当选主任的何莉蓉,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如何让社区居民安居乐业?成为了何莉蓉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天生爱动脑筋的何莉蓉,不断地想新点子、找新办法。

她主动与花荄镇政府、县就业局反映情况,通过增设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发放低保金等方式,千方百计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生活困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止目前,全社区新增加公益性岗位21个,帮助居民小额贷款创业15户,16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帮助292户经济困难家庭申请了低保。

XX年——XX年,益昌社区连续三年被省人社厅评为“四川省充分就业示范社区”;XX年被评为“绵阳市创建创业型示范社区”。

小社区是大社会的缩影,各种矛盾经常会以不同方式在社区舞台上出现。

“群众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群众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坚持原则,用真情赢得群众的理解。

”何莉蓉谈道。

社区刘忠英同样遭遇家庭变故,35岁的刘忠英成为了单亲母亲。

迫于生计,刘忠英便找何莉蓉表达给予办理低保的述求。

清楚政策的人都知道,刘忠英的述求根本不符合低保办理政策。

何莉蓉便耐心解释,多次委婉地拒绝。

然而,却遭来刘忠英的不理解。

气急败坏下的刘忠英,抓住何莉蓉的头发不放,强行要求办理低保。

经社区民警一再劝阻,刘忠英才就此松手。

心胸宽大地何莉蓉不但没有生刘忠英的气,反而苦口婆心地再次给她解释,还用自己下岗失业的亲身经历告诉了刘忠英:“困难不可怕,只要勤劳,同样可以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在何莉蓉的真情感染下,刘忠英最终放弃了低保申请,主动选择了灵活就业的方式,在社区周围做家政服务。

如今,刘忠英通过勤劳的双手,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带着真情做事,群众最终会理解、支持的!”自地震以来,位于安县旧城区的益昌社区时常被人调侃为安县的“非洲”,陈旧的建筑,泥泞的街道,脏乱的集市……为了提升安县城市形象,打造滨水花荄,益昌社区成为了花荄旧城改造的重点区域。

“拆迁工作”便成了何莉蓉和社区其他干部们的重点工作。

XX年,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的拆迁工作陆续展开。

“我是一名党员,事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

”何莉蓉说。

为了赢得社区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何莉蓉发动全社党员,在拆迁前期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入户摸底调查、宣传、动员等工作,推心置腹的与群众交谈,认真听取群众心声,找准主要原因,对症下药,硬是啃下了旧城改造这块难啃的骨头!蒋秀峰是益昌社区的自行车修理店店主,他租住的店面属于社区的公产房,也属于旧城改造范围。

“5·12”地震造成了墙体严重倾斜,成了危房。

在地震排危时期,何莉蓉就劝他不要继续居住,但蒋秀峰依然固执地不愿意搬迁,还威胁道:“要搬就搬到政府去,不然我拿什么来吃饭?”。

后来,何莉蓉数次登门劝说,蒋秀峰的态度才稍稍缓和,每次遇见何莉蓉一班人马时,总是重复一句话:“感谢你们关心!”,但就是不提“搬”。

何莉蓉始终没有放弃,用春风化雨般地温暖慢慢地感染着蒋秀峰:每到暴雨来临,何莉蓉总是第一时间赶到蒋秀峰家嘘寒问暖,询问房屋漏雨情况;每逢闲暇之余,就算绕道也要到蒋秀峰家与他攀谈几句套近乎;逢年过节,何莉蓉还不忘关心、看望他,并给他送上节日的祝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何莉蓉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融化了蒋秀峰石头般的心。

XX年7月,他同意搬迁。

何世凯是典型的想利用搬迁实现自身利益述求最大化的一家私房户。

他家位于旧城改造的b区,当所有居民都已搬迁之时,何世凯依然不为所动。

何莉蓉同样不停地给他做思想工作,有时找何世凯谈话至深夜十一二点,声音都变沙哑了!在何莉蓉的真情劝导下,最终赢得了何世凯的理解和支持,同意搬迁!“社区工作没有什么诀窍,如果有,那就是带着真情做事,群众最终会理解、支持的!”何莉蓉说。

她相信,只要像对待自己父母、兄弟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最终会深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的!最美党员信访事迹材料XX最美党员事迹材料(2)李志平同志,1974年4月生,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河北建筑科技学院,XX年1月调到昌黎县信访局工作,从事信访督查工作至今。

自从调入县信访局从事信访工作以来,李志平同志始终坚持学习政治和业务理论,牢固树立了法制观念和公仆意识,扎实工作,恪尽职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自己的党性观念进一步提高,树立良好的个人党性形象;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有效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受到了上访群众的认可和同志们的好评,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信访理论学习,熟悉各项法律法规,提升业务能力。

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刚刚步入信访工作的李志平同志,4年来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加深对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以便正确把握工作方向,全面、准确地处理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

向接待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习,积累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审判综合能力。

辛勤的耕耘孕育着丰收的喜悦。

4年间,他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充分发挥业务优势,敢于迎着困难和矛盾上,妥善处理一些重大的群体性事件。

同时,李志平同志不断加强信访和群众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以自身熟练的业务能力,促进了我县信访和群众工作进一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工作中李志平同志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和好的作法。

李志平同志通过电话联系、当面请教等方式,向上级主管部门学习,向乡镇和县级部门学习,积极探索信访和群众工作新路子。

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自己的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做好信访和群众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甘愿奉献自己,是李志平同志从事信访工作的基本动因和一贯做法。

李志平同志一直从事信访督查及三级交办案件的办理工作,始终站在处理信访案件的第一线。

信访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越是到节假日,群众上访的冲动越强烈,信访问题越突出,信访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也越大。

从事信访工作4年来,李志平同志和他的同事及局领导从未舒舒服服、顺顺畅畅地过一个节假日,睡个安稳觉,常常是刚一休假就接到劝返上访人员的通知。

今年“两会”期间,李志平同志不分白天黑夜,晚上在车站劝访,白天在局里处理信访案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努力化解矛盾,在各乡镇各单位的配合下,将上访人员全部接回并落实了稳控措施,没有发生一起越级访。

三、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为群众解困。

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难,积极协调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是李志平同志从事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一些长期上访人员,李志平同志始终坚持在做好上访人长期的思想转化工作的同时,还要对上访人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在不带来负面影响,不给党委政府添乱的情况下,尽可能为上访人解决合理诉求。

例如XX年省联席办交办的非正常进京上访积案涉及我县昌黎镇何家庄村周聪,主要反映拆迁安置问题,接到此案件后,李志平同志多次到县拆迁办及昌黎镇政府调查走访并积极向县领导汇报,为县领导提供第一手资料。

经协商,周聪替其母亲何宝琴签署了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周聪及其母亲何宝琴已签订保证书,保证今后不再为此事上访。

昌黎镇一街西花园48号宋秀英,年近60岁,已经有近十多年的上访历史了,要求法院执行(XX)昌民初第1154号、(XX)昌民初第1437号民事判决。

李志平同志接手此案后,多次到有关部门对此案进行协调,详细了解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

目前昌黎镇一街西花园已进入拆迁程序,宋秀英本人同意随着西花园拆迁一并解决房屋纠纷问题,并书面保证不再上访。

为她解除了后顾之忧,跑了十几年的上访户终于息访。

四、贴近群众,视群众为亲人,想方设法帮助上访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部分群众或利益受损,或心态失衡,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加之全县近年重点建设工程多,群众信访总量一直在高位运行。

信访和群众工作呈现新特点,集体访、重复访和群众赴京上访、非正常上访上升幅度大,人数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行为激烈,全县信访和群众工作形势非常严峻。

信访和群众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信访工作人员少,工作十分辛苦,还时常被上访群众责骂。

面对这种状况,李志平同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数年如一日,不计名,不计利,不攀比,任劳任怨,常常用张云泉等信访战线的先进人物对照激励自己。

因此,李志平同志不断为自己打气,不能被困难吓倒,一定要迎着困难上,保持平和的心态,尽力做好信访和群众工作,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处理信访案件时,李志平同志始终坚持从尊重、理解、关心人的角度出发,尽力多做疏导、解疑、顺气工作。

对信访群众确有合理诉求而未能解决的,李志平同志总是以一杯热茶、一张笑脸相迎相劝,并认真为其协调解决合理诉求。

对部分要求过高、行为过激的上访人员,接访时勇于忍受叫骂,让其出气和发泼,然后以理相劝,理直气壮进行教育和帮助。

爱的是为党分忧之岗,敬的是为民解难之业。

在过去的4年里,李志平同志在本职岗位上做了一些应当做的工作,能够很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李志平同志开拓进取,务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县新时期信访和群众工作新局面,为我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