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下·莱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的文化里,有个叫“冠冕堂皇”的词,就是用来讽刺那些故意装得庄严正大的人物。

显然,这样的人于古有之,大家对这类人从来就没有好感。

其实,装的人也很痛苦。

认识这样一个名人,他每天穿固定的衣裳,出没固定的场所,说固定的话,连举手投足也是固定的。

他说,(),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

但他又不想回到过去,因为名人光环,太体面,太荣光,他舍不得丢下。

世俗的社会是崇拜高端的,于是也就有人________。

问题是有人装着装着,未必征服了别人,(),别人信不信,自己先信了。

于是,______,也就觉得真成了人物,开始居高临下________了。

②无论一个人装什么装久了,难免入戏太深,面具不好摘下来。

③拍摄《山楂树之恋》时,张艺谋为了找到一个眼清纯的女孩星探在全国各地寻竟了很长时间最后才发现一个周冬雨。

喧黑的社会,生的东西真的越来越来越少了。

也因此,特别喜欢一个叫王二妮的民歌手。

④除嗓音亮丽外,从穿着到面相再到内心,你会发现,她都有着和民歌一样的朴实和悠扬。

一切,自然的便是最好。

哪怕是人格的高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好高骛远道貌岸然指点江山B . 趋之若鹜沐猴而冠指手画脚C . 趋之若鹜道貌岸然指手画脚D . 好高骛远沐猴而冠指点江山(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①B . ②C . ③D . ④(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①他就像一个被摆出来的泥胎②却先弄晕了自己B . ①他就像一个泥胎被摆出来②自己却先晕了C . ①他就像一个被摆出来的泥胎②自己却先晕了D . ①他就像一个泥胎被摆出来②却先弄晕了自己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19·榆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信任主体,也关乎信任对象;既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相涉,也与主体人格和德性相关。

在信任问题上,个体总是涉及两个方面,即为人所信与信任他人。

就前一方面而言,如何形成境信的品格,无凝是首先面临的问题。

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于则进而将“朋友有信”规定为人伦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既是这种交往秩序可能的条件,也是交往双方应尽的基本责任,一旦个体置身于这种交往关系,则同时意味着永诺了这种责任。

就个体而言,作为信任条件的诚信关乎内在德性及人格。

中国哲学对“信”与德性从及人格的关系很早就予以关注。

儒家经典《孟子》强调“有诸己之谓信”,信与诚相通,有诸己即真实地具有某种德性。

《中庸》进而将“诚”视为核心的范畴,以诚为人格的基本规定。

《大学》同样提出了“诚”的要求,把“诚意”规定为修身的基本环节。

这种德性及人格,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提供了内在的担保。

伦理意义上的信任,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关系的层面看,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

在消极的意义上,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便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所谓“信不足焉,有不信秀”(《老子》》,便表明了这一点。

在积极的意义上,如果相关对象的所作所为始终诚信如一,那么,人们对其后续的行为,也将抱有信任之心。

由此可见,信任并非仅仅源于主体心理,而同时与对象相关。

从伦理学上说,妄疑一切、无端臆测他人的不诚,并对可信的对象始终缺乏信任感,这是一种道德的偏向。

这种偏向不仅常常伴随着过强的怀疑意识,而且在片面发展下,容易引句“字我负人”的异化形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成为问题,也使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难以建立。

从更广的社会层面看,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并不仅仅基于个体的德性和人格。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认为,中国传统的信任以血缘性共同体为基础,建立在个人关系或亲族关系之上,而新教的信任则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后者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并逐渐以理性的法律、契约制度为保障。

历史地看,儒家所说的“信”,事实上便与礼相联,在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中,礼则既表现为一种普遍的规范系统,又涉及政治、伦理的体制。

在此意义上,广义之“信”已与体制相关联。

就信任关系而言,通过契约、信用等制度的建立,失信便不再是无风险的行为,相反,失信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总之,个体的人格和德性从内在的方面为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担保,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则在外在的方面构成了信任关系形成的现实根据。

(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个人有德行和人格,具备了信任的条件,就可以保证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

B . 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先置身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的交往关系,然后再承担责任。

C . 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的意义是,对象始终诚信如一,便可以产生持久的信任。

D . 与中国传统的信任相比,新教的信任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A . 文章以建立信任关系为立论的基础,论述了确立信任关系的主体、对象的条件。

B . 文章论述德行人格与诚信的关系时,引用或列举儒家经典著作的内容予以印证。

C . 与控制失信风险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论证了个人层面诚信塑成的重要性。

D . 文章通过分析可信而不予以信带来的问题,对人与人的信任做出了新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表明,信任别人是有条件的,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

B . 如果对可信对象予以信任,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的问题,建立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

C . “信”事实上与礼相连,而礼又跟政治、伦理的体制相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信”与政治伦理体制相关联。

D . 如果契约、信用等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能及时、恰当惩罚失信者,就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形成。

3. (9分) (2019高三下·中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叫座的不叫好,叫好的不叫座”成为我国电影市场的怪现象,不少电影因为明星效应收获高票房,但剧情粗糙。

业界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但内容、品质的提升并未保持同步。

内容和质量是电影的核心,仅靠明星、特效画面吸引观众,最终会使观众厌烦。

可以看到,优质国产片越来越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观众对“流量吸睛”的欠诚意之作并不买账。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指出,中国电影观众正步入更为成熟、稳定的阶段,观众群休的观影品位不断提升,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也在提升,更需要电影产业在反思中进步,不仅仅单方面追求数量的增长,而要从创作端发力,推动各类影片多样化发展,注重将内容、质量作为核心,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促进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12日)材料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成绩巨大。

无论以产品的数量、质量还是市场来衡量,中国都是电影大国。

但中国电影“走出去”,不只是“中国产品”走出去,更要实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走出去。

从这点看,中国电影“走出去”如何从量的粗放型发展到质与量的共同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和海外商业院线发行的中国电影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标准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较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第二种是一般性地展示了中国元素和故事,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关注中国。

目前,第二种影片占大多数,且票房较好;第一种影片应是未来中国电影努力的方向。

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创作者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族传统中汲取精华,提炼和融合为影片的中国元素。

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的同时,更要努力传播中国精神,展现当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

名列2018年海外票房前列的《红海行动》以反恐和撤侨为中心情节,生动刻画出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战狼》《湄公河行动》等影片以独特的中国元素、创新的讲述方式,引起更广范围的情感共鸣。

同时,“一带一路”给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与广阔空间,中国电影也可借助于国家战略的东风,加快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8日)材料三:新华社长春9月8日电(记者刘硕、赵丹丹)以“信仰、情怀、担当”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8日在长春举行。

论坛期间,电影界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影“新力量”的贡献日益突出,应加强对青年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帮助,进一步提升整体创作实力。

据介绍,今年截至9月7日,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46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6%。

国产影片的份额超过了65%,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7部。

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电影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影创作活跃,题材类型更加丰富,优秀作品不断出现。

还有很多影片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创作上的提升和进步,反映出“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和成熟。

希望青年创作者坚守信仰,永葆情怀,把个人的创作理想和艺术追求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之中,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沃土之中,用更多的好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用更多好作品传承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明星效应、特效画面难以吸引观众,影片质量已成为决定票房高低的关键,表明优质影片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我国观众的品位不断提升。

B . 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传播中国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关注中国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C . 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东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加快国际化步伐。

D . 我国优秀电影作品不断出现、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与电影“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成熟有很大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电影观众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是推动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这就需要创作的多样化和更多精品力作的推出。

B . 《红海行动》《战狼》等一批国产片之所以引发了全球范围观众的共鸣,是因为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C . 从电影票房、国产影片的份额来看,中国电影发展态势很好,但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中国电影还需要质与量的共同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