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解析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答案】C。
解析:C中的意境与《沁园春·长沙》中的意境都比较壮美,都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A项的“枯藤”、B项“猿”、D项的“霜”则都比较伤感、肃杀。
2.【答案】A。
解析:《过秦论》是必修三第3单元的一篇自读选教课文,是议论性的史传散文。
《赤壁赋》为必修二第3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
《鸿门宴》为必修一第2单元的一篇古代记叙散文。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2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
(以上课文均出自课标实验版语文教材)3.【答案】D。
解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所以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启发学生思路,并非控制学生的思维。
4.【答案】C。
解析:C项,王安忆的《长恨歌》,从女性的意识与审美的角度描写社会人生,表现女性生活,通过一个女人的一生讲述了一座城的故事,对于城市的体验,与女性关于日常生活的操持纠结在一起,难解难分,表达了女性的独特关怀。
A项,《白鹿原》讲述的是家族兴衰的故事,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同时,也触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B项,《红高粱》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表现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红高粱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象征。
D项,《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四部作品的选文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小说欣赏》中,《白鹿原》属于“家族的记忆”专题,《红高粱》属于“烽火岁月”专题,《长恨歌》属于“女性的声音”专题,《平凡的世界》属于“情系乡土”专题。
5.【答案】D。
解析:题干中诗句运用了互文,互文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个部分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D项无互文。
6.【答案】B。
解析:本单元没绝句,因此无法学习绝句的特点。
7.【答案】A。
解析:设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是为了让学生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和口头交流。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8.【答案】A。
9.【答案】D。
解析:“狐”,名词,狐狸,在这里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10.【答案】A。
解析:没有指导学生阅读,题目侧重的是读写相结合。
11.【答案】D。
解析: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对于语文教材我们不仅要从大局上进行把握,更要注重语言深层的赏析,不能脱离课本,注重对关键字词句的把握。
12.【答案】A。
解析:没有体现合作的学习方式。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口头评价的启迪性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这也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启发点拨的最佳契机。
所以正确答案选D。
14.【答案】B。
解析:B选项属于知识不是能力。
15.【答案】A。
解析:导入从民国女孩照片开始,让学生感受女孩青春美好进而走进文本,使学生内心形成反差,符合导入要求。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16.【参考答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教学目标中就已经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在“诗歌与散文”选修课“教学建议”中又进一步提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诗歌教学重视诵读是不言而喻的,但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诵读,这个教学片断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我们这里看到的是“读”的环节。
这一环节包括一些几个步骤:(1)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诵读之后,教师请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与处理方式”。
学生读后,教师并没有充当权威的评判者,而是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诵读质量作出评价,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2)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在诗歌教学中往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般来说,教师对教材有着全面的理解与深刻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的范读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诵读作品,无疑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3)齐读深化。
经过前面两个步骤的铺垫,学生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一次齐读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朗读机会,调动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感受。
17.【参考答案】错别字:“呕心历血、色采”改正为“呕心沥血、色彩”。
病句:“这也许正是由于艺术产品往往具有更高价值的原因”属于句式杂糅。
修改:“这也许正是艺术产品往往具有更高价值的原因”。
18.【参考答案】优点:(1)语言简练,语言很有哲理,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举的例子都能使读者快速接受并吸收。
(2)感情真挚,结构完整。
全篇结构趋于完整,文章最后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3)选材精当,叙议结合。
紧扣文章主题加以精辟的评议,使得叙述与议论相得益彰。
改进建议:(1)丰富内容。
语言是外壳,内容思想才是内核。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论据时,力求丰富多彩,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选材,避免在一层面上堆砌例子,避免论据、论证方法的单一性。
(2)另外作者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能注意修正文中的错别字、病句等,作文质量会更上一层楼。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19.【参考答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②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确立依据:(1)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来,教师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善于品味教材,因此我在品味《氓》时,期待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共同“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
(2)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所以我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①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②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
(3)据《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精神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所以我将“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设置为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0.【参考答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
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________的心绪,我的依据是________(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
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回答这道题,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从诗歌的语言中品味出人物情感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形成自己对这首诗歌独特的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思考;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预设学生鉴赏要点:①对直接抒情词句的分析:泣涕涟涟、载笑载言、于嗟、悼、怨。
②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桑叶和淇水。
③对人称变化的分析:氓、子、士。
教师的点拨提升点:①补充《诗经》中典型比兴手法诗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夭》解析:用鲜艳的桃花为比,兴之以年轻美好的新娘的千娇百媚。
诗人用初春时节含苞欲放的桃花写出待嫁新娘娇羞而又期待的复杂表情。
②补充后代诗词中景同而心绪不同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解析:同样面对秋景,一面是杜甫萧索寂寥,一面是主席的辽阔豪迈;皆因心中心情不同而对景有了不同的感受。
【设计思路】补充《诗经》比兴手法的诗句,以显现诗经比兴手法运用的普遍性和它对后代诗歌的借景抒情传统的重要影响,以此体现其源头作用。
2.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设计思路】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注意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是“课标”中对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明确要求。
(三)课堂小结1.简单回顾感受、鉴赏人物形象的过程。
2.小结:今天,我们在《诗经》这片土壤中,借助直接抒情词句、比兴手法及景物描写、人称变化等载体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
女主人公因爱情失败而毅然出走,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才是该诗作绵延千年的原因,是熠熠生辉的进步意识带给人物的不朽生命!3.再次诵读文本。
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诵读诗文的第5、6章,要求融情于读——此时你我皆是她。
【设计思路】锻炼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学生诗歌诵读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四)布置作业1.从恋爱、婚变和离弃三个章节中,任选一个,进行改写,力求改写出的文字有画面感,能真实地反映出主人公的心情和形象,可以加入适当的虚构。
2.阅读《蒹葭》这首诗歌,鉴赏诗中的比兴手法。
【设计思路】改写——使学生对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更加具象化;比兴手法鉴赏——为理解《诗经》比兴手法的源头作用和后面诗歌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板书设计氓情感变化:甜蜜、伤痛、怨恨人物形象:痴情、勤劳、真诚、清醒21.【参考答案】相同:发生的背景相似,都发生在封建社会。
不同:(1)性格上《氓》:女主人公追忆氓之求婚—两人相爱—约定婚期的过程。
相送,许以婚期,真心相爱。
男人负心,女人无奈,喊出刻骨铭心的教训,以警示世间女子。
抒情浓郁而强烈。
女主人公:纯洁、诚挚、柔中有刚。
《孔雀东南飞》:女子坚强持重、不卑不亢、外柔内刚。
女子因遭婆婆驱遣,还家后又被兄长逼嫁,为守住于丈夫的誓言,夫妻双双殉情而死。
(2)对爱情悲剧的态度刘兰芝与《氓》诗女主人公对爱情悲剧态度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刘兰芝被婆婆休弃回娘家后,仍然忠于爱情,她与仲卿“结誓不别离”;当县令遣媒说亲时,她以“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而回绝;后来阿兄逼其改嫁,她与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到了成亲之日,她以“举身赴清池”的殉情行动,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家长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