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续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续
从“墓”到“陵”的一步一步变化中,可以看出人类从野蛮向文明的 进步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发展主线——是“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出
现、确实和强化。 1、墓“不树不封”,地面无留痕迹,子孙也找不到,所以当早期 是没有扫墓、祭祀概念的。 2、“墓”的概念有变化,墓的形制也同步被强调了,如帝王陵寝, 由“封土为陵”逐步发展为“因山为陵”。 3、墓址的选择,不再像早期那样,随便找个地方安置,而是讲究 “风水”
唐陵布置继承汉代陵门四出的格局,但陵前神道加长,门阙及
石像生增多,是宋、明神道布置的蓝本,又仿汉制,陵区内多设 陪葬墓。
4.3陵墓
3、唐乾陵——因山为陵
4.3陵墓
3、唐乾陵——因山为陵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 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
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
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 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
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墓中的更高等级,则是“山”和“陵”。“秦名天子冢曰 ‘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北魏郦道元《水经 注•渭水》 “陵”的本意是指高大突兀的山丘,后来则逐渐成为皇家坟冢 的专用名词,这非帝王不可为,所以只有帝王才能把墓造的如山 一样高大。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茂陵——汉武帝陵寝,汉武帝在位53年,营陵时间最长,死 时陵区树已成荫,殉葬品多至无法容纳。
4.3陵墓
2、汉武帝茂陵和汉宣帝杜陵——地上陵台
宣帝杜陵因位于秦汉时“杜县”以东而得名。根据汉代帝陵附 近设置陵邑的制度,在营造杜陵的同时还修建了杜陵邑。孝宣王
皇后陵距宣帝陵东南575m。同时其南和北面还分布着一些陪葬坑。
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
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 下马”
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大金门:明孝陵外郭正门,正式进入 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顶单檐歇山,
覆黄色琉璃瓦,已毁。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碑亭:明成祖朱棣为其
总体构成 分两段,三个部分 前段:引导部分——神道(宫前序列) 后段:主要建筑群——墓冢区(外朝)
献享区(内廷)
明清陵墓定制从明孝陵开始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前段:前导部分结合地形, 采用弯曲的神道,陵墓数十里内 有松柏包围。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 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 建有三国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 个弯曲的形状。由卫岗的下马坊 至文武坊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 右。
天。
4.3陵墓
3、唐乾陵——因山为陵
布局特点:
(1)地形特点
依陕西省乾县的梁山而建,梁山前有 双峰对峙,高度低于梁山。乾陵墓藏于 梁山之中,而利用双峰建为墓前的双阙, 使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极为成功。
4.3陵墓
3、唐乾陵——因山为陵
布局特点:
(2)承前启后
继承:秦汉——四周神墙,正中开门。 南北朝——神道,并加长 开创:合葬制 因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重视绿化,利用自然
4.3陵墓
2、汉武帝茂陵和汉宣帝杜陵——地上陵台
杜陵封土形如“覆斗”,高29m,底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边长为 172m和50m。封土夯筑,顶部平坦,无建筑遗迹。
陵墓四面正中各有一条墓道,四条墓道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 陵园四面墙中各辟1门,4门与陵墓封土正中的墓道相对。帝陵的 寝园位于陵园东南,包括寝殿和便殿。
南北神道有阙两对,一称雀台, 一称乳台,现仅存夯土台,轮廓 已不清,难以推测原貌。乳台之 北为望柱一对,再北依次为各种 石像生。
后陵在帝陵之后,规制稍小, 下宫及陵台前献殿已无遗迹。
4.3陵墓
明代陵墓继承唐宋而又有创新: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 远,遍植松柏,都是传统做法:但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且致祭区形成院落二进或三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 性。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始于安徽凤阳皇陵,皇陵内有内外
4.3陵墓
二、陵墓的发展——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4.3陵墓
二、陵墓的发展——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4.3陵墓
三、陵园建筑
4.3陵墓
三、陵园建筑
4.3陵墓
1、秦始皇陵——地上陵台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 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陵园,总面积约2k㎡。陵园 成长方形,周围有陵墙二道 环绕。 陵台由三级方截椎体组成, 最下一级350m*345m,三级 总高46m,是中国古代最大 的一座人工坟丘,由于风雨 侵蚀,轮廓已不甚明显。 内垣北墙开两门,其余内外垣各面均开一门
4.3陵墓
宋代皇帝死后营陵,限7个月完成,因而规模远不及汉、 唐。又受阴阳堪舆术的影响,茔地都自南向北坡下,陵台处 于低处,不利于排水,也缺乏庄严气势。但北宋诸陵(除徽、
钦)集中一区,便于保护,宋时此处专设一县,名永安,负
责护陵。
4.3陵墓
各陵布局大体是:陵台为方锥平顶土台,四面有陵墙、门、 角阙,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 兽相对而立。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为献殿的遗址,也称 之为上宫。陵的西北,是皇帝死后供其灵魂衣食起居的地方称 为下宫。整个陵区遍植松柏枳桔,并以荆棘为篱。
4.3陵墓
4、宋永昭陵——地上陵台
北宋陵区南对嵩山,北俯洛水,低处黄土
平原,较集中的分布在东西约10km、南北约
15km的地段里。
永昭陵为宋仁宗赵祯的墓,陵台为正方形 截椎体,成阶级状,底宽55m,南北长57m, 高22m。四周有神墙围绕,神门四出,四隅 有角阙,门外各置石狮一对。
4.3陵墓
4、宋永昭陵——地上陵台
4.3陵墓
3、唐乾陵——因山为陵
布局特点:
(3)采用上下宫制
献殿——庙,即供奉灵位,祭祀亡灵的 大殿,也泛指陵墓的地上建筑群。是陵宫内 最为重要的祭享殿堂。 寝殿——起居之所,供食。
4.3陵墓
3、唐乾陵——因山为陵
陵前共有三对阙,最外一对阙 在山下神道南端,中间一阙在双乳 峰,最后一阙在朱雀门前,阙的形 制是夯土台上立木构的“观”。
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和汉宣帝杜陵、 唐乾陵、宋永昭陵、明孝陵和明十三 陵、清西陵和清东陵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魂魄观念导致保存尸体的需求 礼制:A.事死如事生,礼也; 魂——阳气也 魄——阴神也 B.等级;
—《说文》 —《说文》
庙以栖魂,墓以栖魄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墓”:大概是最为原始,正宗的概念了,笼统的说,墓 是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物的固定设施。 更有学者从字音上进行解释,清代乾嘉学派的中坚人物段玉 裁称,“墓”就是“慕”——“孝子所思慕之处”。
凡掘坑穴葬,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方叫“墓”,“墓” 中透露出的是中国人朴素的早期丧葬观念——“不树不封”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坟”则是与“墓”相对的,虽然现在大家通常把“坟墓”放在一 起使用,但在先秦以前,两者区别明显:葬穴积土成堆,才叫坟。
《说文》称,“冢者,高坟也”,即封土高大的坟。
“丘”本来指坟堆,即堆在葬穴上的封土。
陵墙,内陵墙四面辟门,其上有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 谥“孝慈”,故名孝陵。 明孝陵:结合地形,采用弯曲的神道,陵墓数十里内有松柏 包围。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墓”与“坟”、“冢”、“丘”意思上的不同,反映的是中国古
代早期人类的等级差别。普通人家的葬处可说是墓,也可说是坟, 但“丘”则非下层民众可用。
《周礼▪春宫》称,“以爵等位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大概意思 是,死者下葬后,墓上封土的高低和植树的多少,与其生前的地 位相一致,否则是越礼。王公级别的才叫“丘”,如苏州著名的 “虎丘斜塔”即因吴王阖闾之冢所在而得名。
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椁作墓室,其构造有两种: 一为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一至数层,内置棺; 一为用短方木垒成墓的“黄肠题凑”,内置棺及其葬品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黄肠题凑: 黄肠——柏木芯;题——头;凑——聚 椁的一种做法,用剥去树皮的黄心柏木枋,平铺叠垒构成大型 墓室,枋端头部指向室内,与同侧椁壁垂直。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墓:本义:盖土与地平,不植树者称墓,泛指坟墓。 坟:土堆。 冢:高起的山顶。 陵:本义:大土山,引申为帝王陵。 寝:本义:卧。灵魂坐卧起居之所。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母系氏族——埋到本氏族公共墓地: 父系氏族——夫妻合葬或父子合葬——出现墓穴和棺椁
商周时期——作为奴隶主阶级高规格的墓葬形式,已出现墓道、 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如安阳殷墟中的“武官村大墓” 和“妇好墓”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在这条长1.6公里的神道上布置 门、柱、桥、兽、和文臣武将相当 于宫前的仪仗和门阙。 孝陵神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随地形而弯曲所经地形较平坦,起 伏小,便于行走。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易于折断,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开始发展。
东汉:拱顶墓室成为墓室结构的主流。 商——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 东汉——明清:横穴为主,砖石发券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石墓的主要类型:崖墓、石拱墓和石板墓等
4.3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