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


借叙述事件和描写人物来表达思想情感
抒情散文
• • • • • • • •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张岱《西湖七月半》 东山魁夷《听泉》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梭罗《湖光水色》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郁达夫《故都的秋》
•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慨叹山川人物,来激起读者的爱憎;
• 2 意境深邃
•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 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 入深,由实而虚的依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 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 的道理。
• 3 语言优美凝练
•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 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 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 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 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 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 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 华的文采。
古典小说分类
• (5).章回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 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 的小说。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 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 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 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 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 (6).谴责小说: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 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 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 (7).演义小说: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 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 来的。
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 (一)、以某一原型为基础 • 如闰土,贾宝玉 • (二)、“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鲁迅 语)进行概括、提炼和加工。 • 如孔乙己,祥林嫂 • (三)、人物描写多种手法 • 肖像、对话、动作:孤胆杀敌的米龙老 爹(莫泊桑) • 神态,语言:婴宁(蒲松龄) • 心理独白:涓生(鲁迅)
(4)按照体例格式分类
• 书信体小说:《维特》 • 日记小说:(《伤逝》以涓生手记 的形式) 《腐蚀》 • 意识流小说: 《追忆似水年华》 《春之声》《红高粱》 • 章回体小说:古典小说 • 系列小说:(三部曲,《人间喜 剧》)
古典小说分类
• (1).志怪志人小说: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 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干宝的 《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 (2).传奇小说: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 说。一般指唐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 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汲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 六朝“志怪”。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 的成熟,如李朝威的《柳毅传》。 • (3).话本小说: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后成 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本的出现是“小 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 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4).拟话本小说: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进 行创作的小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6赋
•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离 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月 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 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 赋(大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 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 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 为“文赋”。但是,它有别于今天散文标题 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 “颂”之意。
议论散文 • • • • • • •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韩愈《答李翊书》 欧阳修《朋党论》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 梁实秋《谈时间》 • 培根《论学问》、 • 朱光潜《选择与安排》
以指点人、事的是非曲直来表明作 者的观点、立场和态度。
(2).近体诗
•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 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 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 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全诗八 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 排律
(3).新诗
•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 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 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 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 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 思想感情。 • 《女神》
• 登楼赋 抒情小赋 (汉魏) • 别赋 抒情小赋 骈赋 (南北朝) • 前赤壁赋 文赋 (北宋)
骈文
•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 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 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 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 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 衰退。 •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4词
•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诗余” 等。 •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调名,叫词牌 • “片”也叫“遍”或“阕”,单调、双调、三叠、 四叠 • 词按乐调长短,分为小令(58)、中调(59- 90)、长调(慢词91)。词起于隋,晚唐定型, 盛于宋朝。 • 宋词词坛上有豪放和婉约两大派,其代表分别为 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姜夔(格律词派)。
• (四)、细节描写与概括介绍 •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 慧,十四入泮。” •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
• 故事情节是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 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 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 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 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 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 组成 • 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狭义散文的特征
• 1 形散而神不散 •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达方式不拘一格: 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 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 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 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 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 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古今“十大”文体常识
• 散文 、小说 、诗歌、 戏剧 • 诗、词、曲、赋 • 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1.散文
• 广义的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 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 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按传统的说法, 散文是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 也可以这样说,除了诗、词、曲、赋以 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 记、回忆录、游记、寓言、神话及记事 抒情一类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畴。。 • 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 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 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 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散文 可分为叙事、抒情、议论三类。
叙事散文
• • • • • 《张中丞传后叙》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方苞《狱中杂记》 《游褒禅山记》 宗臣《报刘一丈书》 • • • •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 《种树郭橐驼传》 侯方域《马伶传》 《晋公子重耳之亡》 余秋雨《道士塔》
当代散文家
• 秦牧、刘白羽、杨朔 • 季羡林、周国平、林斤澜、余秋雨、 • 三毛、林清玄、龙应台、余光中
2.小说
•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 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 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 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 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1)根据篇幅的长短分类
• 长篇----六万字或十万字以上 • 中篇----三万至六万字 • 短篇----几千至三万字 • 微型小说----数百至几千字
3.诗歌
• 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 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 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 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 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 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 • 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 内容分为田园山水诗、边塞诗、咏物诗、 咏史诗、离别送别诗、羁旅思乡诗、哲 理诗等 • 按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 主源分为民歌和文人作品。
5 曲——元代散曲
• 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 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 唱,也叫北曲。散曲小令(区别于词的 小令)也叫街市小令、叶儿。 • 散曲的体制和特点:①分为小令和套数 两大类,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套 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 曲组成,一韵到底,有尾声,但不必句 句押韵。②在小令和套数之间有带过曲, 为小令的变体,用同一宫调的二至三调。 ③多用衬字。④无人声。⑤抒情直露。
7 戏剧
•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 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 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 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 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 话剧。
• 按结构及容量划分,有多幕剧、独 幕剧、连续剧等; • 按题材分,有现代剧、历史剧、神 话剧等 • 按表演形式分,有戏曲、话剧、歌 剧、舞剧、哑剧等 • 按反映的冲突性质和感染作用分, 有悲剧、喜剧、正剧等 •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 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 • 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 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 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 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 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 颠倒或交错。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 1.社会环境 • (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 • 2.自然环境(烘托、或反衬、或象 征,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情感) • 3.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潇湘馆、 蘅芜院、贾府) • 婴宁的花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