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ppt课件
10
林教授看不惯美国人的地方还有: 见面握手,穿不合人性的西装,男子进电梯 有女子在需脱帽…… 看不惯美国女人的地方是,她们致力于身体 的性吸引力。在一个中国女子已经抛弃脂粉 的年龄,她们依旧化妆,花很多的时间和钱 去做头发,买稀奇古怪的化妆品、性感的衣 服。 林语堂先生自称不是先知,但他预言,过些 年等条件允许了,中国女人也会这么做的, 因为他看到她们刚从三寸金莲解放出来,就 赶紧穿起了高跟鞋。
6பைடு நூலகம்
因而,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具 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的读者,自然对林语堂的著 作评价极高。例如,有人认为《吾国与吾民》是 “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 部关于中国的著作”。但是,不喜欢这种风格的读 者——准确地说,是不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或 者说人生境界还没有达到林语堂那种高度的读者 (如某些大学生),肯定会对林语堂的著作不以为 然。林语堂在《自序》还说:“我也想以一个现代 人的立场说话,而不仅仅以中国人的立场说话为满 足,我不想仅仅替古人做一个虔诚的移译者,而要 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现代脑筋里的东西表现出来。”
7
“写给全世界的书”
实际上,林语堂写《吾国与吾民》与《生活 的艺术》的时候,不仅是以“一个现代人的 立场说话”,更多的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 说话。这从前面的《编创花絮》部分介绍的 成书背景就可推测到这一点。林语堂创作的 读者意识很强,他在《自序》中说:“我颇 想用柏拉图的对话方式写这本书。把偶然想 到的话说出来,把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琐事 安插进去,这将是多么自由容易的方式。可 是不知什么缘故,我并不如此做。或者是因 我恐怕这种文体现在不很流行,没有人喜欢 读,而一个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阅 读。”我们完全可以说,《吾国与吾民》与 《生活的艺术》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介绍中 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然而,我们很难有 充足的理由说,它们也是写给中国人看的、 介绍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或许,我们 真应该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 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 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 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
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 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
3
所幸,我们有一位幽默的大 师为我们解读这一切,并把 这两者融合在了一起,组成 了:《生活的艺术》
8
林教授在自序称:自己并非在创作,很多东西前 人已经讲过,他传达的东方的真理在本土习以为 常,还要著述的原因是,他感到和这些已故的天 才们心灵相通,灵魂同在。 他和8世纪的白居易、 11世纪的苏东坡、16、17世纪的屠赤水、袁中郎、 李卓吾、李笠翁、袁子才,金圣叹交上了朋友, 和伟大人物的无名祖宗成为了同志,拜庄子和陶 渊明当了老师。 他甘心当他们的喉舌,做一个忠 实的移译者,把他们的想法用现代的方式说出来, 假如说的好,全托他们的福,假如说的不好,全 怪自己的错。林语堂继承的是自由旷达、陶情闲 适的一脉。他在书中大肆引用同人们的著作,也 不管洋鬼子看不看得懂。书的销量这么好,看来 大家很吃他这一套。东方在西方人的眼里就是神 秘,如果尽说些让人看得懂的大白话,简直扫兴。 给外国人看的关于中国的书,由喝足了洋墨水古 今中外通吃又带点传统士大夫清高气的林语堂来 写,简直最合适不过,语堂先生非常认真地要为 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我们都看到了他 诚恳的眼神和嘴角的微笑。
他就是——林语堂
他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智慧, 正是我们现在所亟需的。
4
在《生活的艺术》中,我看到的是林语堂先生坐在竹椅上, 烹茶煮酒,安逸闲适的在烟雾缭绕中,把生活真谛娓娓道 来。在此书中,林语堂先生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 思想,宗教等各方面总结出艺术所在的闪光点。更加珍贵 的是,他自己化身桥梁,尝试把中国式中庸的闲适生活艺 术,传递到世界去。林语堂先生到了美国生活后,就写了 《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据说此书居美国畅销 书排行榜首达52周,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翻译成十余种 文字。语堂先生很有志向,小时侯说过要写一本让全世界 都知道的书,这本《生活的艺术》差不多可以算是了吧。
9
此书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教 授认为美国人有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希望事业成功。 如果这真的是恶习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几乎大多数人都有,并在极 力推崇,希望每个人都染上。林教授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 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 的欲望近乎淫”,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林教授地下有知, 就会惊觉:现在的中国人几乎已经变成了以前的美国人,现在的美 国人越来越像以前的中国人。
5
私人的“林语堂风格”
《生活的艺术》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并抒发林 语堂个人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感,提出自 己的看法,进而论及周遭,乃至整个社会。全书虽 被分为十四章,但在重要观点上前后呼应,各章虽 有一既定的讨论主题,但往往将内容向外扩展,并 无绝对的限制,这正合作者所提倡的悠闲随兴的生 活态度。作者在本书《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 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 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 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 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 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 方式,《生活的艺术》也好,《吾国与吾民》也好, 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
1
生活,与艺术
这两词,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
问题的答案往往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一般。
但我所知的生活与艺术,一定不是只求目的 而不知过程,也不是自己紧紧地束缚于物质 追求中,亦不是过分地追求完美到偏执。
那么,生活与艺术,到底如何描述这两者?
2
还有多少人,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