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一、施工情况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 897-2000的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山西山地物探技术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18日至9月23日历时5天,在该区开展了野外试验工作。

9月26日开始转入生产工作。

于2010年10月16日完成了野外采集,历时29天,共完成地震测线4条,测线长度7.82km。

完成试验点1个,试验物理点14个,微测井1个;设计生产物理点238个,完成生产物理点229个;共计完成物理点233个。

其中:甲级记录125张,占54.6%,乙级记录100张,占43.7%,物理合格率98.3%。

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满足《规范》和《合同》要求。

为后续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2010年10月8日~10月18日在涿州恒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完成了资料处理,共获得地震时间剖面5条,处理剖面长度7.32km,满24次覆盖剖面长度3.7km。

依据《规范》要求,对满覆盖时间剖面进行了评价,其中Ⅰ类剖面2.93km,占79.2%;Ⅱ类剖面0.44km,占11.9%。

Ⅰ+Ⅱ类剖面168.51km,占91.1%,资料处理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2010年10月20日完成了全部构造解释、图件编绘和报告编制工作。

二、地质任务根据《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及勘探地质目的要求,本次二维地震勘探的地质任务为:1、了解测线控制范围的构造形态,查明F2、F3断层的落差、性质及其平面展布情况,平面误差不大于50 m。

对地震测线上新发现的20m以上断点做出解释。

2、控制测线范围内2号、9号煤层底板的赋存形态,解释误差不大于5%。

三、测线布置地震主测线布设北西-南东向,与构造主方向和地层走向近垂直,布设测线5条,详见图1。

图3-4 测线布置图图1 测线布置图四、试验工作通过沿测线详细的实地踏勘,在全区选取了1处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验点,在5-1线1500桩号附近;试验于2010年9月18日至9月23日历时5天,在该区开展了野外试验工作。

其中完成微测井1个,记录6张。

点试验物理点14个,全部合格。

通过通过微测井浅层结构调查、激发和接收参数等的全面试验工作,确定试验结论如下:1、激发参数根据本区试验成果和以往类似地区的工作经验,为保证资料的信噪比,本次勘探的激发参数的确定为:黄土区:(1)首选激发深度为20m 左右的深井内激发。

(2)如难以达到20m ,则可按照12m ,5组合进行激发。

基岩区:进入基岩内3m ; 2、药量单 井: 4Kg ; 五井组合: 2Kg ×5; 3、接收因素(1)检波器埋置方式:坑埋。

D5-1D3右 D2 D1D5-2(2)检波器及组合方式:10Hz自然频率检波器,6只组合接收;组内距:2 m;组内高差不大于2m。

4、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通过试验记录对比,本区需采用高覆盖次数的观测系统进行采集,以保证最终剖面的信噪比。

故确定主要观测系统参数如下:观测系统主要参数表表15(1) 仪器:加拿大产Aries-2.66数字地震仪;(2) 录制参数:采样间隔:1ms;记录格式:SEG-Y;前放增益:12db;(3) 成孔设备:Φ75mm的洛阳铲(最大钻孔深度30m)、山地水机(最大钻孔深度65m);(4) 震源:乳化药柱,地震勘探专用电雷管;(5) 64道接收,检波器为6只10Hz检波器;(6) 其它:车辆5台,对讲机20部等;五、野外采集工作1、测量工作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3°带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111°,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形图采用1:5000地形图。

该图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3°带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111°,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采用仪器为:国产灵锐S86型GPS双频接收机4台套,其标称精度为:平面5mm+1ppm,垂直为10mm+2ppm;日本 GTS-102N全站仪1台,其标称精度:测角2″,测距2mm+2ppm;以上仪器设备已经在山西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年检,并在有效期内。

经过实地踏勘,在测区周围有山西省地质测绘院二〇一〇年五月所测的GPS四等网,标石保存完好,经检测精度可靠,可作为本测区控制测量的起算点。

起算点成果见下表。

就用以上六个点。

测量工作从2010年9月12日开始到2010年9月20日结束,共计9天。

完成实物工作量:本区共施测测线5条。

物探点783个。

本测区测量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测量规范及行业规范中有关测量工作的规定,认真执行本区《地震勘探设计书》要求。

作业方法合理,采用技术先进,使用仪器先进。

物探点放测方法正确,各项检查认真,点位标志醒目,经检测,测点点位中误差ms=±0.078m, 高程中误差mh=±0.055m,精度良好,测量资料整理齐全。

可提供下工序进行二维地震勘探使用。

2、野外采集工作量完成情况及质量评价为圆满完成本次地震勘探的任务,我公司严格执行《规范》、《合同》及《设计书》的要求,在野外施工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严格执行三级质量验收制度。

勘探区共完成地震测线5条,测线长度7.82km。

完成试验点1个,试验物理点14个,微测井1个;设计生产物理点238个,完成生产物理点229个;共计完成物理点233个。

其中:甲级记录125张,占54.6%,乙级记录100张,占43.7%,物理合格率98.3%。

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满足《规范》和《合同》要求。

为后续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见表1。

二维地震完成工作量统计表表2六、处理和解释工作(一)处理工作资料处理中以静校正处理为重点,以提高信噪比为中心,处理与解释交互进行,主要参数见表3。

1)、处理流程及参数资料处理主要参数表表3替换速度3000m/s地表一致性反褶积预测步长16ms速度分析1个速度谱/40个CMP滤波叠前Bp(15,20-140,150)叠后Bp(15,25-120,130)偏移延拓步长12ms,偏移速度由钻孔对DMO速度标定2)、主要处理步骤1、静校正2、振幅处理3、干扰波消除4、地表一致性处理5、精确速度分析与多次迭代求取剩余静校正量6、DMO迭加7、迭后去噪图2 5-2线叠后偏移剖面3)处理成果及时间剖面质量评价本次勘探共获得地震时间剖面5条,处理剖面长度7.32km,满24次覆盖剖面长度3.7km。

依据《规范》要求,对满覆盖时间剖面进行了评价,其中Ⅰ类剖面2.93km,占79.2%;Ⅱ类剖面0.44km,占11.9%。

Ⅰ+Ⅱ类剖面168.51km,占91.1%,资料处理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二)解释工作本次勘探的重点是断层的解释,解释方法如下:1、断点解释断点解释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关键环节,也是本次地震勘探的主要地质任务之一,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可以从任意方向切取剖面对断层进行解释,从而加强了对断层的控制程度,断层的解释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1)由粗到细,反复对比,先进行大网度剖面,后进行小网度剖面;先解释落差较大的断层,后解释落差较小的断层。

(2)充分利用工作站解释系统的放大、多窗口动态显示功能,利用垂直剖面与水平切片进行联合解释。

大断点解释:大断点常表现为煤层反射波同相轴的突然错断、强相位转换,易于识别,因此比较容易解释。

小断点解释:勘探区内小断层较为发育,落差小于5m的断点识别较为困难。

其主要表现特征是:反射波同相轴扭曲、振幅变弱、分叉合并等,见图4-15。

采用如下方法技术进行小断层解释:a利用断层上、下盘反射波特征b充分利用等时切片对断层具有较高分辨能力,对小断层进行识别。

c利用断层处反射波动力学特征。

d充分利用工作站解释系统灵活多样的功能,如逐级放大、多窗动态显示、彩色显示等功能。

2、断层组合三维资料解释中断点的组合是将性质相同、落差相近的相邻剖面上的断点按一定展布规律组合起来,同一断层的断点在相邻测线其倾向和走向上等性质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些规律性,将相邻剖面的断点进行组合后,再在各个方向上闭合,检查断面与同相轴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应在同一层位上表现出统一性和连续性,并且符合地质构造规律。

3、断层产状的确定断点在平面上的投影连线就确定了断层的走向。

按一定间距垂直断层走向切剖面,剖面上的断层线即反映出倾向、倾角和落差情况。

4、断层可靠程度评价依据《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要求,按20m 20m网格剖面对组合的断层进行了评价(对于落差小于5m的断层只作为断层异常解释,不参与评级)。

其评级标准如下:可靠断层:由2条或2条以上相邻剖面线控制,A级断点不低于50%。

A+B级断点不低于75%,断面产状、性质明确,落差变化符合地质规律。

较可靠断层:由2条或2条以上相邻剖面线控制,A+B级断点不低于60%,断面产状、性质较明确。

控制较差断层:达不到上述要求者。

七、勘探成果本次勘探基本控制了2号和9号煤层的赋存形态,基本表现为一向南东倾的单斜,倾角20-30°。

同时解释断层断点8个,并组合解释正断层2条(F2、F3),落差均大于20m;按照规范评价为可靠断层;其中F2断层落差45m,F3断层落差50m,均由d1、d2、d3、d5-1条测线控制,基本与地质推断位置和产状一致,其特征见图3、图4,勘探前后构造对比图见图5。

图3 F2断层在d1线上的反映图4 F3断层在d3线上的反映勘探前后构造对比图图5 勘探前后构造对比图(红色为原地质推断断层,品红色为地震解释断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