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作者:庞丽丽, 宁宇清作者单位:庞丽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94), 宁宇清(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94)刊名:内蒙古石油化工英文刊名:INNER MONGULIA PETRO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2010,36(8)被引用次数:0次1.王启民.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2.牛金刚.大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3.韩大匡.杨普华.发展三次采油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4.4.冈秦麟.论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8.5.李干佐.我国三次采油进展[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9.6.牟建海.李干佐.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化学科技市场,2000.7.程杰成,廖广志,杨振宇,等.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8.杜雄文,李洪富,洪冀春,等.杏二中三元复合驱工业性矿场试验[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9.廖广志,牛金刚,邵振波,等.大庆油田工业化聚合物驱效果及主要做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10.顾永强,解宝双,魏志高.孤东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能源,2008.11.王德民.关于三次采油的经济效益[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8.1.期刊论文黄鹤.HUANG He辽河油田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探讨-特种油气藏2009,16(2)针对辽河油田正在开展的三次采油技术进行相关的经济评价方法研究及探讨,提出采用"有无项目对比法"进行增量效益经济评价,并从投资估算、成本费用分析、财务经济评价以及项目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辽河油田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提供了依据.2.会议论文王宏申.谭帅.尹彦君.刘全刚.王锦林.张英勇渤海湾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筛选及潜力初步评价2007三次采油是指油田在利用天然能量进行开采和传统的用人工增补能量(注水、注气)之后,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新技术进行采油的开发方式。

渤海湾油田为实现2010年生产2500×10<'4>~3000×10<'4>m<'3>油气当量这一宏伟目标和今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正积极开展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为此,非常需要对三次采油技术在渤海各油田的适应性、潜力大小等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根据渤海油田地质油藏状况和三次采油各项技术的筛选标准,初步筛选出了适合渤海各个油田的三次采油技术,并对各种三次采油技术在渤海油田应用的潜力进行了初步预测。

3.学位论文张志军三次采油用改性石油磺酸钠的合成与性能研究2009表面活性剂是三次采油化学驱中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关键,其关键性能要求为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3mN/m以下,以大幅度降低油滴通过油藏孔隙的毛细阻力。

目前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中应用的表面活性剂主要为重烷基苯磺酸盐,这些表面活性剂虽具有优良的油水界面活性,但其原料重烷基苯的市场供应量严重限制其应用规模。

为此,开发可替代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且原料供应充足、质量稳定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已成为石油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

<br> 本文以供应量充足的大庆炼化公司两种渣油为原料(糠醛抽出油和减三线馏分油),采用发烟硫酸为磺化剂合成了可在钙镁离子浓度为300mg/L以下实现油水超低界面张力10-3mN/m的石油磺酸钠,并对两种石油磺酸钠提纯后进行表征。

发现以减三线油合成的产品分子量分布较宽、平均分子量较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较好。

<br> 为了研究提高石油磺酸钠抗耐钙镁离子能力,对两种原料油采用两种方法合成了改性石油磺酸钠。

一种方法是将两种原料油与马来酸酐酰基化后用亚硫酸钠磺化,采用吊片法测定两种改性石油磺酸钠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以糠醛抽出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1.76×10-3g/L,最低表面张力为36.18mN/m;以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CMC值为1.02×10-3g/L,最低表面张力为38.92mN/m。

另一种改性方法是以酰氯为酰基化剂、经丙二酸二乙酯Knoevenagel反应后再用发烟硫酸磺化,表面性能测试结果,以糠醛抽出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CMC值为1.23×l0-3g/L,最低表面张力为39.14mN/m;以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CMC值为1.09×10-3g/L,最低表面张力值为43.35mN/m。

这说明以糠醛抽出油和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油,采用两种合成方法制取改性石油磺酸钠的路线是可行的。

<br> 耐钙镁离子能力测试结果,以大庆炼化公司两种渣油为原料,采用上述两种合成方法制备的改性石油磺酸钠,由于产物中引入蟹爪状羧酯基,对钙镁离子有较强的螯合作用,同时增加了亲水基,增大了表面活性剂分子与钙镁离子的反应量,因而在600mg/L的钙镁离子溶液中获得10-3级的超低界面张力;而普通石油磺酸钠仅能在300mg/L的钙镁离子溶液中获得超低界面张力。

这表明以大庆炼化公司渣油-糠醛抽出油和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合成出一种成本低、界面性能好和具有较强耐钙镁离子能力的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

4.期刊论文李梅霞.Li Meixia国内外三次采油现状及发展趋势-当代石油石化2008,16(12)通过对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前期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国家采取的不同三次采油方法,以及相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油价情况下采取不同三次采油方法的项目数、产量变化及其变化原因.结合中国石化油田具体油藏情况及原油性质,分析了中国石化发展三次采油的主要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有关建议.5.学位论文蒋平稠油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研究2009化学驱技术是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为了研究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机理,构建了具有不同界面张力和乳化能力的驱油体系,首先确定了具有不同结构的含氧丙烯链节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烷基羧基甜菜碱与桩西稠油的界面张力特点,研究表明含有氧丙烯链节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随盐含量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增加PO数和烷烃碳数有利于降低界面张力。

十四烷基羧基甜菜碱和十六烷基甜菜碱的界面张力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增加矿化度有利于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十八烷基甜菜碱的界面张力随着活性剂浓度和矿化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表面活性剂与Na2CO3复配体系中,当Na2CO3浓度大于0.35%时协同效应显著,表面活性剂在较低的使用浓度下,就可以达到超低界面张力。

其次采用最小乳化转速法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研究表明9AS-n-0和13AS-n-0的乳化性能随矿化度的变化呈现“抛物线”的变化趋势,但是体系的乳化性能和动态平衡界面张力及动态初始界面张力都没有明显对应关系,其影响因素比较复杂;烷基甜菜碱对桩西原油的乳化能力优于9AS和13AS系列的表面活性剂,增加甜菜碱使用浓度和矿化度有利于增强体系的乳化能力。

建立了油膜收缩速率的测定方法,评价了在表面活性剂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油膜收缩速率,研究表明活性剂通过降低水-固界面张力和油-水界面张力加速了油膜的收缩;碱与原油反应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吸附在油-固界面上降低油-固界面张力,增强固体表面的亲油性,降低油膜的收缩速率。

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界面张力、乳化能力不同的17种驱油体系,对这些体系进行了36次物理模拟评价,发现乳化能力是取得好驱油效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稠油化学驱的采收率与驱油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没有对应关系。

实验表明低界面张力、高乳化速率和油膜收缩速率有利于提高分散残余油的采收率:低油膜收缩速率对提高驱替介质在高含油饱和度区域的波及体积至关重要。

碱通过维持油/水/固三相接触点亲油性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弱了驱替介质沿油与岩石之间的渗入,增强了驱替介质从原油中心的突进和分散,提高了驱替压力和波及体积。

该发现对稠油油藏化学驱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6.会议论文王家梅.张建.宗华.戴欣.杨燕平胜利油田化学驱注入采出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和今后课题2001本文针对胜利油田化学驱三采技术矿场试验的应用实际,系统阐述了三采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介绍了复合驱油剂溶液的粘度稳定技术和水质净化的化学处理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了今后在三采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亟待解决完善的有关问题.7.学位论文李力胜坨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技术的研究2009胜坨油田由于储层埋藏深、温度高(80-85℃)、地层水矿化度高(12000-30000 mg/L),因而被划为高温高盐注聚油田。

据分公司最新三采资源调查,目前胜坨油田适合三次采油的单元有38个,聚驱可动用地质储量达到22281万吨。

其中二类油藏7个,地质储量达到6568万吨;三类油藏24个,地质储量达到13605万吨;四类油藏7个,地质储量达到2108万吨。

<br> 以聚合物驱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近年来在胜坨油田得到了规模化的推广,见到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成为胜坨油田提高采收率和产量接替的重要手段。

随着“Ⅰ类”油藏动用程度的提高,高温高盐油藏的Ⅱ、Ⅲ类储量将是三次采油的主阵地。

针对目前的油藏开发形势,我们采油厂三次采油的工作思路是本着“立足二类,发展三类”的总体思路,先后开展了胜一区沙二1-3先导试验、胜一区沙二1-3扩大区、二区沙二1-2西北部扩大、胜三区T11南81-3高温高盐先导试验及二区沙二1-2东南部扩大等五个注聚区块,注聚覆盖地质储量达到5351x104 t。

<br> 尽管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突破,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攻关,主要表现在:目前已有的耐温抗盐聚合物产品溶解性和长期热稳定性较差,难以满足现场实施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跟踪、筛选和评价,耐温抗盐聚合物评价方法及聚合物分子结构表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三类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室内配方体系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开辟了先导试验区,但仍有大量的问题如交联反应机理、体系微观形态和尺寸、与油藏的配伍性研究等需要进一步攻关研究和完善。

只有攻克这些技术难题,才能进一步发展具有胜利特色的化学驱油技术,不断为胜利油田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