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优化举措曲阜市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水平曲阜市认真落实省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创新机制,优化措施,提升效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卫生水平,为广大城乡群众创造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一是突出关键部位和环节。
如确保景区周边、主次干道、接待宾馆、公园周边良好的卫生环境。
实施重点突破,采取多中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城区环境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人人关心、个个投身,形成浓厚氛围。
积极建立环卫应急机制,成立环卫应急分队,实行每天早6:00——8:00,中午11:30——14:00,由环卫应急分队队员进行延时、错时巡查;晚上6:30——10:00,环卫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7个检查组,实行天天都是一线工作法,对城区地下垃圾中转箱,果皮箱,公厕,河道等环卫设施应急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确保城区环境卫生整洁长效,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抓好环卫工作的落实,再掀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高潮。
同时,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强化督查,齐心协力营造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文明和谐的城区环境新形象。
二是注重创新管理机制。
坚持共同受益的原则,与鲁城、小雪等街道有条件的城中村、城郊村签订生活垃圾委托清运协议书,实行生活垃圾的托管代运与自管代运,将其纳入环卫统一清运处理网络,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进程,逐步探索环卫管理的有效措施。
成立了岗位责任制管理办公室,充分发挥环卫职能在管理服务、人力资源、专业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并以其为载体,不断拓展服务空间,进一步加大环卫作业的规范管理强化卫生质量巡查监管,切实提高城区路面清扫质量水平,全力维护城区环卫设施正常运转。
三是着力优化保洁措施。
对城区环卫责任区实行延时、错时和加密人员保洁,对重要路段、旅游黄金通道实行两班倒工作制,做到每天早6:00至10:00之间不间断保洁,针对鼓楼大街、五马祠街沿街门头店铺垃圾收集,使夜间沿路的卫生面貌有效改观。
围绕免费公厕开放管理工作,下大力气公厕设施,保证了公厕卫生“八净八无”;按照“发现及时、通知及时、督查及时”的“四及时”原则,切实抓好设施养护工作,提高环卫设施完好率。
确保各项环卫设施安全、稳定和高质量运行,为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有效保障。
四是不断提高服务效能。
开展人性化服务,积极关注民生,通过“行风热线”等渠道及时为市民解决环境卫生热点难点问题30余件,逐步建立起全民参与环卫管理的良好机制。
进一步加大对环境卫生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了环境文明从我做起的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各路段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员全部实行跟班作业,确保卫生质量稳定,垃圾日产日清,城区河道“三无一通”。
同时,加强环卫质量巡查,实行绩效工资制,设置奖罚激励机制,建立了环卫保洁长效机制,有力提升了环卫保洁水平。
谈对城市流动摊贩疏堵管理的一些看法网络上曾经流传经过PS的图片《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图中描述热闹的城市街道和嬉闹玩耍的人群在城管来了之后,顿时失去繁华和热闹。
城管与摊贩的“猫捉老鼠”游戏、冲突,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其实城市流动摊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一直都存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近年来,各地政府通过行政强制手段加强对流动摊的管理,由此却引发的众多的冲突、矛盾。
流动摊贩这流离于城市闹区的群体,如何改造、升级、锐变,使之与现代城市相融合,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新的课题。
一、城市发展不同时期流动摊所处的地位城市发展不同时期,流动摊经历自然互补期、政策排斥期和有限融合期,在不同时期流动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一)流动摊与城市发展的自然互补期城市并非一直都难融流动摊。
在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城市经济欠发达,城市管理标准不高,街头摊点、流动摊贩活跃城乡主市场,促进商品流通,是城镇繁华和经济发展的象征。
因流动摊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这一时期,流动摊与城市发展有着一段较长期自然融合期。
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前期就是那些不起眼小摊。
流动摊、街头摊培育了不少成功企业人士,他们在摆地摊或流动叫卖中积累最初的创业经验、原始资本。
流动摊与城市发展的自然互补期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街头摊贩作为初级、低成本经营模式存在,对商品交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人们生活水平不高,流动摊提供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满足众多市民的需求。
(二)流动摊与城市发展的排斥期首先是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居民对流动摊和否定。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对城市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
流动摊侵占道路,破坏周边卫生环境,欺骗浪费者,出售不安全、不健康食品,制造“脏水”等劣根性问题充分暴露。
其次,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发展建设也难容流动摊。
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能力和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直观表现,城市美化、现代化建设是地方政府一项重要工程,通过争创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建设一个整洁、有序的现代化城镇是政府追求的目标。
而杂乱无序城市流动摊贩由于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极不协调而受到冲击与管制。
同时,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流动摊的排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都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人行道、桥梁、地下通道以及其他公共场所设摊经营、兜售物品。
政府在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同时,明确流动摊经营为非法行为,成立了城市管理执法队伍。
用于维护城市的整洁有序,保护市场经济制度下合法经营者的权益。
这一时期表现出的特点:一是流动摊以其小成本、低商业风险、无税费追逐经营利润,摊贩队伍不断扩大;二是政府管理中在采取禁止、取缔等强硬政策,并通过不断增加行政成本、管理力量来维持城市秩序。
(三)流动摊与城市发展在政策引导下的有限融合期现阶段,城市发展中的流动摊,却并未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不断增多而有所减少。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城市居民收入不均,社会就业不充分,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社会因素。
当前,流动摊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破解的社会综合性问题。
城市流动摊在弥补城市基本服务功能缺陷、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为部分弱势群体提供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的作用也逐渐为社会所认可。
鉴于城市流动摊堵疏结合管理的指导思想。
2009年出台的《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经营场所和泊车点不能满足需要的,应当因地制宜,根据方便公众生活和不影响道路交通的原则,依照法定程序划定一定的时段和区域,作为临时性经营场所和泊车点。
执法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合理建议”。
因此,流动摊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政府引导下的有限融合期。
该时期的特点表现为:一方面对流动摊管理实行有限解禁,有堵有疏,堵疏结合;另一方面则运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规范城市流动摊,最大程度降低流动摊对城市秩序、环境、卫生方面的影响,改变城市传统管理和发展观念,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让城市流动摊成为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的一部分。
二、疏堵结合下,开展有效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城市流动摊从业人员复杂,有下岗失业人员、不良社会记录人员,乡村失地农民。
针对不同人员、不同性质的流动摊不能指望靠单一政策,一刀切方法解决问题,应采取差异化管理。
这就决定了对流动摊的管理模式上需根据实情不断实践与探索。
(一)按性质特点分类,实施区别化管理一类是便民服务型,如修锁配锁、修车补胎、补鞋擦鞋、刻章修钟的。
这一类摊大都摆放在城市居民区附近,占用道路面积不大,分散布设,聚集性不强,对周边环境、卫生、秩序影响不大。
此类摊点具有较强的便民服务功能,是街道社区解决困难家庭生活出入和安排失业人员再就业途径之一,此类摊点可由经营者提出申请,政府负责审批管理,实行定点、持证经营。
另一类是流动商业性,有水果摊、烧烤摊、水煮摊等。
这类摊点出现在城市商业闹区、学校门口、小区附近等人员聚集区域。
此类摊点市场适应性强、售价低廉、就近提供服务,以低成本投入获取丰厚收益。
经营时往往占据人行或车行要道,流动性、聚集性强,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的临时市场。
经营中极易产生油烟、噪声、垃圾,对周边环境、卫生秩序破坏性大。
此类摊点就是人们日常称流动摊,是城市管理的重点、难点。
此类摊点管理,近期各地城市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少好的做法。
如义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就出台了“引摊进厂”的政策,让长年在大型厂区门口设摊的摊主们,在规定时段进入厂区指定区域经营,准入条件是摊主需持有健康证等证件,并受卫监部门的日常监管。
有的城市在夜市和跳蚤市场,同时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实行严格管理,确保城市整洁有序。
(二)按政府主导、行业自律实施市场化管理对流动摊管理实行有限解禁,结合中外、国内各地的管理模式,较为可行的是成立城市摊点行业协会,形成由政府主导管理,行业协自治、市场动作的模式。
行业协会则通过建立摊贩准入机制和统一规范化制度对城市流动摊进行市场化服务和管理。
实行有限解禁、市场化运作,需要把握三个关键步骤。
一是科学选点。
政府按有限占用城市公用资源的原则,控制规模,在充分征求单位、社区、商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置若干摊点。
二是公平公正,公开拍卖。
经营摊主按公开竞标方式取得经营权,承担一定社会成本,支付相应合理的费用,摊位使用费设定上限。
经营摊主取得经营权时需对产品质量和服务内容作出相应承诺。
招标所得收益一部分作为摊点行业协会承担相应管理任务的费用,另一部分收入上交政府,用于就业基金、第三方损失补偿费用及相关行政费用。
三是实施“五定”管理。
按定点、定时、定人、定价、定形的“五定”方法,将流动摊固定下来,通过市场手段对摊点在卫生、秩序、质量、价格等方面监督管理,在有限解禁疏导工作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准入管理、规模控制、自律管理方面的作用,改变单一管理模式,缓和社会矛盾,节约城市管理行政成本,解决社会部分就业。
(三)按城市综合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流动摊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期,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隹在城市,到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发展将面对城市居民素质参差不齐、收入不均、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
城市流动摊的有限解禁、市场运作、规范疏导工作,是城市综合、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虽然它并不能彻底解决城市发展与流动摊之间的矛盾,规范固定的摊点和未经规范的摊点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较长时期内一直存在,但它可以较大程度缓解现阶段因经济发展不均、就业不充分、社会保障滞后等因素造成的城管与摊贩的尖锐冲突。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流动摊从排斥到接纳,从取缔流动摊到有限解禁、堵疏结合,一系列管理方式的变化,显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管理理念的转变。
实现城市和谐发展,需要城市管理职能部门从规范和服务角度来解决摊贩问题,以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分析处理城市发展与流动摊的关系,促进城市向多祥化、特色化、现代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