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见户外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以直视阳光,以免对眼睛产生伤害。
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呢?温暖、热、明亮。
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太阳的高度。
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下午。
二、观察影子1、谈话:找一根竹竿立在操场上,说一说,竹竿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2、引导学生亲自“立竿”“见影”,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用粉笔画出整条影子,并测出长度,记录当时的时间。
4、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人一组,在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也把它画下来,并记上时间。
三、讨论1、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过一段时间,操场上的那些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影子会动吗?怎么动呢?朝哪个方向动呢?2、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实践活动,制作日影仪1、什么是日影仪?日影仪有什么作用?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影仪。
学具袋中有现成的材料,引导学生组装起来即可。
3日影仪如何使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使用日影仪。
要特别强调的是,纸上的方位必须与实际方向保持一致,日影仪摆放好之后,用胶带固定,以免移位。
五、你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六、组织讨论1、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标记的影子的变化。
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
这个时候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影子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而且长度也发生了变化。
2、总结影子变化规律3、在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然后描出影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总结出影子变化的规律是由西向东,早晨非常的长,中午变短,到傍晚的时候又变得非常的长。
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到西,早晨的时候很低,中午的时候高,傍晚的时候低。
七、课堂总结。
2、太阳钟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钟的技时原理,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技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现在几点钟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2、请问,在没有钟表之前,人们又是怎样知道时间的呢?3、教师讲解:古代人很聪明,他们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设计了很多计时工具,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计时工具。
二、介绍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和太阳钟。
1、谈话:课前,大家收集了有关古代计时工具的资料,下面请哪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教师展示各种日晷和太阳中的资料。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书上展示了四种日晷,第一幅图是中国古代石晷,第四幅图是古代欧洲人挂在墙上的日晷,他们的晷面和地平线垂直。
地平日晷,因晷面和大地平面相平行而得名,教材里展示的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地平日晷,它是仿照我国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地平日晷制作的。
赤道日晷,因晷面和赤道相平行的得名,晷面和地平线夹角和当地的纬度保持一致,晷针分别指向南极和北极,最典型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日晷。
3、谈话:认识了这么多的太阳钟,你们知道他们是用什么原理来计时的吗?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日晷是人们通过观察太阳投射物体的影子的移动来计量时间的。
三、制作日晷1、谈话:既然古代制作太阳钟的方法这么有用,我们也来制作一个太阳钟吧。
讨论:如何制作太阳钟呢?2、各小组交流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并介绍其他的制作太阳钟的方法。
4、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太阳钟,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袋中的材料来制作太阳钟。
5、学生分小组制作太阳钟。
6、制作好了之后,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太阳钟。
四、玩手掌日晷1、提问:在没有日晷的情况下,你能利用日晷的原理来计时吗?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介绍手掌日晷的玩法,3、学生尝试利用手掌日晷计时,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五、课堂小结。
3、昼夜交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能搜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知道昼夜现象形成的原因。
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图片演示昼夜交替情境。
2、谈话: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昼夜交替现象3、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想要问的呢?4、学生讨论交流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1、提问: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学生讨论并交流,教师总结:人类很早就对作业的行程进行的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
课本第八页介绍了四种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
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是住在东海边上的一只三足金乌。
他白天巡逻,晚上休息。
于是,人们就把金屋出来时看作是白天,休息时看作是黑夜。
古希腊学者把地球想象为一个飘动着的鼓,他们认为鼓的外层是包在雾里的火环,太阳、月亮在雾中运转,人类从雾的开口处看到他们。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三、模拟昼夜的成因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步认识。
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提问: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请问,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3、学生按照这个方法分小组实验。
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阳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长短。
4、思考并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5、教师小结:太阳不可能用24小时围绕地球转一圈,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
而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因此,昼夜交替只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6、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一正确结论的人。
7、教师演示,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当太阳照射地球时,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那一部分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黑暗部分又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8、教师继续演示:在地球仪上插上一个标志,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标志从明亮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这是一天的什么时间?当标志进入黑暗部分是什么时间标志?从黑暗部分转到明亮部分的交界处是什么时间?标志正对太阳又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9、教师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所在的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当中国是白天中午的时候,哪些国家是黑夜?10、交流并总结昼夜的形成的原因。
四、认识不同地区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及时差对人的影响。
1、我们知道了昼夜形成的原因,你能解释以下现象吗?2、用多媒体展示,自转中的地球标注北京,纽约和巴黎的位置,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纽约和巴黎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转播?为什么?3、学生讨论并交流,当一个地方是黎明的时候,哪些地方是黄昏?哪些地方是正午?哪些地方是午夜?4、小结:因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
所以每个地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就产生了时差。
时差对人体是有影响的。
比如说中国和美国时差大概12个小时,中国晚上相当于美国上午,因此,中国人在睡觉的时候,美国人正是起床上班的时间。
所以,中国人到美国时,因为时差问题一开始就要颠倒拨白天和黑夜,是不适应的。
五、课堂总结。
4、看月亮教学目标1、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2、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
3、能设计一些方法真实地记录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一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过程一、月相的变化规律探究1、同学们,你们看过月亮吗?你能把看过的月亮画下来吗?2、给学生发放画月相的纸张。
特别注意:发给学生画月相的纸张,尽量做到大小相同,最好能在纸上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这样既方便学生画月相,也方便教学下面的比较和排序以及发现月相变化规律的这一个教学环节。
3、学生尽可能的画出自己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月相,越多越好。
4、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画出的月相。
5、展示学生画出的月相,尽量展示不同形状的月相。
把学生画的月相张贴到黑板上,要张贴不同形状的月相。
6、教师小结:同学们画的月相真是各种各样,说明同学们平时观察非常仔细,那么大家能够给这些月相排序吗?7、学生给黑板上的月相进行排序,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给黑板上的月相进行排序,如从圆到缺,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等等。
8、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给黑板上的月相进行排序,如学生未按时间顺序排列月相,教师可提醒学生按时间先后排会是怎样的排法呢?师生共同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黑板上出现的月相。
9、教师总结:大家刚才按照时间顺序,给黑板上的月相进行了一个排列,可以看出来,月亮是按先从缺到圆,再从圆到缺的顺序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的,那么按照这个顺序,我我们可不可以来预测一下,今晚的月亮会是什么形状呢?学生预测今晚月亮的形状,并且在纸上画下来。
10、教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总线的月相变化规律预测了今天晚上的月亮的形状,并且也画下了今天晚上月亮的形状,那么同学们今天晚上可以回家,观察今天月亮的形状,看看大家的预测是否准确。
二、制作月相盒1、其实,想要观察月亮的变化规律,我们也可以动手做一个月相盒。
2、出示制作月相盒所需要的材料:小电筒、乒乓球、塑料盒等等。
3、教师一边讲解制作月相盒的步骤,一边示范制作月相盒。
4、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月相盒。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月相盒的制作情况。
5、学生制作完成之后,教师示范使用月相盒的方法。
6、学生试着使用月相盒,看一看是否像我们观察的那样子。
三、给月亮记日记1、月亮每天都有变化,每天的形状都不一样,那么土家想不想记录下月亮每天的形状和变化?下面让我们来给月亮记日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