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烟花中的惆怅——纳兰词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或争论焦点)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婉约词风的集大成者。
清朝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纳兰性德自幼聪慧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并以词人为后世所闻。
”【1】纳兰性德的著述十分富有,现存《通志堂集》包括赋一卷,诗四卷,经解序跋三卷,序、记、书一卷,杂文一卷,《渌水亭杂识》四卷。
除此之外,他还编刻过《大易集义粹言》、《词元正韵》、《今词初集》、《通志堂经解》等书。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
其所在的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他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后被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
(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
)次年(康熙二十四年)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婉约派,始于南宋时期的词流派。
徐师曾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2]婉约词派的特点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如王世贞的《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婉约词派其代表为四大旗帜:“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李煜。
而纳兰容若的词风,则和李煜一脉相承。
梁启超曾品纳兰性德词:“纳兰小词,直追后主。
”李煜作为婉约派“愁宗”的代表,其作品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昔日的豪华生活,手足情深、儿女情长,都一去不返,但他不能忘掉,于是留念之余发出“人生愁恨何能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
环境和身份的剧变,极为深刻的影响了李煜的思想和性格,他悔恨、怨痛、挣扎。
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愁宗”但哪里是这时他的内心才产生矛盾呢!走进李煜的时代,南唐小国的声乐酒舞只是对强大外患的一种避缩。
其实,从李煜出生那刻起,他的禀赋就注定了他是一个矛盾的人。
他好像一团热焰,夹带着天然的才情来到世界。
我们从他的词作中很能感受这种热情奔放:他伤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他怀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还有那句“别时容易见时难”更是于无限叹息中透露出无法抑制的悲哀,奏出悲剧式的尾声。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昏庸无能的小皇帝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纳兰容若的好友顾贞观曾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这句话正表明了纳兰容若词作婉丽凄清的词风。
关于纳兰性德的词风争论主要集中在其词风由来及其词作中所蕴含的情感。
其中尤以词风形成原因之争最为激烈。
大致可分为:盛世与权贵长生的矛盾、生活中的矛盾、出生的矛盾、儒家积极入世观与消极宿命观之间的矛盾。
盛世与权贵长生的矛盾者认为词人生活在清王朝兴起的盛世,战争刚刚停止,生活刚刚起步,社会也刚刚平稳。
作为随新社会诞生而发达的纳兰家族长子,自然感到这个社会巨变给他带来的影响。
纵观纳兰性德一生的处世为人,正直友善是其品格的主调,仗义、敢为是其为友的风格,勤勉、认真是其做事的准则,“积极入世”又是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写照。
然而,生活在权利最高圈子周围的人,是最易感到政治虚假、残酷的人。
词人没有被这种现实所麻痹,依然保持着正直、仗义、认真是极其难得的。
可是,作为十分敏感的词人不可能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这是词人内心矛盾、痛苦的由来之一。
生活中的矛盾者认为当时巨变之后的社会一切从零开始,人们期待着美好社会的降临。
而作为清王朝新贵的纳兰性德,更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的抱负。
如之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明,读书过目不忘。
而最后却没有进入翰林院,反而做了康熙帝的侍卫,成为了高级奴仆。
这离词人“未得长无所谓。
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
”(《金缕曲·未得长无所谓》)希望建功立业的抱负相去多远啊!虽然词人是一个勤于王事,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满怀抱负的有为青年。
却一直不能离开“站岗放哨”的侍卫之职。
这种自立独特的品质,在清王朝的统治阶层无人赏识。
也许他的文采耽误了自己;也许他的出生也无形的阻挡了他的仕途。
这也是他内心矛盾、悲苦的来源之一。
出生的矛盾者认为,纳兰性德家族精力了由降族到望族的过程,所以养成谨小慎微的习惯,在其父亲权倾朝野后,又会有许多的官场习气影响纳兰性德的成长。
康熙初年,就有明珠和索额图的两派之争。
明珠可说是八面玲珑,他擅长揣摩皇帝的意图,甚得皇帝所好。
在解决三藩后,明珠居功自傲,开始“擅政”,“异己者以阴谋陷之”,其同党皆“援引致高位”,与索派“互植党倾轧”。
对于明珠的这些恶迹,纳兰性德这位敏感的词人能没有所察觉吗?称为“料事屡中”而且“性至孝”的纳兰性德,了解到父亲明珠的不法行为和朝野对他的异议,他内心能没有矛盾、悲苦的产生吗?果然,在词人英年早逝后仅仅三年,明珠即被罢相。
儒家积极人世观与消极宿命观的矛者认为。
积极人世,有所作为是词人的抱负,这在满民族新夺天下的气象下,满族文化无疑会对词人有所影响。
但词人也深受汉家儒学的深深影响。
韩美在议论性德时说:“于往古治乱、政治沿革兴坏、民情苦乐、吏治清浊、人才风俗,盛衰消长之际,能指数其所以然。
”说明词人很了解时政,关怀国事。
清王朝毕竟是新兴的王朝,康熙大帝毕竟是有所作为的一代明君。
词人在平叛三落时几欲“慷慨欲请缨”(《拟古四十首》之三十七)。
词人早年在名师指点下,编撰完1792卷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后,又把搜读经史中的见闻等纪录整理成四卷的《绿水亭杂记》,其中有天文、地理、历史、历算、佛学,音乐、文学及考证等方面的知识。
词人的词中也有满怀豪情的词咏,虽然依旧那么的悲凉、清凄。
如:无情野火,趁西风烧遍,天涯芳草。
偷塞重来冰雪里,冷入翼丝吹老。
牧马长晰,征茄乱动,并入愁怀抱。
定知今夕,庚即瘦损多少。
便是脑满肠肥,尚难消受,此荒烟落照。
何万方况文园恨悴后,非复酒沪风调。
回乐峰寒,受降城远,梦向家烧。
茫茫百感,凭高唯有清啸。
《百字令·宿汉儿村》这均说明词人并不消极面对人生,也不恃才自傲,更不混事盗名。
可是,词人词中又常常有一种虚无、宿命的悲哀。
这又是词人内心矛盾的表现之一。
宿命是人对未来不可预知而产生的一种消极避世的心绪,也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先知,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叹,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凉。
今日“人”也许会解释一切。
而纳兰性德绝对不是超人,他的聪颖,他的智慧,他的悟性也许让他感到了什么,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一切好像均被事先安排好了,人力似乎不可改变。
词人写到“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南歌子·古戍)他在《太常引·自题小照》中写到:“西风乍起峭寒声,惊雁避移营。
千里慕云平,休回首长亭短亭。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
试倩玉箫声,唤千古英雄梦醒。
在《拟古》中,词人的那种无可奈何,那种虚无渺小的无助之情跃然纸上:“白云本无心,卷舒南山欺。
遥峰如梦中,孤影相与还。
忽然间高霞,霏霏欲成烟。
风花落不已,流辉转可怜。
皎洁自多愁,况复对下弦。
”词人的宿命观可见一斑。
这均造就了词人词风的婉丽凄清、哀感顽艳。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性德,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文坛享有盛誉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 也以“纳兰词”而占有一席之地。
而在拉类型的词创作中,尤以其婉约词成就最高,也倍受后世批评家关注。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纳兰性德堪称清代词人第一,他的地位要超过当时影响颇大的陈维崧和朱彝尊。
如钱基博说:“论清初词家,当推成德为一把手,朱、陈犹不得为上。
”【4】胡云翼说:“性德在清词人中为别树一帜者,其所作词不甚依格律,不重视模拟,不喜用古典,而以俚语写自己情思,纯发乎天籁,语意浑然,像这样的词家,宋以后一人而已。
”【5】罗芳洲也说:“清代是词的复兴时代,也就是词的复古时代,其间能不傍古人,自出机杼者,惟纳兰性德一人而已。
”【6】赵景深《中国文学史新编》还把纳兰性德作为清代第一位词人来论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不但以纳兰性德为清词之首,而且称其为“清代词人之冠”。
王亮还认为在清代能真追宋人者,惟纳兰性德一人,纳兰性德可称之为清代二百余年第一大词人【7】。
而关于纳兰性德婉约词研究主要集中在描写水、荷的山水词和吊念亡妻的悼亡诗。
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纳兰山水词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