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简介1 自然状况泰顺县自然状况1、地质地貌泰顺是浙江南部的山区县,隶属浙江省地级市温州市,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位于华夏构造体系断裂和复式褶的向斜部,中生代火山岩系厚度大,出露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三。
在零星山间小盆地、大溪流的两侧及交叉口地带,主要是近代坡积、冲积、河积和河漫滩或小沼泽的积水洼地堆积。
境内矿藏种类多,分布广,以非金属矿为优。
泰顺地处洞宫山脉东南翼,山峦连绵,涧谷深切,属低中山区高丘山地地貌。
2、气候条件泰顺属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季风交替,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春夏水热同步,秋冬光热互补,高山云雾弥漫,低山丘陵湿润,但常有旱、风、涝、寒等自然灾害。
泰顺地区气候温和,春季平均气温18.6℃,夏季平均气温25.1℃,秋季平均气温16.7℃,冬季平均气温7.7℃,年平均气温16.1℃,大于10.0℃的年活动积温4999.1℃,无霜期242天。
泰顺多山近海,雷雨频繁,泰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2008.8毫米,为全省多雨中心之一,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雨量基本集中在春、夏季的春雨、梅雨及台风雨,约占全年的70~75%,其中,6至8月雨量偏多较为明显。
从降水低地域来看,泰顺东南部、西北部是境内多雨量中心。
高山云雾弥漫,低山丘陵湿润,气候适合于南北动植物生长,开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具有很大的潜力。
日照少、云雾多也有利于茶叶、药材等经济作物的栽培。
3、水文条件泰顺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境内大小溪流百余条,纵横密布,汊坑密布,分属飞云江、交溪、沙埕港、鳌江四大水系,流域面积为1761.5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86.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9%。
因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溪谷狭窄,河床峻陡,河道比降大,源短流急,溪水暴涨暴落。
县内降水丰沛,溪流纵横,水资源丰富。
在地域上,县境西北部、东南部溪流纵横,降水多,径流量大;东北部、南部降水较少,径流量也较小。
4、生态环境条件泰顺县境内林木繁茂、水质清澈、旅游环境质量较高。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全县三大水系的地面水质量符合规定的地面水功能区要求,除个别溪流外,均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泰顺县1997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2000年底通过省级验收,2002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授予“国家生态示范区”称号。
2 规划区自然状况1、地形地貌规划区境内属丘陵山区,山系以西北—东南走向为主,地势高峻,沟壑纵横,谷地形态多表现为峡谷,海拔169~1097米之间,境内山清水秀,植被茂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优良。
2、气候条件规划区属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春夏水热同步,秋冬光热互补,高山云雾弥漫。
年平均气温16.3℃,无霜期250天,冬季平均气温7.7℃,夏季平均气温25.1℃。
年积温≥6200℃,昼夜温差大,积温有效性高,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适宜喜温作物生长。
年平均降雨量1968.5mm,年平均蒸发量1145.7mm,雨量以初夏梅雨季节比较集中。
每年6~7月,多南风,其余月份以东北风、东北东风为主。
3、河流水系规划区属飞云江水系三插溪支流,飞云江源出泰顺、景宁两县交界的白云尖西北坡,主河道198.7公里,流经景宁、泰顺、横贯文成、瑞安。
中上游泰顺县境内河段主源自黄桥乡杨山后村入县境。
竹里畲族乡内主要有竹里溪、石角坑溪、何宅洋溪等小溪三支,一支为竹里溪源于景宁县交界处,流经六革、漈头源、竹里、大发洋后,至司前溪口汇入司前溪;一支何宅洋溪源于长蛇岗,经乌石头、何宅洋汇入竹里溪;一支为石角坑溪源于竹里畲族乡的岭脚,出境后至黄桥乡汇入三插溪,最后均汇入珊溪水库。
4、土壤情况规划区土壤类型较多,主要有红壤、黄壤、乌沙土等种类,质地疏松,易排水透气,pH值在4.5~7之间。
5、土地资源竹里乡土地总面积为47.2平方公里,包括农用地、林用地和建设用地等。
竹里畲族乡各类土地资源占地及分布情况如下。
耕地:全乡共有耕地面积2309亩,主要分布在竹里、何宅垟等村,其中旱地1135亩、水田1174亩。
园地:全乡共有园地面积283亩,分布在竹里、茶石、何宅洋等村,其中茶园248亩、果园35亩。
林地:全乡共有林地面积为64000亩,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其中竹林12300亩。
2.2 社会经济状况泰顺县下辖10个乡镇,总人口35.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5万人。
全县2009年生产总值34亿元,增长10%;实现财政总收入3.64亿元,增长1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3亿元,增长15.5%。
第一产业产值4.1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2.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7.6亿元,一、二、三产所占比重为12︰36︰52。
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为95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2元,增长9.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2亿元。
竹里乡全乡总面积47.2平方公里,辖竹里、茶石、何宅洋3个行政村,共3337人,畲族人口1100人,占总人口的33%,全乡现有常住人口约1700人。
全乡畲族人口相对集中,其中竹里民族村,畲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70%以上。
近年来,竹里畲族乡通过下山移民、兴林富民和输出劳动力的方式,努力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全乡经济社会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
2009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919.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9元。
笋竹两用林、优质茶园、稻田养鱼及山羊、肉牛、肉兔、鸡鸭养殖等生态效益农业发展迅速。
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农民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全乡劳务输出达50%。
通过挖掘竹里畲族乡拥有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举办“三月三”旅游风情节,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点。
全乡已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和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公路,路面硬化率达100%。
随着竹里畲族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液化石油气、沼气等清洁能源逐步代替原来柴草、秸秆,清洁能源的使用率在逐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不断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2006年竹里村创建为市级生态村,2006年茶石村创建首批“兴林富民示范村”,2007年创建为市级整治村;2009年何宅垟村创建为市级整治村;2006年竹里畲族乡创建为市级生态乡,2007年创建为省级生态乡;在2009年12月的公众环境调查中,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6.2%。
2.3 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泰顺属农业县,工业相对薄弱,主要以电力、矿业、竹木制品、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陶瓷、木制玩具以及编织、酿造、铁器小器具为主。
蔬菜、茶叶、笋竹两用林及山羊、肉兔养殖等效益农业发展加快,以绿色、安全型农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
泰顺县2009年农业总产值6.18亿元,同比增长4.96%,农民人均纯收入5180元。
农业系统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体,林、牧、渔多种经济作物并举的综合性农业区域。
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17.96万亩、总产量6.36万吨。
2009年新增和改造茶叶、水果、蔬菜等农业基地2.2万亩,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基地50多个,其中茶叶总面积达6.34万亩,产量2309吨,产值1.5亿元;蔬菜全年复种面积3.16万亩,产值1.1亿元;水果面积3.09万亩,产量5691吨,产值0.26亿元;中药材播种面积1.07万亩,产值0.15亿元;生猪年末存栏3.65万头,出栏4.91万头,畜牧业总产值1.3亿元;上述5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4.3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74%。
竹里乡通过对专业大户的扶持和指导,以专业大户为龙头,扶持养鸡、养鸭、养鱼、养石蛙、养猪、养兔大户9户。
上半年,全乡养殖出栏家禽4千多只,养猪大户出栏生猪110多头。
2010年上半年毛竹低改686亩,抚育幼林588亩,发展食用仙人掌和优质茶园、板栗、杨梅等150多亩,加强了260亩绿化苗木的管理,初步探索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
2.4 旅游业发展状况泰顺县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基库”、“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达30余座,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结构的再现。
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同时也迎来了泰顺廊桥特色旅游的热潮。
近年来,泰顺县立足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深入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按照“旅游主业化”的要求,正致力于把泰顺建设成为浙南闽东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前景日益广阔。
泰东南旅游板块有氡泉旅游度假区、九峰红军路旅游区、廊桥古建筑游览区;泰西北旅游板块有天关石柱城郊休闲旅游区和飞云湖休闲度假区,乌岩岭森林游览区资源等,全县旅游经济指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09年,泰顺县全县接待游客81.8万人次,旅游收入3.85亿元,同比分别同比增长23.0%、20.3%。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已初步建成景区4个,其中2A景区1个,星级旅游饭店4家、旅行社4家。
引进4个较大旅游招商项目,协议总投资9亿多元,全县共发展市级农家乐特色村2个,农家乐71家,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点2家,市级农家乐示范点12个,三星农家乐经营户(点)16个,二星级农家乐经营点22个。
全县道路交通不断完善,完成新58省道及分水关高速公路互通工程,改建完成52省道泰顺过境段,全面完成县道硬化工程,基本建成通村康庄公路,旅游交通基本实现了县城到杭州5小时、到温州2个小时、到乡镇1小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