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区的区域分析一、概况,位于省中部,1957年建市,现辖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舞钢市、汝州市、宝丰县、叶县、郏县、,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总人口520万,中心城区人口102万。
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备受中外瞩目。
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沙河、澧河、汝河、甘江河等31条河流,大中型水库175座,库容28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各类矿藏58种,其中原煤储量103亿吨,是华东和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素有“中原煤仓”之称;盐储量2300亿吨,居省第一位,是我国第二大井盐产地;铁矿石储量6.6亿吨,占省储量的76.3%,是全国十大铁矿之一。
工业基础雄厚。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以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机电、建材、食品等八大工业基地为支撑的新兴工业体系。
2003年市被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
文化底蕴深厚。
春秋时为应国,境有长城之祖楚长城遗址、香山寺、三园、叶县明代县衙等人文景观。
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宝丰被中国曲协命名为“曲艺之乡”,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
人杰地灵。
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宋代名将牛皋、清代小说家绿园等名家的故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琦先生的家乡,世界姓和叶姓华人的祖地。
二、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可持续发展(一)主要矿产资源状况截至2 0 07年底,市已发现矿种5 8个。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 4种。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数为11 9个,其型2 3个、中型3 5个、小型4 8个、其他1 3个。
煤矿是市最具重要地位的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市的煤田、梁煤田、汝州煤田和禹州煤田部分矿区。
截至2007年底,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44.31亿吨,保有资源储量32.5 0亿吨,占省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的1 2.2 1%。
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舞钢市和鲁山县,以舞钢市为主。
截至2 0 07年底,市已上储量表的铁矿石资源产地2 1处,累计查明铁矿石资源储量6 1 7 3 3.1 5万吨,保有资源储量5 8 7 4 0.3 7万吨,占全省保有铁矿石资源储量的4 7%。
盐矿资源丰富,省已探明储量的七处盐矿产地中,四处位于市叶县境,到2 007年底盐矿资源储量7 1 5 6 5 3.32万吨,储量6 1 7 09.0万吨,基础储量2 02 8 4 8.02万吨,资源量5 1 2 8 05.3万吨,分别占省盐矿资源的8 9.7%,7 9.8%,7 9.5%,9 4.5%。
石灰岩出露于宝丰县城西北、宝丰、鲁山两县交界以及市西南部等地,其中水泥灰岩上储量表1 2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5 6 8 3 1.6 9万吨,保有资源储量5 4 7 4 6.t 9万吨,熔剂灰岩上表者3处,累计探明资源量9 4 1 7.3 0万吨,保有资源储量9 4 1 2.2 0万吨。
铝土矿与耐火粘土是市潜在的优势矿产,目前区发现铝土矿矿床、矿点6 0处,已上储量表的矿产地1 0处,到2 0 0 7年底,资源储量2 6 5 1.6 6万吨.,占全省总资源储量6 1 4 6 1.3 8 5万吨的4.3%,耐火粘土到2 0 07年底,资源储量1 39 0.6万吨,占全省总资源储量2 4 9 37.3 1 3万吨的5 6%.(二)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立了强大的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工业,这些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产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十五”期间,受煤炭市场、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市矿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全市矿山企业年矿石总产量由2 00 0年的31 39.01万吨增长到4 2 9 5.07万吨,矿山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较快,2 0 0 0年矿业总产值仅为2 1.5亿元;2 0 0 5年、2 O 06年、2 0 0 7年分别为1 1 3.2亿元、1 0 3.3亿元、2 1 0.9亿元。
煤炭是市最主要的开采矿种,市是我国第三大产煤基地和焦煤生产基地。
通过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目前市煤炭工业已形成以国有重点煤矿为主体、国有地方煤矿为骨干的开发格局,集煤炭、电力、化工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2 0 07年煤炭采矿企业1 8 2家,年产原煤36 06.02万吨。
市煤种齐全,焦煤、电煤、瘦煤、无烟煤资源充足,特别是中国稀缺的焦煤资源充足,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十三家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深加工产品有焦精煤,洗精煤,1/3焦精煤,混种煤,焦炭等品种,其中洗精煤产量由2 0 0 0年的5 08.4万吨到2 0 0 5年的9 7 4.0万吨、2 0 07年的1 7 6 1.6万吨,焦炭产量由2 0 0 0年的2 2 9.5万吨到2 0 05年的3 5 4.8万吨、2 0 07年的5 1 9.5万吨。
2 0 07年仅平煤集团生产原煤3 7 4 3万吨、炼焦煤7 7 8.5 8万吨。
其产量规模居全国煤炭行业第五位,省第一位。
实现销售收入34 2.5 3亿元,上缴税金2 1.1 3亿元,利润1 3.9亿元。
铁矿是市另一优势矿种之一。
2 0 07年,市铁矿矿区2 1个,查明资源储量5 8 7 4 0 3.6 5千吨。
矿山企业1 0家,年产矿石量2 2 3.4 8万吨,占全省年产矿石量4 04.02万吨的5 5.3 1%。
矿山实际生产能力2 3 0.5 2万吨,比2 O O 0年翻翻,实现工业总产值11.4 9亿元,利润1.0 0亿元(数据来自省矿山开发利用年报和省主要矿区储量表,2 0 07年)。
钢材产量由2 0 0 0年的5 9 4 04 6吨到2 0 0 5年的1 2 7 8 2 5 3吨.、2 0 07年的2 1 9 2 04 2吨。
盐矿:市被称为“中国岩盐之都”,岩盐矿既是省重要的矿产资源,更是市的优势矿产,2 0 07年,全市盐矿矿区4个,查明资源储量7 1 5 6 5 3 3.2千吨。
全市矿山企业5家,年产矿量1 9 7.9 8万吨,占全省年产矿石量的1 0 0%。
实现工业总产值4 3.7 8亿元,利润1049万元。
水泥用灰岩也是该市的主要开采矿种。
2 0 07年,市水泥用灰岩矿区1 2个,查明资源储量54 7 4 6 1.9千吨。
开采矿山3处,实际生产能力1 8 9吨/年,工业总产值2 5 9 5万元。
2 0 0 0年水泥产量3 3 3.5万吨,2 00 5年水泥产量达到5 4 5.1万吨,2 0 0 7年增长到7 9 3.7万吨。
市矿产品国外贸易中流出的主要为煤、盐、铝土矿、耐火粘土及水泥等,主要为省各地市及周边省市特别是中南地区,其中煤炭除供本市消费外,主要销往华中、华东的电力、冶金、铁路、建材、军工、民用企业等领域,外销售量32 4 4.7 6万吨。
流入的主要为铁,石膏,熔剂灰岩,磷矿等,产地主要为省各地及周边省。
(三)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资源可供量减少。
矿物能源和非能源矿物开采量加大,而且近年来开采利用的数量仍然在尽可能的快速增长。
由于非再生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是有限的,照这样地速度消耗下去,资源枯竭将是我市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2、资源开采日益困难。
已经探明的容易开采的表层或浅层资源大都得到了开采,现在和未来要么建立新的资源开采基地,要么对深层的或品位低的资源进行开采,但为之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开采量却相对减少了。
3、污染造成环境恶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所产生的废渣、废液、废气、尘埃和噪音等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部分地区大气污染比较严重。
大气污染表现为典型的烟煤型污染,集中在主要城市和工矿区。
同时还存在环境污染加剧的潜在威胁。
(四)市矿产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产业如何定位及其政策取向,不仅关系着矿产资源产业本身的发展前景,更关系着市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市矿产资源产业的政策目标应是保障矿产资源安全供应、提高矿产资源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经济决策和规划的着重点转向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
引导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体制和政策,重视制度的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应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兴办循环利用资源产业。
3、加大对采选业项目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
加大对采选业项目更新改造的投资力度,矿产资源加工业也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活动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4、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
5、为低收入阶层创造更多增收机会。
6、开展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
三、人口、科技与教育(一)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为490436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6367人,增长2.22%;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335923户,家庭户人口为471746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0人减少0.17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522975人,占51.44%;女性人口为2381392人,占48.5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95;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92449人,占20.24%;15-64岁人口为3480094人,占70.96%;65岁及以上人口为431824人,占8.8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5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8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1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045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0561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0862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6663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9363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50367人。
(二)科技该市科技工作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科技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2、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3、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4、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首要经济增长点。
5、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6、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7、科学普及活动广泛开展,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