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单位换算》专项练习
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18分)
60毫米=()厘米
2吨=()千克
8米=()分米
5000克=()千克
3千克=()克
78923600平方米=()公顷
400厘米=()米
6000千克=()吨
3吨500千克=()千克
3600千米=()千米()米
1吨320千克=()千克
7008千克=()吨()千克
4米7厘米=()厘米
1米54厘米=()厘米
830克+170克=()克=()千克
20张纸叠起来厚1毫米,100张叠起来厚()毫米
480毫米+520毫米=()毫米=()米
二、在()内填合适的单位名称(每题1分,共7分)
大树高17()
一只小猫重2()
火车每小时行78()
一辆坦克重6()
钥匙长60()
一个梨重320()
三、在○内填上<、>或=(每题1分,共8分)
4吨○499千克
3分米○300毫米
700毫米○70米
600千克○6吨
10千克○100克
10米○900厘米
1吨800千克○1080千克
3分米7厘米-9厘米○28厘米
四、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内(第8题2分,其它各1分,共9分)
1.1小袋水饺粉重5().
①克
②千克
③吨
2.数学课本的宽是145().
①毫米
②厘米
③分米
3.黄河牌汽车的载重量是7().
①克
②千克
③吨
4.武汉长江大桥比南京长江大桥短5102().
①分米
②米
③千米
5.一个鸡蛋约重70().
①吨
②千克
③克
6.一支钢笔长14().
①分米
②厘米
③毫米
7.4千克○4千米.
③不能比较
8.两层楼之间有22个台阶,每个台阶的高度是15厘米,从一楼到四楼升高了().
①1320米
②990厘米
③1320厘米
五、判断,在()内对的打,错的打.并在横线上改过来(每题2分,共10分)
1.赵亮家的客厅长5分米.()
2.一汽车的载重量是8千克.()
3.一块菜地长48千米.()
4.一袋面粉重45吨.()
5.小玲体重是31千克.()
六、列式计算(每题3分,共12分)
1.甲数是108,是乙数的3倍.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数是43,比乙数的2倍还多13,乙数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1千克的3倍少100克是多少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解答应用题(每题4.5分,共36分)
1.一条路长8千米.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50米,修了16天后,还剩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粉厂库存面粉900袋,每袋50千克,用一辆载重9吨
的汽车把这些面粉运往粮店,需几次运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城相距860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城开往乙城,行了11小时后,汽车离乙城还有多少千米?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