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
众所周知,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一生只做过几个小官,后来因为实在不满于官场,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人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仔细了解一下陶渊明的生平,就不会惊讶于他辞官的举动。
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贫困,早年丧父。
孤儿寡母,在他的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
因而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孟嘉的家中藏书很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在两晋时代,文人以《庄子》《老子》为宗,而排斥《六经》。
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读了儒家的《六经》,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书。
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早年的陶渊明也像普通的少年一样,有着“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他离家后首次做官,却因为其出身卑微而不被人看重。
这也成就了他的第一次辞官。
然而他辞官后不久,州里来召他做主簿,但他辞谢了。
后来曾又外出做官,然而却使他看透了官场的狡诈,肮脏与黑暗,他再次辞去官职。
此后他又做了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最终还是难以忍受官场的黑暗,永远离开了官场。
自此他彻底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决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这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陶渊明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然而这种对官场的失望甚至于绝望却成为他创作田园诗崭新的开始。
这种与官场彻底的决裂使他能够以一种宁静,安详,满足的态度对待生活。
正如他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也正因如此,陶渊明的诗才会给人一种安静,祥和,自由,舒适的感受。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
在归隐之初,生计尚可维持。
然而一次住地失火,迁居后,生活便较为困难。
如遇丰收之年,还可以丰衣足食;如遇灾年,则食不果腹。
但他安贫乐贱,辛勤劳动,维持着生计,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深刻了解了田园生活。
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这为他创作田园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而在与劳动人民相处的过程中,陶渊明的生活变得更为纯净,其“爱丘山”的性格日渐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
他厌恶官场,所以他感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他热爱劳动,因而他宣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他从不追名逐利,不想费尽心思追求衣食无忧,正如同他所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他安于生活,享受生活,正如同他描述的那样: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爱菊。
而“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恰好符合他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陶渊明性嗜酒,而酒正好展现他狂放之姿态,热爱自由的天性。
而正是这种志趣、节操、天性,才会真正归隐田园,写出那么恬静、祥和的田园诗。
陶渊明有很多诗文存世,而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也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的决心;体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后来,陶渊明的这种归隐情怀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归宿,而他的文学成就也逐渐得到那些文人的推崇。
虽然,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但是隋唐时期以后,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人们也开始纷纷学习陶渊明的诗的风格,不断传承“田园诗派”。
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是其中之一,宋朝大文豪苏轼也对陶渊明极为推崇。
陶渊明的诗取材于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给人一种“天然去雕饰”之感,在祥和的氛围中让读者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的意境中去。
陶渊明不愧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