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恩格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充分的现实主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生活的环境必须是典型的;典型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始于黑格尔;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第一次被赋予引申的哲学含义;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莎士比亚化”所谓“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
出发点从现实出发;创作方式:典型化方式(“福斯泰夫式背景”)重要特征情节生动丰富。
现实主义化。
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描绘出典型的社会生活场景,刻画出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内涵:深度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表现出历史内容;反映一定的思想。
“席勒式”所谓“席勒式”,指在席勒的部分创作中,从观念出发,以主观观念演绎代替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创作原则出发点从观念出发;创作方式:单纯的观念传达重要特征以“论证性的辩论”代替“剧情本身的进程”。
主观化、观念化。
从观念出发,在作品中直截了当地表达作家的主观倾向,人物、环境因观念而生。
“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内涵抽象化、概念化描写;以主观代替客观。
托尔斯泰主义在《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中提出。
不抵抗主义和向精神呼吁是它的核心;基础是农村的社会现实;表现特征是矛盾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是“悲观主义”、“不以暴力抗恶”、“向精神呼吁”。
“镜子说”提出者:达芬奇、绘画理论、艺术理论;列宁;能动反映说(能动反映社会现实)。
①时代的镜子。
农奴制残余、资本主义势力;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教制度的抨击。
②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镜子。
农民问题。
③宗法制农民的镜子。
农民的苦难;缺陷:农民对所追求的新的社会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并不明了。
单向度社会1964年马尔库塞发表代表作《单向度的人》提出“单向度”理论。
“向度”是指方向、维度、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单向度社会”其含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成为生产的奴隶,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现代工业社会使人被商品拜物教控制,是一种病态的社会。
单向度的人(先解释“向度”)“单向度的人”是“单向度社会”的首要体现,是指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是“工业文明的奴隶”,这群人丧失了自由、思考和判断,主体性消失。
文化工业:提出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内涵: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症候阅读比喻性说法,通过文本表层的矛盾、空白、断裂等,找到隐藏在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揭示其实质。
意识形态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与政治立场相联系,思想或者观念体系。
18世纪初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命题对文艺的鉴定———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马列文论的三个发展阶段①马恩阶段:无产阶级刚刚崛起②列宁毛泽东阶段:革命取得胜利(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列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毛泽东)③邓小平阶段:发展和繁荣时期(“二为方针”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马列文论的主要特征①反映论的文学观。
强调了文学是什么,是作家思想观念的体现,是历史、现实、文化、意识形态的体现;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决定作用;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对文化的重要影响②人本主义的文学观。
强调审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的终极意义、异化及其克服③工具论的文学观。
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性。
为什么要学习马列文论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②从文艺理论学而言,马列文论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③从文科生的理论素养而言,马列文论能提高哲学素养。
文艺的意识形态内涵①文艺是精神领域的特殊活动:观念的上层建筑或精神生产②文艺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何看待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美学和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总原则)内涵①确立了文艺批评的双重标准:艺术性标和准思想性标准②全方位的批评视野(总体原则)③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①文艺的观念形态性②能动的反映论③无产阶级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
如何服务两个“深入”、两个“学习”,同时,在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中为人民大众服务。
对《讲话》的态度①坚持和发展其革命和科学的理论原则②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评价①“文化大革命”之前17年的文艺路线是基本正确的,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特指其中科学的、正确的文艺思想③“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
邓小平文艺思想①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从属于人民:表现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对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面向群众,精益求精,注重作品的社会效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增强艺术表现能力;老一代文艺工作者还要培养年轻的文艺工作者②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应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人培养。
“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今用、古为今用的方针”③文艺标准问题:实现四个现代化。
④坚持“双百”方针⑤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具备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重要意义:激发积极性,促进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文艺思想的主要贡献①将文艺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②进一步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从属于政治③“二为方针”的提出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创作道路⑤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原则和方法:“双百方针”、改进党的作风、重视思想教育、发挥党员文艺工作者的模仿作用。
生产与消费“生产和消费表现为一个行为的两个要素”,“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两者存在着“直接的同一性”。
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1生产制约着消费①生产创造着消费的物品与对象②生产培养着消费主体的能力2消费影响着生产①消费使生产的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②消费为生产提出新的需要,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和目的,为生产的发展提供刺激和驱动力。
艺术生产的性质和特征具有物质生产的一般属性;隶属于精神生产,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具有特殊性。
艺术生产的构成要素生产者:作者身份、非作者身份、读者。
生产对象:社会生活。
生产条件:工具、技术、载体、传播方式。
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不平衡性的具体体现①艺术内部不同类型之间的不平衡②艺术和外部现实的不平衡。
产生不平衡性的原因①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自律)②其他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他律)。
希腊艺术具备永恒魅力的原因①完美的想象力②艺术地展现真实的不发达阶段③永不复返性。
希腊艺术的永恒魅力也是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性的表现。
《济金根》1剧本的优点:结构和情节;审美感染力2剧本的缺点①形式上:韵文缺乏艺术性②戏剧冲突方面:主题和冲突不适应③人物性格描写方面:人物缺乏个性、抽象④细节处理方面:“让人物过多地回忆自己”。
有关悲剧1悲剧的内涵A悲剧的题材、对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悲剧的主人公最初是神、王公贵族等,如俄狄普斯王、普罗米修斯等。
后来逐渐过渡到普通老百姓,如窦娥等B悲剧主人公的动机、目的:善良、正义C悲剧的结局、效果:悲壮。
车尔尼雪夫斯基:“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2悲剧冲突的错误:A把农民运动放到了次要的地位B对贵族的国民运动做了不正确的描写C也就忽视了济金根命运中真正悲剧的因素3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却展示了美好4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①命运悲剧。
最初主要指古希腊悲剧,主人公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展现个人的抗争精神。
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法尔哈德和西琳》:“为爱而死”②性格悲剧。
莎士比亚悲剧,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麦克白》:人物性格直接导致悲剧的发生。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①人的本质:类的存在物—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
自我意识: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②基本规定:三个“统一”(受动和能动的统一、个体与总体的统一、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③劳动。
通过劳动在现实世界中证明人的本质力量,人在劳动过程中,在客观对象上打上主体的印记,成为主体力量的肯定,主体也得到提升,因此,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④劳动创造了美。
“内在的尺度”对象的内部规律、主体的本质力量、内在的精神需求。
“种的尺度”对象的外部形态、主体的外在的肉体需求。
异化劳动的内容一方面根据异化的思辨传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的分析。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①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活动和劳动者相异化③劳动者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④人和人(劳动者)之间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与文学①对人的关注(文学即人学)。
主题:尊重人的需要,即物质和人的需要。
归宿: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②文学的基础来源:把人置身于劳动实践关系中考察③文学的批判精神。
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④文学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艺术的根本规律“美的规律”。
审美对象的特征(对应“种的尺度”):多层次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审美主体的特征(对应“内在的尺度”):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①艺术认识和艺术发现是基础②激情和热情;③创作个体和主体的相互关系:“辩证统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卢卡奇(开创人物);马尔库塞(弗洛伊德主义);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结构主义);伊格尔顿(新马克思主义文论);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论)。
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1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论①人类劳动与艺术的产生紧密相关A审美活动的主体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B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也与劳动密切相关C闲暇时间的劳动获得有赖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成功获得的愉快提高了人的自我意识②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用2艺术本质—审美反映论。
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是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能动的反映3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①情感的激发②认识作用(缺陷:以现实主义为批评标准衡量一切文艺作品的理论狭隘性。
)艺术的异在性(与现实世界相异)1艺术能够打破人的单向性,艺术是无意识的容器,艺术是对现存事物的反抗2艺术异在性的表现①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具备理想性的、自由的世界②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③艺术形式论:形式的异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