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部分-3 植物纤维化学部分-纤维素

第二部分-3 植物纤维化学部分-纤维素

第三章 纤维素


第一节 纤维素的化学与物理结构 第二节 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 度 第三节 纤维素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性质 第四节 纤维素的化学反应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古老、最丰富 的天然高分子,是重要的生物可降解性 和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之一。 定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稀酸和 稀碱的D-葡萄糖基以β-1,4-苷键联接起 来的链状高分子化合物。
聚集态结构(二次结构):超分子结构,处于平衡态 时纤维素大分子链相互间的几乎排列特征,包括晶 体结构(晶区和非晶区、晶胞大小及形式、分子链 在晶胞内的堆砌形式、微晶的大小)和取向结构 (分子链和微晶的取向)。 形态结构(三次结构):比超分子结构更大一些,光 学显微镜下可见。如多重细纤维结构,纤维断面的 形状、结构和组成。
c0
sp
c
粘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分子质量: 162 -纤维素分子链的分子式: C6H11O5-(C6H10O5)n-2- C6H11O5 -聚合度:n
纤维素分子为极长的链分子,属线型高分子化 合物。
M r /162 n
2)纤维素大分子的葡萄糖基间的联接都是β - 苷键联接
由于苷键的存在,使纤维素大分子对水解作 用的稳定性降低。在酸或高温下与水作用,可使 苷键破裂,纤维素大分子降解。 在酸中:β -苷键水解速度比α -苷键小。
3、粘均相对分子质量 M

用溶液粘度法测得的相对分子质量。

α=0.5~1(高分子稀溶液特性粘度)
M n M M w
三、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பைடு நூலகம்的测定方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沸点升高和冰点降低法 蒸气压下降法 渗透压法 光散射法 超速离心法 粘度法
原理上都是将下纤维素物料溶解于纤维素的 溶剂中,以所形成的纤维素溶液来进行测定。
氢键对纤维素性质的影响
1)对吸湿性的影响 氢键的形成,使纤维及纸页的吸湿性降低。 2)对溶解度的影响 分子间氢键破坏程度大的溶解度大。 干燥过的纤维素的溶解度小于未经干燥的纤 维素的溶解度。 3)对反应能力的影响 氢键的形成阻碍反应的进行。
氢键存在对纸浆和纸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纸的强度决定于纤维本身的强度和纤维间的结合
链结构

近程结构(第一层次结构):指单个分子内一个或 几个结构单元的化学结构和立体化学结构。 远程结构(第二层次结构):指单个分子的大小与 形态、链的柔顺性和在空间所存在的各种形状(构 象)。

一、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近程结构)

组成纤维素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什么?结构单 元间如何联接的?
1)纤维素大分子的基本结构单元是D-吡喃式葡萄 糖基(即失水葡萄糖)。 2)纤维素大分子的葡萄糖基间的联接都是β-苷键联 接。 3)纤维素大分子每个基环均具有3个醇羟基。 4)纤维素大分子的两个末端基,一个具有还原性, 另一个是非还原性的。整体呈极性。


氢键的特点: 氢键具有方向性; 氢键具有饱和性。 键长较小 0.3nm以内 键能较小 20.9~33.5kJ/mol
结晶区和无定形区氢键的区别
结晶区:所有羟基均形成氢键,因此结晶区分子间的 结合力强,即氢键结合力强,水分子不易进入,形成 永久结合点。 (无游离羟基) 无定形区:只有部分羟基形成氢键,另一部分羟基呈 游离状况,结合力较弱,氢键始终处于结合→破裂→ 再结合的过程中,水分子进入无定形区与纤维素形成 氢键水桥,产生润胀作用,形成暂时结合点。 (存在部分游离羟基)
r 0
表示相对于纯溶剂来讲,溶液粘度增加的分数。无 因次量。
0 sp r 1 0
(3)比浓粘度ŋsp/c 表示增比粘度与浓度之比。因次为浓度倒数。 (4)特性粘度[ŋ] 表示溶液无限稀释,即溶液浓度趋于零时,比浓粘 度值。因次同比浓粘度。
lim

纤维素分子链取向良 好 密度较大 分子间的结合力最强 结晶区对强度的贡献 大。
纤维素分子链取向较差 分子排列无秩序,分子 间距离较大,密度低, 分子间的氢键结合数量 少,故非结晶区对强度 的贡献小。
(二)纤维素的结晶度及可及度
1. 纤维素结晶度

纤维素的结晶度是指纤维素构成的结晶区占纤维素 整体的百分率,它反映纤维素聚集时形成结晶的程 度。
强度。

打浆过程促使纤维的细纤维化,使表面暴露出更
多的羟基,当纤维纸浆在纸机上成纸经过干燥后,
纤维之间形成氢键而使结合力增加,导致纸页具 有强度。
第二节 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和聚合度
什么是纤维素的聚合度?

纤维素聚合度(DP):纤维素大分子链中D- 葡萄糖基的数目。

纤维素聚合度表征纤维素分子链的长短,聚合 度上升时,纤维素强度加大。
O O
HO
O O
OH
纤维素大分子的构象如图所示,其葡萄糖单元成椅式 扭转,每个单元上C2位羟基、 C3位羟基和C6位取代基均 处于水平位置。
三、纤维素大分子聚集态结构(二次结构)
(一)纤维素的结晶结构
纤维素的聚集状态,可以理解成一种由结 晶区和无定形区交错结合的体系,从结晶区到无 定形区是逐步过度的,无明显界限。 一个纤维素分子链可以经过若干结晶区和无 定形区。

每一个结晶区称为微晶体。


结晶区:纤维素大分子的聚集, 一部分的分子排列比较整齐、有 规则,呈现清晰的X-射线图; 无定形区:另一部分的分子链排 列不整齐、较松弛, 但其取向 大致与纤维主轴平行。
L为微晶体的长度,纤维素主链通 过一个以上的微晶体
结晶区和非结晶区的特点 结晶区:

非结晶区:

纤维素结构:指纤维素不同尺度结构单 元在空间的相对排列,包括高分子的链 结构、聚集态结构和形态结构。 近程结构 (一级) 一次结构:链结构 远程结构 (二级)
纤维素结构
二次结构:聚集态结构
三次结构:形态结构
链结构(一次结构):表明一个分子链中原子或基因 的几何排列情况。其中又包括尺度不同的两类结构。
1)纤维素大分子的基本结构单元是D-吡 喃式葡萄糖基(即失水葡萄糖)
CHO CH2OH
O
H
C OH
CH2OH
HO C H
H C OH H C OH CH2OH
开链式结构
O
OH
HO OH
OH OH
HO OH
OH
β -D-葡萄糖
α -D-葡萄糖
α -D-葡萄糖、β -D-葡萄糖
-基环分子式:C6H10O5
结晶度/可及度测定方法

结晶度: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

可及度:水解法、重水交换法、甲酰化法、吸碘 吸溴法等。这些方法实际也可用来测纤维素物料 的结晶度。
对于同一纤维物料,用不同方法测得的结晶度不同, 差别较大,所以指出某一结晶度时,必须具体说明测定 方法,如:X-射线结晶度、密度结晶度等。 下式为用不同方法测得纤维素结晶度的比较。
一、概述
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M和聚合度DP

相对分子质量M和聚合度DP之间的关系为: C6H11O6—(C6H10O5)n-2—C6H11O5 M=162×n+18

DP很大时,上式中18可以忽略不计! M=162×n 或 n=M/162
纤维素的强度与聚合度的关系
不同原料纤维素的聚合度
天然棉纤维素大约由15300个葡萄糖基组成; 木材纤维素的聚合度大约8000~10000个;
方法 密度法 X-射线法 水解法 甲酰法 重水交换法 棉花纤维素的结晶度(%) 60 80 93 87 56
结晶度与纤维性能的关系
纤维结晶度升高,则:
1)纤维的吸湿性下降; 2)纤维润胀程度下降; 3)纤维伸长率下降; 4)纤维的抗张强度上升。
纤维素的细纤维结构


纤维结构可简述如下: 纤维素分子链 原细纤维 微细纤维 细纤维 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到细纤维(3000-5000Å) 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脱木素后的微细纤维 (120-150Å)、原细纤维(30-35Å)。
二、纤维素大分子的构象(二级结构)
构型:指分子中的基团或原子团化学键所固定的空间 几何排列,这种排列是稳定的,要改变构型必须经过 化学键的断裂。 构象:一定构型的分子,在其键允许的范围内,原子 或原子团旋转或相互扭转时,能以不同的空间排布存 在,这种空间排布称为构象。可以理解为由于各基团 围绕单键内旋转而形成聚合物链的不同形态。
3)纤维素大分子每个基环均具有3个醇羟基
三个醇羟基,分别位于2、3、6位,其中C2、C3
为仲醇羟基,而在C6为伯醇羟基。
4)纤维素大分子的两个末端基,一个具有还原 性,另一个是非还原性的
纤维素分子链一端的葡萄糖基第一个碳原子上存在 一个苷羟基,当葡萄糖环结构变成开链式时,此羟基即 变为醛基而具有还原性,故苷羟基具有潜在的还原性, 又有隐性醛基之称。
粘度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目前我国对浆粕纤维素分子量测定的标准方法, 引用了北欧标准,采用粘度法测定。 粘度是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溶液的粘度取决 于溶质的分子质量、分子结构、形态及其在溶液 中的扩张程度。

纤维素分子进入溶剂时,引起液体粘度的变化,对于 这种粘度的量度,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表示方法:
(1)相对粘度ŋr 表示在同温度下溶液的粘度(ŋ)与纯溶剂粘度(ŋ0)之 比。无因次量。 (2)增比粘度ŋsp
nM 分子的总质量 = N M 分子的总个数 n
i i i i i i i
i
数均聚合度
Mn Pn Ni Pi 162 i
2、质均相对分子质量
Mw
按质量统计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光散射法测定。
Mw
wM = W M w
i i i i i i i
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