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初三化学化学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1分)1.下列化学家中,发现元素周期律并制出元素周期表的是()A.道尔顿B.拉瓦锡C.阿伏加德罗D.门捷列夫2.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的气体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固体的是()A.木炭 B.镁条 C.红磷 D.铁丝4.下列气体中,有毒的是()A.N2 B.O2 C.CO D.CO25.右图为地壳中元素含量分布图,其中能代表氧元素的是(A.1 B.2 C.3 D.46.铝的元素符号是()A.Ag B.Cl C.Si D.Al7.下列符号能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A.H2B.2H2C.2H D.2H+8.下列物质中,不能..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 B.蔗糖 C.花生油 D.酒精9.紫薯(右图)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钾、铁、钙、硒等,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
其中的钾、铁、钙、硒指的是()A.单质 B.原子 C.分子 D.元素10.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石灰石B.干冰C.空气D.糖水11.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B.加热液体C.取用固体药品D.点燃酒精灯12.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A.硝酸银AgNO3 B.碳酸钾KCO3 C.氧化镁MgO2 D.氯化铁FeCl213.化学变化前后发生改变的是()A.元素种类 B.原子个数 C.分子种类 D.原子质量14.已知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A.2 B.8 C.10 D.181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B.氢气作燃料C.氧化钙用作干燥剂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16.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常附有一层白膜,除去该白膜选用的最佳试剂是()A.稀盐酸B.蒸馏水C.水D.肥皂水17.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18.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B.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于40%C.将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剂质量不变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1℃升温到t219.氨基钠(NaNH2)是合成维生素A的原料。
工业上将钠于97 ~ 100 ℃熔融,向反应容器中缓慢通入无水的液氨(NH3),再加热至350 ~ 360 ℃生成氨基钠和氢气。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钠可能与水反应B.钠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C.维生素A中一定含有钠元素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 2NH32 + H2↑20.已知:Ca(HCO3)2 CaCO3 + CO2↑ + H2O。
下图表示一定质量的Ca(HCO3)2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该过程中CaCO3不分解),则y表示的是()A.Ca(HCO3)2的质量B.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C.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 D.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生活现象解释】空气和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请回答21~22题。
21.(3分)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
(2)人类时刻离不开空气,原因是空气中的氧气能 。
(3)举出一个氮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
22.(3分)下列是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流程图。
(1)试剂A 为 。
(2)高铁酸钾(K 2FeO 4)常用作絮凝剂和消毒剂,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3)二氧化氯(ClO 2)是新一代自来水消毒剂。
它属于 (填字母序号)。
A .化合物B .氧化物C .混合物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请回答23~24题。
23.(1分)将碘溶解在酒精中制得碘的酒精溶液,即碘酒,可用于消毒。
碘酒中的溶剂是 。
24.(1分)请从24-A 或24-B 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24-A 计分。
(2)森林失火时,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
毫秒内引发科学实践活动增加了同学们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开阔了视野。
请回答27~28题。
27.(2分)小明同学根据实践活动手册中的说明自制了豆腐。
(1)图中纱布的作用是。
(2)柠檬酸(C6H8O7)可用来点豆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柠檬酸中有21个原子B.柠檬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2gC.柠檬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1:14D.柠檬酸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28.(2分)小红同学做了干冰跳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
(1)小红观察到杯内云雾升腾,此现象说明干冰的性质是。
(2)杯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科普阅读理解】29.(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购物小票你知多少日常生活中,我们到超市购物结账时,都会拿到一张购物小票。
网上曾流传“购物小票中含有毒的双酚A”的说法引发关注。
疑问1:小票中的双酚A是什么?双酚A(Bisphenol A,简称BPA)其化学式为C15H16O2,通常状况下为白色结晶粉末,稍有酚味,不溶于水,能溶于碱溶液、乙醇、丙酮等。
它是商业上使用量较大的化学品,可在热敏纸上充当显影剂和无色染料,这种热敏纸广泛用于飞机票、ATM机、加油机和收银机的凭据以及其他类型的小票。
疑问2:双酚A影响健康吗?双酚A的确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常温下稳定,高于100℃以上会释放,达到一定剂量会给身体带来健康隐患。
专业机构检测结果显示,类似这种超市的购物小票中每100g约含有1 g的双酚A,人们在接触过程中的摩擦只会导致部分双酚A转移。
也就是说即使是超市的收银员,按照每天接触200 g到300 g的热敏纸,折合下来也就是1 g到2 g双酚A的水平,它的量非常低。
因而专家表示,即使是超市收银员的工作,也是比较安全的。
虽然是在安全范围内,但还是要尽量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人体对其的接触和吸收。
疑问3:如何减少双酚A的吸收?用手接触购物小票,小票中的双酚A会转移到手上,并能够经过皮肤被人体吸收。
当使用含有皮肤渗透增强剂的消毒液后,转移量和吸收量还会大大增加。
研究者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被试者在刚使用完手部消毒液还未干透的情况下,用手掌握住购物小票;而在另一个实验中,被试者则用未使用过消毒液的干燥的手掌握住购物小票。
随后研究者们用不含双酚A的湿巾擦拭被试者手掌表面,对残留的双酚A进行提取和分析。
结果如下图所示:虽然权威部门对低剂量双酚A的毒性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不过采取谨慎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对双酚A的接触还是有意义的。
目前已有一些造纸企业采用了其他材料来代替双酚A。
作为个人,通过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接触到双酚A,如日常生活中接触小票后,及时洗手可以较容易的冲洗掉。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双酚A的物理性质有(写出1条即可)。
(2)日常生活中接触购物小票,其中的双酚A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其理由是。
(3)通过文中图示,可获得的信息是(写出1条即可)。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双酚A是一种有机物B.手上汗液较多时,尽量擦干后再接触小票C.日常生活所接触的物品中,只有购物小票中含有双酚AD.图A中手掌上BP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降低的原因是BPA释放了(5)请你提出1条日常生活中减小接触到双酚A的建议。
【生产实际分析】30.(3分)自然界就是一个天然“工厂”。
自然界中的物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途径。
(1)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物质为 _______。
(2)图示大气中氧气的来源有(填数字序号)(3)臭氧与氧气均是由氧元素组成,但其化学性质不同,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31.(3分)有人提出工业生产上回收利用空气中CO2的构想: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溶液可吸收CO2生成碳酸氢钠(NaHCO3);加热碳酸氢钠分解放出CO2并生成碳酸钠;CO2在合成塔内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
(1)吸收池内参加反应的物质为。
(2)合成塔中参加反应的氢气、二氧化碳与生成的甲醇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3:1:1:1,则甲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该流程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32.(5分)下列字母A~D所表示的物质,均由氢、碳、氧、氯、钙中的两种元素组成。
(1)上述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写元素符号)。
(2)A 俗称生石灰。
A 的化学式为 。
3)B 为氧化物,将B 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 。
溶液变红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C 与B 组成元素相同。
写出C 转化为B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氢气不仅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还可以在氯气(Cl 2)中燃烧,发生化合反应生成D 。
若用“”表示氯原子,“”表示氢原子,画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基本实验】33.(4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1 实验2(1)实验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
(2)实验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4.(3分)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
(1)量取一定量的液体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过滤操作除滤纸外,还需要的仪器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3)举出1例说明玻璃棒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 。
35.(3分)学完质量守恒定律后,为加深同学们的理解,老师又演示了如下实验。
(1)实验A 中天平指针会 (填“左偏”、“不变”或“右偏”)。
燃烧掉的石蜡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总质量。
(2)同学们预测实验B 中最后指针会左偏,结果却右偏,其原因可能是 。
36.(4分)利用右图装置可做多个实验。
(1)若在左管中加入浓氨水,右管中加入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若将左管倾斜使其中的液体与右管中的固体接触,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鼓起,则左、右管中所加的药品可能为 。
(3)利用右图装置设计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
可供选择的其他实验用品:烧杯、、红磷、白磷、热水、冷水【实验原理分析】37.(4分)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 如图2所示。
图1 图2(1)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X 曲线表示的是 (填“温度”或“氧气的浓度”)。
(3)结合X 、Y 两条曲线,解释图2中BC 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