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完整版)
U4-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与特性
1、膜流(membrane flow):膜性转运小泡穿梭于细胞内膜和细胞膜之间进行物质转运的过程中,膜脂和膜蛋白等膜的主要成分也在各膜性细胞器之间进行转移和重组,形成膜流。

2、膜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又可称为膜内在蛋白或跨膜蛋白。

指单位膜中分布的一类蛋白质,其为兼性分子,它们的多肽链可横穿膜一次或多次,同时也可以由1条或几条多肽链构成。

其主要有单次跨膜、多次跨膜和多亚基跨膜蛋白等类型。

3、膜脂(membrane lipid):组成生物膜的基本成分,包括磷脂、胆固醇和糖脂,是兼性分子(双亲媒性分子),极性头部亲水,非极性尾部疏水。

4、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膜的脂双层结合的蛋白质通称为膜蛋白。

主要类型有镶嵌蛋白(膜整合蛋白)、脂锚定蛋白和周围蛋白(膜外在蛋白)三种。

5、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几乎存在与所有类型的生物膜上,是多次跨膜的蛋白质,能与特定的溶质分子或离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改变实现对这些物资的穿模运输。

U5-细胞膜与物质转运
6、ATP驱动泵(ATP-driven pump):是一种ATP酶,都是跨膜蛋白,在膜的胞质侧具有一个或多个与ATP结合的位点,能水解ATP,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或或电化学梯度转运离子和小分子,保证了大多数离子的跨膜浓度差。

7、胞吞作用(exocytosis):又称内吞作用,是细胞膜内陷,将细胞外的大分子或颗粒物质包围形成小泡,转运到细胞内的过程,包括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

8、穿膜运输(transmembrane transport):蛋白质穿过细胞器的膜从细胞质基质进入细胞器内的运输方式称为穿膜运输。

9、受体介导的胞吞(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细胞通过受体介导,有选择地高效的摄取细胞外特定的大分子的过程。

此过程需网格蛋白(clathrin coated
vesicle)帮助形成衣被小泡入胞。

其中胞内的接合素蛋白或衔接蛋白(adaptin)可帮助受体介导的胞饮作用特异性完成。

10、小泡运输(vesicular transport):将大分子或颗粒物质包裹在小膜泡中,再通过膜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实现物质转运,称为小泡运输。

U7-内膜系统
11、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发生上相联系的膜性细胞结构的总称。

包括核被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液泡、各种转运小泡等。

12、自噬体(autophgosome):内源性物质包括细胞内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而被损伤的细胞器,或过量储存的糖原等,它们可被细胞自身的膜(如内质网或高尔基复合体的膜)包裹形成自噬体。

13、内体(endosome):也称为内吞体,是由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形成的一类异质性的脱衣被小泡,按照发生阶段可分为早期内体和晚期内体。

14、蛋白质分选(protein sorting):细胞根据蛋白质是否携有分选信号,以及分选信号的性质,选择性地将其送到细胞不同的部位,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分选(protein sorting)或蛋白质靶向运输(protein targeting transport),大多数蛋白都带有分选信号。

U8-线粒体
15、母系遗传(maternal inheritance):母亲将mtDNA传递给她的儿女,但只有女儿能将其mtDNA传递给下一代。

U10-细胞核
16、核仁组织者(nucleolar organizer):rDNA是从染色体上伸展出的DNA袢环,在袢环上rRNA基因串联排列,进行高速转录,产生rRNA,组织形成核仁,故含rRNA基因的袢环称为核仁组织者。

17、核纤层(nuclear lamina)为细胞核内层核膜下高电子密度的纤维蛋白壳层,由中间纤维相互交织形成。

18、亲核蛋白(karyophilic protein):指在细胞质内合成后,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其含有核定位信号(NLS)。

U13-细胞信号转导
19、G蛋白(G-protein):又称GTP结合蛋白(GTP binding protein)或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是指具有GTP酶活性,在细胞信号通路中起信号转换器或分子开关作用的蛋白质,主要位于细胞膜胞质面,为可溶性的膜外周蛋白,由α、β和γ三种蛋白质亚基组成,其中β、γ亚基通常以异二聚体紧密结合在一起。

20、第二信使(second messager):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受细胞外信号的作用,在细胞质基质形成或向细胞质基质释放的细胞内小分子常称为第二信使,是受体激活后在细胞内产生的能介导信号转导的活性物质,其作用是信号转导、信号放大。

21、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亲核蛋白中一段特殊的氨基酸序列,由4~8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组成核心肽,帮助亲核蛋白定向运输到细胞核。

核定位信号在蛋白质输入细胞核后不被切除。

22、配体(ligand):能与受体蛋白分子专一部位结合,引起细胞反应的信号分子称为配套,可以是物理信号,也可以是化学信号。

23、受体(receptor):是一类能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分为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24、细胞膜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位于细胞表面,一般是膜蛋白,且为跨膜蛋白,有些是糖脂。

含量极低,不到细胞总蛋白的万分之一。

25、细胞社会性(cell sociality):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与细胞或细胞外基质之间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依存关系称为细胞社会性。

26、信号肽(signal peptide):在新合成的蛋白质的N末端有一段由信号密码翻译出的疏水氨基酸序列,该序列具有引导多肽链在合成过程中转移到内质网膜上并完成蛋白质合成的功能,称为信号肽。

27、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细胞外信号与细胞表面受体互相作用,使其转变为细胞内信号,引起细胞内信号传递级联反应,实现对细胞生命活动调节的过程。

U14-细胞增殖
28、周期蛋白(cyclin):是一类随细胞周期的变化呈周期性出现与消失的蛋白质,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相继表达,可与CDK结合并调节CDK的活性,参与细胞的周期调控过程。

此类蛋白质称为周期蛋白(cyclin)。

29、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减数分裂时,由两条同源染色体配对沿纵轴形成,外观呈梯子状的结构;它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交换的结构基础,SC上有重组节(recombination nodules),是交换发生的部位。

化学组成为组蛋白、非组蛋白、RNA、少量的DNA。

U17-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30、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由死亡信号诱发的受调节的细胞死亡过程,是细胞生理性死亡的普遍形式。

【或: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主结束生命的过程。

(它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引起)】
31、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细胞凋亡时,由细胞膜出芽、包裹胞内物质而形成的大小不等的膜性小体,此小体称为凋亡小体。

凋亡小体最终将被周围的细胞吞噬降解。

凋亡小体的形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通过发芽脱落机制、通过自噬体形成机制。

32、复制衰老(replicative senescence,RS):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经过有限次的分裂后,停止分裂,细胞逐渐衰老直至死亡的现象称为复制衰老。

33、海弗利克极限(Hayflick limit):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界限的。

此界限称为Hayflick界限(即体外培养细胞最大的传代次数)。

34、细胞坏死(cell necrosis):因补体反应或烈性病毒感染破坏了质膜,或者能量依赖性离子泵被破坏产生的钠钾等离子沿着各自的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从而导致细胞吸水膨胀,最终破膜而死。

35、细胞衰老(cell aging,cell senescence):细胞衰老是指随着细胞生存时间的延长,细胞内部结构衰变,从而导致细胞生理功能出现衰退性变化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