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桐庐分水镇制笔企业现状及转型升级研究【文献综述】

杭州桐庐分水镇制笔企业现状及转型升级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工商管理杭州桐庐分水镇制笔企业现状及转型升级研究1 相关定义的界定1.1 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一般来说,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从转型和升级两个层面来理解。

国内学者(吴家曦,李华燊,2009)认为:转型就是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 即企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转变, 前者表现为转行, 后者表现为转轨1。

而在全球价值链中,企业升级是指在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上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攀升,因为处于价值链高端的高附加值的核心企业对其他企业拥有一种隐性的控制权(张辉,2011)2。

Humphrey和Schmitz(2000)认为, 从企业层面来讲, 升级是指企业通过获得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 以改善其竞争能力以及从事高附加值的活动3。

企业转型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低价值产品转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种经济角色转移过程(Poon,2004)4。

综合以上分析,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理解,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都包括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转型升级是企业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产业集群的内涵由于各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对产业集群的理解与定义自然也不尽相同。

迈克尔·波特(1990)首先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上集中,且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彼此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1吴家曦,李华燊.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9(8).2张辉.体面劳动和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一一项纵贯式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1.3Humphrey, Schmitz. Chain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 [J].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4Poon .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Technology and Globalization 2004.务提供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机构的集合5。

这一定义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回应和认同,此后,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解释通常是沿用波特进一步发展而来。

介于波特首次提出产业集群这一概念,又是产业集群研究方面的权威。

因此,本文采用波特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

2 相关研究回顾2.1 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全球价值链的分析给出了一条新的研究企业转型升级的线索,产业集群的研究学者将产业集群升级与价值链分析相结合,认为集群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转型升级会受到集群的影响,集群具有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正向影响效应。

Giuliani, Pietrobelli,和Rabellotti (2004)以拉丁美洲12个集群为例,分析了不同经济部门中的中小企业在集群和价值链环境下的转型升级行为,研究表明: 聚集效应、转型升级行为按照价值链治理模式和经济部门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产业部门的集群和价值链有不同的聚集效应、价值链治理模式和转型升级方式, 产业集群通过集群内的外部经济、学习、创新以及外部要素吸引力等因素促进、影响企业的转型升级6。

查志强(2008)根据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优劣势和转型升级障碍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上所处环节的分析, 认为近期较易升级的模式为工艺(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 中长期较难的升级模式为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7。

张聪群(2009)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分析,认为浙江中小企业转型模式可概括为两种: 抱团转型和联动转型8。

2.2 对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实质上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企业的自主创新与转型升级密不可分。

国内外学者从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资本积累、政府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此这些因素同样也会对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影响。

王一鸣(2005)指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主要是受到企业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创新收益、创新人才、企业家精神和企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6Giuliani, Pietrobelli,Rabellotti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J].World Development:2005(33).7查志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8张聪群.基于产业集群的浙江中小企业转型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9(12).业制度等内部条件的制约9。

Pamela和Stern(2005)认为政府大力营造良好技术创新环境, 有利于企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10。

另一些学者还从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市场竞争与合作等企业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

毛蕴诗和吴瑶(2009)从企业资源短缺、环境保护加大、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加剧、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等方面论述了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11。

汪建成等(2006)认为, 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加强同国际企业的合作与竞争, 从中进行技术和管理学习,培植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12。

刘志彪(2000)的研究表明, 低端制造的企业在同一技术水准下对制造业的投资过度, 使同一产业内部集中了过多的同质性竞争, 这种竞争迫使企业进行转型升级13。

从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现有的研究来看, 主要分为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

企业转型升级内部动因是企业需要重新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塑造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外部动因是由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制约了企业成长,因此要重新对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做出调整。

2.3 对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研究杨桂菊(2010)对3家本土企业转型升级的演进路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总结归纳了企业转型升级路径是由简单的代工生产(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升级做代工设计厂商(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然后进一步向自主品牌厂商(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延伸,最终成为国际品牌厂商(IBM,International Brand Manufacture)14。

Gereffi(1999)总结了东亚服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模式,指出了从委托组装(OEA)和委托加工(OEM)到自主设计和加工(ODM)到自主品牌生产(OBM)到链条转换的升级过9王一鸣.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10Pamela, Stern. Wage Labor, Housing Policy, and the Nucleation of Inuit Households [J].ArcticAnthropology,2005(42).11毛蕴诗, 吴瑶.中国企业: 转型升级[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12毛蕴诗,汪建成.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 J].管理世界,2006(5).13刘志彪.国家价值链的构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3).14杨桂菊.代工企业转型升级:演进路径的理论模型—基于3家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0(6).程15。

国内学者张红星(2009)根据我国大多数需转型升级的企业的现状,认为大体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从外销转向内销,或内外并举;二是从代工到自主研发、自主品牌;三是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品质和价值,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四是从制造延伸到服务业;五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资源;六是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升级风险管控能力体系等等16。

王先庆(2011)指出,任何国家或区域的企业转型升级无非三条路径:一是引入新产品或新技术,淘汰或转移落后产能;二是企业功能和经营模式变革,即退出加工制造环节,转向渠道管理、技术研发、品牌推广;三是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与整合,融合前两条路径,使企业脱胎换骨17。

国内学者梅述恩,聂鸣和黄勇明(2007)从全球价值链理论和集群理论的研究视角,基于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分析了东莞毛织企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提出了以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维度的企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路径18。

3. 国内外研究评述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对转型升级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企业转型升级重点都表现为打破现状,改变竞争态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各学者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资本积累和政府政策等企业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

目前对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着重于个案式的讨论, 更注重运用的导向。

研究思路基本上集中在竞争力、技术市场能力和全球价值链的框架层面上,提出的转型升级路径集中体现在由简单的委托代工制造到研发设计和以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维度的企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或基于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三个层面的企业转型升级路径。

从西方学者的研究来看,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富有较强的启发性,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们的大部分研究聚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转型升级,与我国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背景是有差异的。

因此,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的15Gereffi.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48).16张红星.企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17王先庆.新时期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 J].广东科技,2011(7).18梅述恩,聂鸣,黄勇明.区域品牌的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集群升级—以广东东莞大朗毛织企业集群为例[J].经济管理,2006 (13).同时也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促进中国经济最终的飞速发展。

此外,通过对文献、期刊网、数据库等方式的搜索,作者发现现在对制笔企业的研究都只限于对某一具体方面因素的解析,仅以报刊杂志方式发表,如对制笔企业的优势分析、制笔企业发展的挑战问题、建好创新平台服务制笔企业等,对制笔产业集群的研究也尚处初步阶段,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