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 • • • •
6)箍筋未加密 7)锚固长度不够 8)钢筋分布不均匀 9)保护层厚度不足 10)钢筋绑扎不牢实
• 5.2预防措施
• 墙柱钢筋位移 • 在混凝土浇注前检查钢筋位置,宜用梯子筋、定位卡或临 时箍筋加以固定;浇筑混凝土前再复查一遍,如发生位移 ,则应校正后再浇筑混凝土。
• 钢筋接头位置错误 • 梁、柱、墙钢筋接头较多时,翻样配料加工时应根据图纸 预先画施工简图,注明各号钢筋搭配顺序,并避开受力钢 筋的最大弯矩处。 • 绑扎接头、对焊接头未错开 • 经对焊加工的钢筋,在现场进行绑扎时对焊接头要错开搭 接位置,加工下料时,凡距钢筋端头搭接长度范围以内不 得有对焊接头 • 箍筋弯钩不足135º • 钢筋加工成形时应注意检查平直长度是否符合要求,现场 绑扎操作时,应认真按135º 弯钩
• 未设置排水沟、集水井,或采用井点降水 • 在软土地区基坑开挖深度超过3m,尤其是地下水丰富或 者水头较高的地区,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开挖深度浅时 ,亦可边开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 • 基坑高边坡未保护 • 结合边坡土层(岩层)、施工周期及施工季节(是否雨季 )确定高边坡的保护方案。常用基坑坡面保护方法有: • 1.薄膜覆盖或砂浆覆盖法。 • 2.挂网或挂网抹面法 • 3. 喷射混凝土或混凝土护面法 • 4. 土袋或砌石压坡法
• 基底未保护 • 基坑开挖后尽量减少对基土的扰动,如基础不能及时施工 时,应预留 30cm 土层不挖,待基础施工时再开挖。 • 施工顺序不合理 • 开挖时应严格按审核通过的施工方案规定的顺序进行,先 从低处开挖,分层分段,依次进行, 形成一定坡度,以 利排水。 • 开挖尺寸不足,边坡过陡 • 基底的开挖宽度和坡度,除考虑结构尺寸外,应根据施工 实际要求增加工作面宽度,同时放坡坡度需要根据边坡土 层(岩层)的不同来确定坡率。
• • • •
• • • •
锚固长度不够 钢筋的锚固长度必须符合国家和设计有关规定 钢筋分布不均匀 钢筋的分布筋应分布均匀,间距和排列必须符合设计规定 。浇注混凝土时注意浇筑振捣操作,尽量不碰到钢筋,浇 筑过程中派专人随时检查,及时修整钢筋。 保护层厚度不足 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规定。 钢筋绑扎不牢实 钢筋绑扎应牢实可靠,钢筋绑扎完毕和砼浇筑之前都应该 派专人进行检查,以免漏绑,或松动的出现。
回填和压实。重要管道也尽量选择好的管道走向,避免在 深回填区域埋管。 • 分层虚铺厚度不对 • 每层虚铺厚度,用人工木夯夯实时不大于20cm,用打夯 机械夯实时不大于25cm。推土机填土每层虚铺厚度不宜 大于30cm。铲运机铺土,每次铺土厚度不大于30~50cm 。自卸汽车为成堆卸土,须配以推土机推土、摊平。对沉 降不敏感的部位可以适当增加回填厚度,但不得超过1米
• 板的弯起钢筋、负弯矩筋被踩到下面 • 板的钢筋绑好之后禁止人在钢筋上行走或采取有效措施( 如增设马凳筋)防止负筋被踩到下面,且在混凝土浇注前 先整修合格 • 箍筋未加密 • 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加密区长度为2倍的梁高和500取大值 ,抗震等级为二~四级时,加密区长度为1.5倍的梁高和 500取大值。柱子加密区长度一般取1/6每层柱子的高度。 但最底层(一层)柱子的根部应取1/3的高度,也不应小 于500.
• 深基坑未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 根据现场情况和地勘设计提供的资料,编制深基坑专项施 工方案,该方案需要报监理和甲方审批。甲方需要结合项 目实际情况,重点把控成本、进度和安全。
二、地下防水
• 2.1 控制点
• • • • 1)材料选择。 2)空鼓。 3)渗漏。 4)施工缝位置处理
• 2.2 预防措施
• 梁柱接头错台 • 在柱模上口焊20mm×6mm的钢条,柱子浇完混凝土后, 使混凝土柱端部四周形成一个20mm×6mm 交圈的凹槽 ,第二次支梁柱顶模时,在柱顶混凝土的凹槽处粘贴橡胶 条,梁柱顶模压在橡胶条上,以保证梁柱接头不产生错台 • 胀模、爆模、模板偏位、拼缝不密实、加固不到位 • 重复使用的模板要严格检查修复,变形过大的不能采用。 要重点检查模板支撑包括支撑是否牢靠牢、支撑点数量是 否足够、支撑方式选用是否得当等。认真检查模板定位, 以及模板拼缝是否密实,尤其是偏心布置的结构构件更要 认真复核。采用木模板、胶合板模板施工时验收合格后要 及时浇筑防止曝晒雨淋发生变形。
• 严格要求操作人员控制好混凝土振捣的插入深度不得过深 。已振捣的部位不得再次插入振动捧振捣避免爆模现象产 生。浇捣混凝土时要求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 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 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若支承高度超过4.5m(建筑物结 构层高)要采用钢支模作支撑。螺栓破断多发生在螺帽脱 落,如一个螺栓的螺帽脱落失效导致周边的螺栓受力加大 以致破断,依次影响更多的螺栓从而发生整体爆模,这样 的情况可采用双螺母或建议生产带销子的螺栓防止螺帽脱 落。 • 模板未起拱 • 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
• 材料选择 • 多方案、多材料的比较,选择一种价格合理,最适合现场 实际情况使用的防水材料。在《建筑构造做法汇总表》中 防水做法不能满足项目需求时可以专项讨论确定。 • 空鼓 • 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基层含水率;卷材铺贴时,要将空气排 除彻底,接缝处应认真操作,使其粘结牢固。对阴阳角、 管根等特殊部位,在防水施工前,应做增强处理,可根据 具体部位采取有效措施。
• 养护不到位 • 混凝土浇筑完后,应及时覆盖保湿养护或蓄水养护,并进 行测温监控,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
五、钢筋工程
• 5.1控制点
• • • • • 1)墙柱钢筋位移。 2)钢筋接头位置错误。 3)绑扎接头、对焊接头未错开。 4)箍筋弯钩不足135º 。 5)板的弯起钢筋、负弯矩筋被踩到下面。
• 图 施工缝构造 • (a)施工缝中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b)外贴止水带; (c)中埋止水带
• 施工缝后浇混凝土之前,清理前期混凝土表面是非常重要 的,因两次浇捣相差时间较长,在表面存留很多杂物和尘 土细砂,清理不干净就成为隔离层,成为渗水通道。清理 时必须用水冲洗干净,再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 或者刷涂界面剂,然后及时浇筑混凝土。
• 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 的1/1000~3/1000。 • 拆模时强度不够 • 模板拆除不能过早,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 方可拆除模 板,并认真及时清理和均匀涂 刷隔离剂,要有专人验收 检查。 • 拆模顺序不对 • 应按照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顺序;先拆非承重模板,后 拆承重的模板及支撑。
• 渗漏 • 卷材末端的收头处理,必须用嵌缝膏或其他密封材料封闭 ,卷材搭接顺序必须正确,搭接长度必须满足要求;防水 层施工完成后,要做好成品保护,并及时按设计要求做保 护层,回填土方时避免野蛮施工,对于临近挡墙处的填土 优先采用粘土,其次为岩石,采用岩石时尽量采用粒径较 小的岩石和风化严重的岩石以避免尖锐棱角破坏防水保护 层。 • 施工缝位置处理 • 1.水平施工缝的位置
• • • • • • • • 1)对定位放线的控制 2)基底超挖。 3)基底未保护。 4)施工顺序不合理。 5)开挖尺寸不足,边坡过陡。 6)未设置排水沟、集水井,或采用井点降水。 7)基坑高边坡未保护。 8)深基坑未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 1.2 预防措施
• 对定位放线的控制 • 场地平整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 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平面控制桩和水准控制点应采取 可靠措施加以保护,定期复测和检查;土方不应堆在边坡 边缘。 • 基底超挖 • 根据结构基础图绘制基坑开挖基底标高图,经审核无误方 可使用,需要和设计管理部确认地面构造做法,避免总包 单位施工时由于超挖导致的回填。土方开挖过程中,特别 是临近基底时,派专业测量人员控制开挖标高。
六、模板工程
• 6.1 控制点
• • • • • • • 1)墙体混凝土厚薄不一致、墙面凹凸不平、模板粘连。 2)阴角不垂直、不方正。 3)梁柱接头错台 4)胀模、爆模、模板偏位、拼缝不密实、加固不到位 5)模板未起拱 6)拆模时强度不够 7)拆模顺序不对
• 6.2 预防措施
• 墙体混凝土厚薄不一致、墙面凹凸不平、模板粘连 • 墙体放线时误差应小,穿墙螺栓应全部穿齐、拧紧;加工 筋固定撑具(梯子筋),撑具内的短钢筋直接顶在模板的竖 上。模板的刚度应满足规定要求。要定期对模板检修,板 面有缺陷时,应随时进行修理,不得用大锤或振捣棒猛振 模板,撬棍击打模板。 • 阴角不垂直、不方正 • 对于阴角处的角模,支撑时要控制其垂直度,并且用顶铁 加固,保证阴角模的每个翼缘必须有一个顶铁,阴角模的 两侧边粘贴海绵条,以防漏浆。
• 地下室墙体与底板之间的施工缝,留在高出底板表面 30cm的墙体上。 • 地下室顶板、拱板与墙体的施工缝,留在拱板、顶板与墙 交接处之下15~30cm处。 • 2.水平施工缝的防水构造 • 水平施工缝皆为墙体施工缝,因有双排立筋和连接箍筋的 影响,表面不可能平整光滑,凹突较大,所以地下工程防 水技术规范不推荐企口状和台阶状,只用平面的交接施工 缝,构造如下图(常用中埋式钢板止水带,钢板止水带厚 度不小于4mm。
七、混凝土工程
• 7.1 控制点
• • • • • • 1)麻面、蜂窝、孔洞。 2)漏浆、烂根。 3)楼板面凸凹不平整。 4)施工缝处出现裂缝 5)严格把控原材料 6)振捣不充分
• 7.2 预防措施
• 麻面、蜂窝、孔洞
• 在进行墙柱混凝土浇注时,要严格控制下灰厚度(每层不 超过50cm)及混凝土振捣时间;为防止混凝土墙面气泡过 多,应采用高频振捣棒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遇钢筋较密 的部位时,用细振捣棒振捣,以杜绝蜂窝、孔洞。 • 漏浆、烂根 • 墙体支模前应在模板下口抹找平层,找平层嵌入模板不超 过1cm,保证下口严密; 浇注混凝土前先浇筑5~1Ocm 同等级混凝土水泥砂浆;混凝土坍落度要严格控制,防止 混凝土离析;底部振捣应认真操作。 • 楼板面凸凹不平整 • 梁板混凝土浇筑方向应平行于次梁推进,并随打随抹;在 墙柱钢筋上用红色油漆标注楼面+0.5m 的标高,拉好控制 线控制楼板标高,浇混凝土时用刮杠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