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教学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教学课件
•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 (1)文学风尚与主题 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 系》、《汉文学史纲要》以及计划撰写的中国 文学史的有关章目,对中古文学风尚作了深入 的阐释和准确的概括。他用“药、酒、女、佛” 四个字来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 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 补偿的放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 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 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年代表
三 国 晋 南 朝
魏 蜀汉 吴 西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北魏 220-265年 221-263年 222-280年 265-316 317-420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386-534 534-550 洛阳 成都 建业 洛阳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平城 邺 河南洛阳 四川成都 江苏南京 河南洛阳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山西大同 河北临漳 魏文帝曹丕 汉昭烈帝刘备 吴大帝孙权 晋武帝司马炎 晋元帝司马睿 宋武帝刘裕 齐高帝萧道成 梁武帝萧衍 陈武帝陈霸先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孝静帝元善见
《文选》——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选录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另 有古乐府三首和《古诗十九首》。编 排方法是先按文体分为赋、诗、骚、 七、诏、册、令、教等37大类,然后 在一些大类下按题材分若干小类。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 1.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 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 的区分,尤其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 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 求。
•
• • • •
•
(2)文学题材的新变 玄言诗 山水田园文学 山水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 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 的突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 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 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文学发展历程
建安、正始文学: 三曹 建安七子——建安风骨 嵇康、阮籍——竹林七贤——正始之音 两晋文学:西晋: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太康诗风 东晋:玄言诗 陶渊明 南北朝文学:宋:谢灵运 鲍照与七言乐府 齐梁:沈约、谢朓、王融——“永明体” 萧氏——“宫体诗” 庾信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 • (1)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 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 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 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 础。 (2)文 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 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2、文学理论建立完整体系
《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 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贡献:①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外部原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将文学的变化与社会的风俗、政治的兴衰联系起 来。内部规律——“通”和“变”:继承和创新 两方面交互作用。 ②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形成 了创作论。——“神思”、“体性”、“风骨”、 “定势”、“情采”、“隐秀”等,涉及形象思 维、艺术想象、艺术风格、艺术构思等许多问题。
• 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 从社会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 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相对而 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 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 以流行,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 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二、文学发展特征 1、文学自觉 ①作家有了明确的创作意识,文学的抒 情性更加突出。 ②文学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对体制、 风格有明确的认识。 ③发现新的审美对象,开掘新的文学题 材。 ④语言美与新的文学体式 。 ⑤作家独特风格的形成。
东魏→北齐 汉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 蜀 西晋 西魏→北周 建 吴 隋 安 南方东晋 →宋→齐→梁→陈 ↓ ↓ (196)„„„(约400年)„„„„„„„„(589)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 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 史。
• (3)文学的宫廷化
• 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 廷化的特色。文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 族的、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 乐,又陶醉于家族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 感的玩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当时作家 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闺房衽rèn席, “宫体”之号,由斯而起。
3、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
• • • • • (1)文学的士族化 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 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 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 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pú、刘宋时的鲍bào 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 (2)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yǔ与阮藉、嵇康 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 (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 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 瞻、谢晦、谢曜yào、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 纲、萧绎yì。
北 朝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535-556
550-577 557-581
长安
邺 长安
陕西西安
河北临漳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齐文宣帝高洋 周孝闵帝宇文觉
一、文学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 1、乱世文学与文人命运 2、门阀制度
3、玄学与文学
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 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 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 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