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标和新教材
课程内容 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代表党史研究的最 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 加以叙述。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改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再如将原“实验稿”中“七七事变”后“全面 抗战”开始的说法,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
中国近代史: 删减: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 詹天佑、侯德榜。 增加: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 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齐白石。 变化:降低要求——邓世昌;黄埔军校; 增加要求——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现代史: 删减: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 、《民法通则》、《刑法》、“亚太经合组织” 、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 、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 增加: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变化:降低对英雄人物的要求;对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具体事件变为要求掌握宏 观进程;突出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认识改革对中 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突出对改革的宏观掌握。
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这些内容从“线”的角度来说,突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
教科书具体的呈现方式,是在单元框架 下设课,在课中设子目。
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 元的内容。
如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 “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 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 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 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 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失败。19世纪末,义和 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八国列强组成 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 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新课标精选 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适当删除过难、 过偏的内容,降低难度。同时,根据历 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 增加一些内容。与实验稿的知识点相比, 新课标减少了五十多个知识点,增补了 二十多个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三 十来个知识点,使内容总量有所下降, 难度降低,使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 学操作。
A
教材的课文部分
1. 新增加了了解历史的多种 了解历史的多种呈现方式, 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 学生可以更具体地,更好地学 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 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处理历史信 历史文学作品等具体详细的方式。 息的能力。 2. 新增加了历史情境想象要 注重还原历史场景,有利于 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 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和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这是历史研究以 及历史学习必须注意的问题, 也是当前学术界进行历史研究 所关注的问题,
世界近代史: 删减: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 运动、伏尔泰、爱因斯坦。 增加: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世界现代史: 删减: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科索沃 战争、生物工程技术、德莱赛、毕加索、 爵士乐、好莱坞。 增加: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生态与人口问 题。 变化:突出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世界古代史: 删减: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母系氏 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查理马特改 革、马可· 波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 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巴黎圣母院。 增加: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兰克王国、西欧庄 园、大学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 变化:突出基督教的历史作用。
对于学生爱国 主义情感的 培养举足轻重。 这是当今 我国 现代化建设 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 要求。
这是我国 当前 尚未完成统 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尚存的具 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
5. 新版增加了 认识 和 平 与 有利于培养学 生对世界形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势的正确认识以及和平发展意 识。
3、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 念,贯彻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 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 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历史课程的设 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设计历史教材的 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4、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 提出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 展趋势,并要体现当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 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 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求。
3、课程设计思路:
旧课标: “主题”呈现方式 主题呈现是否容易割裂历 史,影响时序性和系统 性 ?主题呈现是否理论 性过强,不符合初中学生 的认知能力? 主题呈现是否限制了史实 的选择 ? 主题呈现是否主旨过大, 导致生硬捏合 ? 新课标: 采用“ 点—线”结合的呈现 方式。 “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 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 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内容的编制上,精选最基本 的史事,展现历史发展基本进 程。强调(时序性)。
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
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和新教材”
内黄县教研室
张静 2016年9月
一、初中历史新旧课标的 变化
旧课标
新课标
反复研 读的 必要性
(一)前言部分 1、课程性质:
旧课标:历史 课程应突出体 现义务教育的 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 具有的特性是 思想性 基础性 人文性 综合性
3.新增加了初步形成重证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据的历史意识。 和逻辑论证的能力。 4.新增加了培养学生学会 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新旧版课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分析 1.旧版在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强 新版从初中生心理发展 都强调了通过多种途径 调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的特征角度出发,更强调 感知历史;注重探究式学习; 新版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 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 与他人合作学习。 题的过程。 过程,比旧版单纯强调学 会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 法更科学合理。 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较 2.新版增加了逐步学会运用时 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 为专业的历史学科学习思 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 维方法和素养。 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 断。
(二)课程目标
新课标保留了实验稿中的“知识与 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划分,但是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 的要求,进行了新的表述,使历史课程的目 标更为清晰、明确、完整。
1、新旧课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
相同点 掌握基本的历史 知识;初步形成正确 的历史时空概念,提 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 观察能力;初步学会 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 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 力;学会用口头、书 面等方式陈述历史问 题的表达能力。 不同点 分析
这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破 8.新版增加了认识生态环境保 护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可持续发 坏日益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 展的观念。 的严峻形势的要求,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逐步促进 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有利于学生认识对个人与 9.新版增加了认识人民群众创 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 集体在历史中的作用的正确定 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众, 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在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 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发展。 性品质。
这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 6. 新版增加了不断发展社会 民主与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 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具体国情要求,有利于逐步培 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新版表述更全面 。因为科 7.旧版强调在了解科学技术给 人类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 学技术并非只给人类社会带来 上,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 物质进步,还有精神文化层面 新版强调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 的进步。旧版忽视了后者。 类文明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形成 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
2、课程基本理念:
旧课标: 避免专业化、成 人化倾向,克服重知 识、轻能力的弊端, 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 体系的完整性。提倡 学习方式的转变。 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 方法等。 新课标: 提出历史教育要 “育人为 本”、使全 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 育理念;强调以普及历 史常识为基础,要求注 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 入到对历史的叙述中; 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
(二)教材编写的框架和体例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 方式编写。 “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 “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 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 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比如中国近代史的课程内容中有关于抗日战争的 如下要求:
【课程内容】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二、部编本新教材的内容介绍
(一)新教材的编写指导原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和价值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 本趋势, 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 象及历史人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 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2、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 育理念落实到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 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 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 、不怕牺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