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行政:就是指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从而满足案主人群社会需要这一专业目标的专业性活动。
(1)社会工作行政的目标是有效传递社会福利,从而满足案主人群的社会需求。
(2)社会工作行政的直接对象并非案主人群,而是作为组织的社会工作机构。
(3)社会工作行政的内容是管理。
2、社会工作行政体制:国家为解决社会福利问题,从而形成的组织结构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其构成原则有,政府职责原则、特定领域原则、特定部门原则、配合协调原则。
3、组织:是指人们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位目的的社会群体。
(1)从结构角度而言,组织是由不同部门配合而成的整体。
(2)从功能角度而言,组织是达成特定任务的工具。
(3)从过程角度而言,组织随时代变迁而变迁。
4、社会工作行政组织:泛指一切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其中包括政府的和社会的工作服务组织。
它不同于一般行政组织的特点在于它从事的一切活动均与人们的福利需求相关,其活动结果是受服务者行为的改变和福利的获得。
5、非营利组织: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衡量非营利性的三个标准:组织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的利润不能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组织的资产不能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
6、领导:领导者在组织结构中依据有关规章制度和方法,有效影响下属共同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7、社会行政领导:依法行事社会工作行政权力,全面履行策划、组织、控制以及人员配备等主要管理职能,并能积极有效地激励下属实现机构既定目标的过程。
它包含以下几个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内容、客观环境。
8、群体:指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群体由相互交往和认知并体会到他们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人所组成的。
群体具备三个要素:(1)各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2)各成员在行为上有互动关系,彼此相互影响;(3)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一员。
9、角色:占据某一社会组织中特定位置的个人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群体角色可以分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起消极作用,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起积极作用。
10、地位:指别人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一种社会性界定。
11、社会惰化: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12、从众行为:个体接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顺从行为:是指个体为了符合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赞许二表现出的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
14、暗示:指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以此做出反应的过程。
15、模仿:指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
16、感染:指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点恶情绪和行动,或者说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服。
17、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员工行为、态度和绩效的政策、实践和制度。
18、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宗旨,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获得人力资源,并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各种形式的薪酬,从而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并使之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19、人力资源规划:根据组织的战略和目标等计划,预测未来某一时间组织所需要的员工数量和类型。
20、工作分析:指收集、分析和整理关于特定工作之信息的一个系统性程序,工作分析要具体说明为成功地完成一项工作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和员工资格是什么。
21、社会工作行政实施: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机构决策而进行的全部行政活动及整个过程。
其特点有目的性、实务性、连续性、时效性、灵活性和层次性。
22、社会行政指挥:指领导者为完成任务,指导、协调下属实施活动的过程,其宗旨是落实决策规定。
其形式有口头、书面和会议。
23、社会工作行政沟通:指在社会工作行政体系中,社会工作机构内的成员之间、社会工作机构之间或社会工作机构与各方面之间所作的信息上的传递交流和联系。
其要素包括信息发送者、信息接受者、信息、沟通渠道和反馈。
24、社会工作行政协调:社会行政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特定社会工作行政目标而引导社会工作机构、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和配合关系。
按照协调范围分为本单位协调,上下级单位协调,与其他单位的协调。
就协调内容而言,可分为协调关系和协调工作。
25、社会工作行政控制:指社会工作机构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确保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偏等管理活动。
对其有三个方面的理解:控制具有目的性;控制包含确定标准、评估成效、纠正偏差三方面;控制是一个过程。
26、社会工作行政的过程控制:按照机构制定的服务计划对机构现在提供的服务,包括工作进度和效果进行综合监控和影响,其目的是实现机构运行的总体协调,确保机构的各项行政管理职能得以顺利完成。
27、职务评价:对组织中各个职位的相对价值大小进行评估。
二、简答题:1、社会工作行政的特征。
(1)社会工作行政服务范围的有限性。
其服务群体有限,仅涉及弱势群体。
(2)社会工作行政服务职能的非营利性。
具有服务色彩,使社会政策在弱势群体身上得到落实,但非营利不意味着无偿和非经营性。
(3)社会工作行政服务手段的专业性。
强调价值观,以案主为中心,在方法上有间接性,工作人员通过培训持证上岗。
(4)社会工作行政服务实施的层次性。
从政府制定的宏观社会政策,到基层团体制定的微观政策,社会工作行政的内容随之而具体化。
2、社会工作行政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工作价值原则。
信社工有能力和创造力,信案主有潜能改善自我,尊重尊严和价值。
(2)整体性原则。
社会工作行政是一个有机体,在分工的基础上需合作,形成网络,实现整体目标。
(3)专业责任的原则。
社工需要具备专业的服务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4)法制原则。
将社会工作行政以法的形式制度化、规范化,强调稳定性和严肃性。
(5)协调的原则。
部门内外和机构、社区之间要加强协调,防止重叠、浪费和低效。
(6)行政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强调和吸引群众参与,保证社会工作行政的科学性和效能性。
3、社会工作行政的功能。
(1)宏观效果①增进社会福利。
社会工作行政可将社会政策转化为具体的福利活动,起到推动、规划、实施和提供服务的作用。
②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
社会工作行政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其可以通过专业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③维护社会秩序。
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基础上减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通过福利行动和精神的传播来创造社会的和谐氛围。
(2)社会行政的具体功能①社会政策的实施与改进。
社会工作行政可以调整政策制订和实施的鸿沟,将政策转化为福利活动。
②提高机构服务效率。
社会工作行政可以合理配置资源,督促服务进程,从而能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社会服务活动。
③促进其他社会工作方法运行。
社会工作行政在实施中可以输出经验,开发新的领域,做到创新和寻求合作。
4、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构成原则。
(1)政府职责原则。
政府有保障供应人民所需社会服务的责任,这种服务由政府或NGO承担都可以。
(2)特定领域原则。
社会服务应是政府职责中的一个特定领域。
(3)特定部门原则。
社会服务行政应集中于一个独立的部门。
(4)配合协调原则。
社会服务领域内的工作和其他部门的社会性计划,在计划和执行方面都要相互协调与配合。
5、社会工作行政基本构成。
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组织机构、人员管理、经费管理。
6、社会行政体制的影响因素。
(1)文化与价值取向。
(2)国家政治制度。
(3)经济发展水平。
(4)福利资源募集方式。
(5)人员专业化水平。
7、现存社会行政制度的问题。
(1)政府统揽而缺乏团体中介。
政府较深卷入,缺乏分化,我国社工机构不发达,缺乏专业队伍,难以替代。
(2)社会工作者队伍水平偏低。
宏观社会环境制约队伍建设,缺乏对外了解,无法直接借鉴和本土化。
(3)社会福利资源偏低。
福利资源短缺,社会机构在其中发挥作用,但是基金狭小;社会福利除政府拨款,也来自海外,但是不足以满足需求;社工机构资源匮乏,无法发挥作用。
(4)行政作用明显而法律配套不完善。
无过多相关法律,有也操作性差,职能混淆,缺乏监督和制约。
8、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改革。
改革的实质在于权力与职能的调整,改革的方向在于社会福利的社会化。
改革的路径:(1)推进社会工作行政法制化。
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监督其运行,提高效率。
(2)建立层次性组织体系。
形成政府机关——中介组织——服务机构三层次管理,各司其职。
(3)调整社会工作行政职能,开放社会活力。
站在宏观的角度发挥市场的作用,培育社会组织,协调各方力量,从其中解脱出来。
(4)广开财源,加大财政投入。
开辟服务资金筹集的渠道,引进各方社会力量和资源,并在政策上予以优惠。
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加大福利财政投入。
9、理想的社会工作行政模式。
以国家与社会既相对分离又良性互动为关系准则,实行政府主导、民政协调、第三部门为中介、社区组织为基础、大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逐步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10、组织的特质和基本因素特质:劳动分工和权威分配、权力相对集中在领导者手中、组织成员不固定基本因素:人、目标、特定的人际关系11、组织的设计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
因事设职,因职设人,做到目标明确,结构清楚。
(2)命令统一原则。
上级对下级负责,确保组织上下级间对组织活动有共同的使命感。
(3)责权对等原则。
严格保证权利与责任对等。
(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制约可管理人数、部门数,灵活把握管理幅度。
(5)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原则。
12、社会行政组织的结构。
(1)纵向结构变现为,不同层次的行政机关上下级的主从关系,同一行政机关内设置的各行政组织的上下级关系,具备行政层次和行政幅度两个因素。
(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社会工作行政组织内同级行政机构之间和机构内部各同级之间平衡分工、相互合作与协调模式。
可按地域、管理职能和管理程序划分。
13、社会行政组织的类型。
(1)政府决策机关。
指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机关,是指挥、领导、决定关键机构,其职能是制定总目标和长远计划,颁布大政方针。
(2)政策执行机构。
听命于首脑机关,贯彻和行使社会政策,领导和指导下属社会行政部门工作。
(3)社会服务机构。
是民间组织协会,发挥政府之外的社会管理职能,补充政府的不足。
①是一个福利服务输送系统。
②是从事经常性、连续性服务的实体性社会组织。
③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
社会工作行政组织的功能。
(1)服务功能:治疗、预防、发展。
(2)政治功能:促进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秩序、进行社会控制。
(3)经济功能:再分配、促进就业、为经济发展创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