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知识产权投融资

浅议知识产权投融资

浅议知识产权投融资张林利陈科杰[①]摘要:现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经济体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如何利用无形资产,如何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本文从知识产权的投融资角度阐述其可行性及风险性,希望能拓展出新的投融资方式,解决时下中小企业投融资难的困境。

关键词:知识产权经营、投资、融资、质押、证券化、信托前言: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制高点,它能够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已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竞争的焦点。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产逐渐取代传统的实物资产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

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应该有效利用自己拥有的全部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收益能力,为股东谋求最大的利益。

目前,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比例逐年递增。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很多大型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占到了本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70%以上。

因此现在企业更应该注重无形资产的有效利用,提高经营效率。

所谓知识产权的经营,就是指为了提升企业价值,最大限度的利用知识产权的活动。

[②]这就要求企业除了采取常规的转让和许可他人使用知识产权等收益化手段之外,应该将投资的方式从实物资产转向知识资产,融资的重点从实物资产转向知识资产。

一、知识产权投资知识产权除了转让和许可他人使用等收益化手段之外,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非货币财产,可以用货币估价并依法转让,因此,2006年实施的《公司法》明确认可,知识产权可以作价出资。

自此,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在内知识产权都可以直接用来投资。

另外,出资比例可以高达注册资本的70%。

所以,新的公司法尤其有利于技术型人才用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设立公司。

对于很多掌握一项前沿或实用技术的团队来说,先以技术能力成立公司,再进行风险投资融资尤为重要。

[③]但是知识产权属于“无形资产”,其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和知识产权的法定授权性,决定其进入生产的过程要比实物资产复杂得多。

同时,知识产权的投资主体也存在争议,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作价出资目前已确定无疑,但是知识产权的使用权是否可以作价出资,是否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资产用作投资,理论界仍然持有不同的意见。

反对派认为我国现行立法并未肯定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这一出资形式。

根据修订后的《公司法》第28条规定,股东以非货币出资的,应当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反对派认为这里的财产权应当是知识产权的专有权,而不是使用权。

因为使用权无法办理转移手续。

笔者认为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是可行的,就像某些持支持论的学者所说,即便是认为以知识产权出资者系以其专有权出资而非使用权出资者也认为,以知识产权的使用权作为出资从学理上而言并无不可,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权作为知识产权中的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智力成果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具有易分离性,使用权可以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使用权具有完全的、独立的使用价值。

因此,知识产权的使用权符合了现物出资有用性的特点,使用权完全符合公司法对于出资形式的要求。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对于可以用作出资的财产形式均不局限于修订前《公司法》第24条所规定的五种形式,如以债权出资,以股权出资等形式早已为实践以及理论通说所肯认。

因此,判定某项财产权利能否用作出资,其标准应当是其是否符合对出资形式的要求而非其是否属于修订前《公司法》第24条所规定的五种形式之一。

修订后的《公司法》第28条规定,股东以非货币出资的,应当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实际上,这种财产权转移手续,应当理解为通过这一手续使该项财产权可为成立后的公司所拥有与使用并取得确定无疑的权利。

公司法规定的财产权的外延大于所有权,它既包括所有权也包括使用权。

知识产权的使用权理所当然地属于财产权的范畴。

同时,知识产权使用权是一种独立的权利类型。

当今,财产权的价值理念已经由重归属到重利用,使用权的地位日益突出,从归属到利用的立法政策,明显是在支持用益物权入股公司。

为充分发挥技术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不应再固守传统,凡是能够发挥作用,有利于创造价值的出资方式都应获得法律的支持。

尽管现行公司法对工业产权使用权出资的规定不明确,甚至缺失,但是公司的价值追求使公司立法不可无视任何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源利用方式。

知识产权使用是能够发生权利移转的,只不过移转的内容非所有权而是使用权本身、或者说是使用权之所有的移转。

[④]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使用权的出资具有其优越性与现实驱使,薄燕娜在《股东出资形式法律制度研究》一书中陈述,工业产权使用权出资不仅能够具有如同所有权出资的功效,而且有超越所有权出资的优越性,即作价灵活。

当工业产权所有权出资作价金额超过了股东认缴的出资额时,对于出资者而言是尴尬的,他不能选择分割工业产权所有权从而将一部分用于出资,又舍不得放弃通过出资参与公司经营的机会。

与此相比,以使用权出资能够避免出资者陷入这种两难的境地,出资者可任意地择取适当的使用权出资的形式。

[⑤]因此,笔者认为知识产权的出资,也就是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财产进行投资的方式,不管是以其所有权出资,还是单独以使用权出资,在现今的市场,不仅有可行性,也必将是一种发展趋势。

二、知识产权的融资知识产权不仅可以投资,也可以进行融资。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非常需要资金支持自身发展,传统的融资方式更适合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就更需要寻求资金来源的突破口。

笔者认为知识产权的融资正是一个契机。

一般来讲,知识产权的融资主要是两大块,一个是知识产权质押,一个是知识产权证券化。

(一)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是指以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作为监督债务人履行债务,保证债权人实现权利的一种担保行为。

知识产权的质押与转让、许可不同。

质押过程中,知识产权仍属于出质人所有,在质押合同生效后,质权人虽然能够限制出质人的知识产权,但质权人自己也不得实施该知识产权。

只有当出质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时,质权人才有权将出质的知识产权拍卖、变卖以实现其权利。

我们以专利权为例,在质押之前,出质人享有获得专利的发明的独占实施权、转让权、放弃权等完全的权能。

而在专利权设质以后,可以说专利权已成为有负担的权利,权利的行使受到限制,即只有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后,才可以将该专利权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并且所得的转让费、许可费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

当然,出质人放弃专利权亦需经质权人同意。

不过,专利权人在放弃专利权后,需另行提供担保,以维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现实中多发生的就是专利权抵押。

专利权的质押通常是作为企业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无形资产担保形式。

由于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实施和变现具有特殊性,早期即使是发达国家的银行也不太愿意使用这种融资方式。

而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性企业,一般非常需要资金发展企业的业务,但是他们却缺乏抵押担保资产,因此很难获得银行资金支持。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开始与一些商业银行合作,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

在他们的努力下,不仅使许多中小科技型企业获得了贷款机会,也同样使得许多商业银行意识到纯粹商业化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依然有获利的可能性。

现今,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已经成为美国现代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借贷者的一项基本业务。

2006年以后,国内出现了很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功案例,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完全市场化模式运行,以版权作为质押对象的融资模式,其中以文化创意领域内的贷款融资案例最为典型。

如冯小刚在开拍2007年贺岁大片《集结号》时,曾获得招商银行5000万元无担保授信贷款。

此前,英国渣打银行也曾向张艺谋提供巨额贷款,用于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制作,成为文化产业创作引入银行资金的先例。

第二类模式,即针对“成长型科技企业”的银政合作模式。

2006年底,上海银行和浦东新区科委共同搭建科技型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向科技企业提供贷款。

该模式也被称为“浦东模式”。

[⑥]现今,国家也注意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这一模式,并在全国各地进行试点和推广,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从全国看,2007年3月,湖北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公司以专利权抵押向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申请贷款,获得了3000万贷款。

另外,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果王素生产技术专利作为抵押,向国家开发银行成功申请了1500万贷款。

各地也陆续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发放。

从浙江省内成功实例来看,2007年,奉化市裕隆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以发明专利质押,成功获得银行800万元贷款,这是浙江省第一例以发明专利质押获得银行贷款。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和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浙江省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共6章26条,内容包括贷款用途、条件、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贷款申办程序及贷款管理等,对浙江省金融机构和科技(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做好专利权质押贷款实施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11年初,湖州安吉乌毡帽酒业有限公司在孝丰信用社成功用商标专用权质押获得了首期300万元的贷款,这是安吉县首例发放的企业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

据了解,安吉乌毡帽酒业有限公司是该县规模型龙头企业,其主打品牌“乌毡帽”为中国驰名商标,年产值1.5亿。

在办理质押贷款前,“乌毡帽”注册商标经浙江恒信商标评估有限公司评估价值为1.2亿元。

据此,孝丰信用社在切实做好商标质押贷款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决定对乌毡帽酒业有限公司授信7000万元,将分批发放银行承兑汇票5500万元和资金贷款1500万元,首次办理商标专用权抵押贷款300万元。

可以说,知识产权质押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利用知识产权融资发展壮大。

当然,知识产权的质押仍存在不少问题,以专利权质押为例,在专利权质押期间,专利权如非因当事人原因而消灭,也即因专利局的撤销程序、专利局复审委员会的无效宣告程序以及诉讼而灭失的情况出现,如何协调出质人与质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对此法律并未作出规定,因此企业在实践中应注意在合同中予以约定。

(二)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证券化就是以知识产权的未来许可使用费(包括预期的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和已签署的合同中保证支付的使用费)为支撑,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融资的方式。

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例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是音乐版权证券化。

在Pullman Group的策划下,英国著名的摇滚歌星将其在1990年以前录制的25张唱片的预期版权(包括300首歌曲的录制权和版权)许可使用费证券化,于1997年发行了Bowie Bonds,为其筹集到5500万美元。

Bowie Bonds的成功发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极大地拓宽了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视野。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已经非常广泛,从最初的音乐版权证券化开始,现已拓展到电子游戏、电影、休闲娱乐、演艺、主题公园等与文化产业关联的知识产权,以及时装的品牌、医药产品的专利、半导体芯片,甚至专利诉讼的胜诉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