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之东坡印象——读《康震评说苏东坡》之得

我之东坡印象——读《康震评说苏东坡》之得

我之东坡印象——读《康震评说苏东坡》之得提起苏东坡大名,在中国恐怕无人不晓,就算不识字,闻着“东坡肉”的美味也知道了这个大文豪!然而,真要说知道苏东坡阅历的人就不多了,我也是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康震在《百家讲坛》开坛讲苏东坡并整理成书——《康震评说苏东坡》后,才对苏东坡的印象清晰了起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苏东坡本来就天资聪颖,能够成为世人仰慕的文坛巨匠,完全取决于他的两种功夫:“笨功夫、巧功夫”,笨功夫垒基础,巧功夫升境界,当然更离不开他的挫折人生。

所谓笨功夫之一是将七十五万字的《汉书》抄了三遍,第一遍对每一章节由三个字提炼概括成标题,第二遍成二字,第三遍为一字,而且做到从汉书中任选一字就可以从这个字一直背下去,倒背如流。

想一想在没有现代书写工具的条件下,下这种功夫,其坚韧的毅力略见一斑。

而巧功夫是“八面受敌法”,就是读书时,要分不同的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西游记》要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专读,彻底通透所读之书。

可见应该谈不上是“巧”功夫,所以我认为还是要“下足十年功”就一定能不断“精彩一分钟”。

正是一生在仕途中大起大落,造就了苏东坡百折不挠的人生品格,也成就了他文学上的诗词巅峰。

苏东坡步入仕途时一帆风顺,得到宋仁宗的高度赞赏,主考官文坛宗主欧阳修也非常赏识,正在春风得意实现远大抱负之时,卷入新旧两党之争,与推行变法的王安石冲
突严重,当朝皇帝宋神宗决心变革,使年轻气胜的苏东坡遭贬,一来要挫挫他的锐气,二来不得意而为之,将他贬至黄州,苏子儋东坡之名正是在黄州置了几亩薄田而自名。

从此率一家老小修房耕地,深刻体验了百姓之苦也感受了苦日子中一家人的天伦之乐。

在黄州他深刻思考和反省自己,为自己波澜不惊的人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被贬黄州做了一回没有太大自由的山野村夫,因为黄帝诏日,是为“黄州团练副史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作为一县武装部副部长,没有签字权和行政权,比咱今天的副县调研员尤过之。

但苏东坡是一个达观向上之人,精神上没有半点气馁。

在开荒种地、修房等衣食无着苦苦奔波时,可以说他依然在享受生活。

发明了“富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的“东坡肉”以及“东坡羹”等美味佳肴。

也正是作了副调研且不得签书公事,反而使年富力强46岁的苏东坡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他一生的最爱文学创作当中,其中包括三咏赤壁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可惜弄错地方,造成今天一文一武两赤壁,武赤壁在上游蒲圻,文赤壁在黄州。

其实,人生中的悲苦磨难真的是一笔珍贵财富,但是就看你是否有一双慧眼能够识得,更多的芸芸众生则被磨难击垮了,使磨难的真谛暗然失色。

由于风云突变的政治需要,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苏东坡连升六级成为显赫的翰林学士、知制诰三品大员。

但在这十七个月之后,他不断在政治漩涡中扑腾,折腾得精疲力竭还枉费了年华岁月,惹来更大的灾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接下来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一贬
再贬,一直贬到天涯海角海南岛,又成了副县调研员仍“不得签书公事”。

在官位升迁的这段时间他基本上没有创作出留存千古的文学作品,反而在被贬海南后完成了他自认为“此生不虚过”的《易传》、《书传》、《论语说》三本著作。

同时还创作了散文、赋、颂、铭一百五十六篇。

作为文坛巨匠,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还与宋代几方面的“顶尖”人物并称,与宋代诗风形成的奠基者、推动者之一黄庭坚并称“苏黄”,与杰出词作家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称“欧苏”,与大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在并称当中,他一般都排第一,可见他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就的高度。

当然,苏东坡也不是只会写写画画的“书呆子”,除了满腹经纶外,在地方任职时应该说还是政绩卓著的。

我们看一看如今仍璀夺目的明珠杭州西湖吧,当时的西湖淤泥严重堵塞湖底,水草遮蔽大半湖面,拯救西湖困难重重,除泥铲草需二十万工,技术上需科学合理处理清理出的堆集如山的淤泥,还要设法持续清理水草,保障湖水澄澈。

他请专家定方案,与百姓在工地同工食,建石塔、修苏堤,才有今天人间天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之美景。

苏东坡的一生虽然十分坎坷,但他在许多领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其中揭示的哲理,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和借鉴。

一是下真功夫努力学习,才能有真品实学。

二是正确看待人生大小挫折,挫折是人奋发有为的砥励之石。

三是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这是人生意义的精神支
柱。

我们应该借助这三点并通过苏东坡的人生不断审视和激励自己,长期坚持就会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健康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