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防动员军民融合问题研究

国防动员军民融合问题研究

・经济动员・28 2009・5国防动员军民融合问题研究□马五星内容提要:国防动员是连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纽带。

建立军民融合办公室,设立动员联络员,提高军民融合度,才能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应注重政府职能的回归、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贯彻依法动员理念。

关键词:国防动员 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度中图分类号:E0-054 文献标识码:A作者:军事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尉军衔。

军民融合是国防动员的关键环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主席指出,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胡主席这一重要指示,从战略高度为国防动员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多年来,国防动员军地分离、各自为政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防动员的全面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战争形态的演变、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国防动员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舞台。

依据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只有建立各级“军民融合办公室”,设立“动员联络员”,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度”,才能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模式构想体制是国防动员之轨道。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应科学区分军地动员职能,明确相互关系,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科学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国防动员科学发展。

(一)“军民融合度”概念军民融合,是胡主席新时期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集中体现。

关于军民融合,胡主席在不同时机、不同场所,包括十七大报告中,有过多次重要论述。

这些论述作为新时期建军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我国国防动员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和前进方向。

然而因缺乏实践基础,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和书本上,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方面,军事斗争准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军事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任务异常艰巨,而国防动员工作却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向纵深推进开展。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动员潜力大大加强,但由于未能落实军民融合原则,难以将巨大的经济、科技等潜力挖掘出来并将之转化为保障实力。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军地各级政府和部门应注重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军民融合的思想,强化军民融合意识,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度”。

这里引入的“军民融合度”(The Degree of Civil -military Integration ,DCM I )是指国防动员军民融合的程度、水平,是用来衡量国防动员军民融合状况的一个指标(军民融合示意图见图1)。

各级政府和军队作为国防动员平时准备和非常时期实施的主体,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为了有效履行国防动员“三位一体”的职能,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利益,双方必须通力合作,最大程度地进行配合,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度”,以取得最佳动员效果。

“军民融合度”用D CM I (0≤D CM I ≤1)表示,D CM I 取值越靠近0说明军民融合状况越差,・经济动员・29 2009・5图1 国防动员军民融合示意图越靠近1说明军民融合状况越好,具体而言主要分三种情况:第一,军民分离、各搞一套,此时军民融合状况最不理想,动员效果最差,D CM I =0,如图a;第二,军民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军民融合,此时动员效果一般,0<D CM I <1,如图b;第三,军民融合,军地一体,完全实现了军民融合,此时的军民融合状况最为理想,动员效果最佳,D CM I =1,如图c 。

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军民融合度”作为一种衡量军民融合程度的量化指标,为国防动员工作人员和决策人员提供了直观的判断和衡量标准;另一方面,“军民融合度”既形象地揭示了国防动员运行的本质内核,即国防动员是军队和地方双方的事情,又指明了国防动员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即只有军地双方密切协作、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国防动员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立“军民融合办公室”目前我国的国防动员已设立各级动员办公室等机构,在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办事机构大多以兼职为主,人员也多是兼职。

信息化条件下,非传统安全威胁爆发突然、预警时间短,局部战争更是呈现出首战即决战的鲜明特征,兼职挂靠的动员机构和工作人员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

世界一些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国防动员协调机构的建设,美国早在1979年就设立了联邦紧急管理署,具备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职能;1991年,为促进军民用技术的双向转移,美国国防部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9・11”事件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整合多个安全职能部门,成立了国土安全部,统筹协调美国本土安全问题。

除美国之外,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民防部门都负有应急、应战双重任务。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国防动员体制,有效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国家安全,我国应根据军地一体、平战结合的方针,以现有的动员办公室为基础,在中央及地方政府机关建立“国家及地方各级军民融合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专门负责处理和协调军地之间、政府部门间国防动员事务及各种矛盾关系,全面统筹国防动员工作。

具体设想是:军民融合办公室主要设在各级政府机关,平时以地方工作人员为主,省(直辖市、自治区)编制人数以10人~20人为宜,市、县(旗)参照省编制执行,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等军事部门派员联合办公。

各地军民融合办公室隶属于本级政府,在业务上接受同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指导,以便于有效整合、协调、监督、检查政府各部门的动员工作。

军民融合办公室的建立,使国防动员的军民融合问题直接纳入政府机制,从幕后走向前台,既有利于改善军地动员工作关系,加强政府国防动员职能,又有利于解决现行体制存在的关系不顺、职责不清、保障不力的矛盾。

(三)设立“动员联络员”制度为了推进国防动员顺利开展,促进各系统、各部门动员计划的落实,有效提高军民融合度,有必要设立“动员联络员制度”。

具体设想是:在政府重要部门、社会各系统、科研机构院所、大专学校、重要厂矿企业等单位设立1名~2名动员联络员,视所在部门大小和战略重要性设立,可采取专职或兼职方式,其受各级军民融合办公室的领导,主要任务是负责国防动员工作中的军地联络和部门间的交流、沟通、信息传递,同时负责动员潜力的调查、数据的收集等部分动员工作。

设立动员联络员制度,不仅可以改变现有动员机构军地设置不对称的现状,可以消除社会资源高度分散、人员流动大、组织指挥复杂等因素对动员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可以强化国民的国防观念,将国防动员工作真正抓好、抓实、抓到位,以大力促进国防动员基层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落实。

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国防动员的动员速度和质量,改善动员环境,有效提高军民融合度。

总之,“军民融合办公室”的设立,“动员联络员”制度的建设,必将明显提高动员效果。

二、国防动员军民融合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注重政府职能回归 ・经济动员・30 2009・5兵者,国之大事也,不可不察。

国防动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系国家安危和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国家为应付战争和突发事件的需要,合理调动国家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的一系列活动。

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即国防动员是军队的事,与政府无关,导致军队在国防动员工作上大包大揽。

因此,必须从体制上理顺关系,实现政府国防动员职能的回归,让政府去干应该干也能干好的事情,避免让军队去干不该干的事情。

履行领导国防动员建设职责,是政府行使职能的本质要求。

政府对整个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其职能涵盖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防动员产出的是为国家利益提供安全保障,是纯公共产品,对其进行领导和管理也是政府职能的题中之意。

国家在《宪法》、《国防法》、《兵役法》、《人民防空法》、《国防交通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对政府在相应工作中的作用地位都进行了明文规定,在法律上明确了政府抓国防动员建设的主体地位。

因此,为了实现国防动员的协调发展与军民融合度的提高,必须要加强政府在国防动员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纵观国防动员发展史,凡是军民融合度较高的国家,必是信息共享机制比较健全的国家。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全球战斗保障系统”,可通过普通的计算机存取重要的后勤数据,并为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的军事行动和后勤人员提供急需的紧缺资源可视性信息,最大程度上的信息共享为美军现代化高效保障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我国国防动员之所以军民融合度不高,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贯彻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示,科技部及时制订了“863”、“973”、“攻关”、“火炬”等计划,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如此巨大的高新技术资源,不仅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也为实现国防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但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军队对地方高科技资源的信息掌握不充分、不翔实,真正动员之时,不知道哪里有合适的可用资源,容易导致舍简求繁、舍近求远等不效率现象,从而大大降低了动员效果。

因此,国防动员要实现军民融合,首先必须解决信息的共享问题,只有军地双方信息畅通无阻地交流,才能真正提高军民融合度,促进国防动员的持续发展。

(三)贯彻依法动员理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在调整各方利益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依法实施是国防动员深入持久开展的必由之路,依法动员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军在国防动员领域的具体体现。

国防动员,一方面,作为非常状态下的国家行为,关系着国家安危,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阶级性;另一方面,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必须通过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动员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冲突加大,更需要健全和完善动员法规,以保证各级动员机构决策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使得国防动员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依法动员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胡主席指出,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大力支持国防领域的改革发展,认真抓好国防建设相关工作的落实。

要进一步搞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建立完善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体制;进一步加强国防法制建设,使国防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胡主席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搞好新时期国防动员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迅猛发展,军事需求不断加大,国防动员任务日趋繁重的条件下,只有完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动员才能提高动员效能、满足未来作战需求。

参考文献:1.朱庆林,李歌梁:《国防动员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2.陈维超:《国防动员实战运用》,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3.刘冬冬:《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开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新局面》,载《国防》,200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