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洋海军对中国的启示

北洋海军对中国的启示

北洋海军对中国军事的影响北洋海军的兴衰成败,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缩影,展示了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历史经验。

通过对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建设作战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经验教训。

一、北洋海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观念发生重要变革的产物。

任何军事变革,都是以军事观念的革新为先导。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的残酷现实,使清政府产生了极大震撼。

中国朝野深感“夷祸之烈”以及中国“创巨痛深”。

在中国国防面临着深重危机的形势下,清朝当局的军事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些变化,对北洋海军的创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变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军事自强的主张认为当今西方入侵中国的“夷人之变,为旷古所未有”,中国面临的是“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

所谓“变局”,最主要的是中国国家安全受到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的严重威。

对“变局”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军事自强思想的提出。

提出了练兵、制器,实现军事自强的主张,代表了清朝最高统治当局当时军事变革思想,激起了巨大反响。

由对“变局”认识而产生的军事自强思想,是推动中国近代海军创建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没有军事自强思想的提出,就不可能有北洋海军的创建。

二是“师夷长技”已由鸦片战争时有识之士的呼声。

随着洋枪洋炮在湘淮军中的大量使用,清朝统治当局对西方新式武器装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师夷智”以变革中国军事成为洋务派的共识。

他们提出不仅要将自制和外购西方船炮作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而且要学习西方军队训练方法、军事人才的培养选拔方法等。

“师夷长技”是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起点和突破口。

在“师夷长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不仅向国外购买新式船炮,而且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学堂。

这些,都为北洋海军的创建提供了物质条件。

北洋海军成军,是实践“师夷长技”思想的结果。

三是在对中国海防危机有了较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海陆并重的国防思想。

中国万里海疆,已直接暴露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这种分析代表了清朝当局对海防形势的基本认识。

据此,清政府提出:“海防诸大端,天时人事,无可再缓”,再不“切筹海防”,“后患不堪设想”。

强调“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欲整顿海防,势不能不用兵轮船”,提出了“另立海军”以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

这是清朝当局军事观念的一个重要革新。

经过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开始的第一次海防筹议,清廷将海防建设提到与陆防同等重要的地位。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对中国面临着千古“变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军事自强思想、师夷长技思想、另立海军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和实行陆海并重的国防方针的思想,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观念变革的最突出表现。

这些观念的提出和付诸实践,直接推进了北洋海军的创建。

二、北洋海军的成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最突出的成果。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军事自强,其实质是军事变革。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军事自强以“练兵”和“制器”为中心展开。

所谓“制器”,就是外购和自制新式船炮,改进中国军队装备,实现“船坚炮利”;所谓“练兵”,一是按勇营制度改造绿营,建立“练军”。

将裁留的湘淮军改为“防军”,按西法进行操练;二是创建新式海军;三是创建新式海陆军学堂,培养军事人才。

其中,又以创建新式海军为军事自强的最重要内容。

第一,北洋海军成军和北洋海防建设成就,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状况有了明显改观。

陆军中冷兵器已基本被淘汰,后装线膛枪炮取代了前装滑膛枪炮,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更新;海军新式舰船日渐增多,南洋海军和福建海军初具规模。

而北洋海军成军更显示了中国军队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成果。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有“定远”、“镇远”2艘铁甲舰,“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超勇”、“扬威”7艘巡洋舰,6艘“镇”字号炮舰,6艘鱼雷艇,3艘练习舰,1艘运输舰,数量、性能均居中国其它几支水师之冠,其实力在远东各国海军中亦首屈一指。

北洋海军的旅顺、威海军港堪称远东一流。

旅顺、大连、威海、刘公岛、山海关、大沽口等地的海防炮台火炮数量之多、建筑和装备近代化程度之高,是中国其它沿海口岸无法比拟的。

此外,将铁路、电报用之于海防,也以北洋为最早最有成效。

可以说,北洋海军的成军和北洋海防建设成就,代表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武器装备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

第二,北洋海军集中展示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教育训练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创办新式军事学堂培养人才,改革军队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训练的变革虽然在陆海军中都或先或后、或多或少地展开,但从成效来说,北洋海军最为集中和突出。

福建船政学堂是清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式海军学堂,它为中国各支海军输送了一批新式管驾人才,其中的佼佼者大多集中于北洋海军,如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方伯谦、叶祖王圭、邓世昌、邱宝仁、林颖启、萨镇冰、李和等,都曾任北洋海军主要舰船的管带,还有许多人担任北洋海军舰船的大副、二副、管轮。

他们的军事才能是在北洋海军期间展现出来的。

他们对北洋海军的建设和作战作出的贡献,鲜明地体现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教育变革的成果。

北洋海军还聘请了一批洋员为各学堂、鱼雷营、机器局和舰船的教习。

聘请外国教习,本身就是一种革新。

第三,北洋海军首开清末军制变革的先河,其制定的章程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制变革的初步成果。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军事变革,主要是革新武器装备和教育训练方式,军事制度变革基本未实行。

1888年颁行的《北洋海军章程》是近代中国军制革新的重要尝试。

这部章程是参照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海军的规章制度制定的,是北洋海军师夷长技的产物。

章程共有船制、官制、升擢、事故、考校、俸饷、恤偿、工需杂费、仪制、钤制、军规、简阅、武备、水师后路各局等14项内容。

在船制方面,对北洋海军各类战船编制体制作了较明确细致的规定,是中国海军按照舰船性能进行编组的开端。

在官制方面,不仅设立了较明确的等级制度,而且对军官的选拔、晋升、服役年限等作了较明确的规定:军官应受过专业训练,从海军学堂毕业生中选拔;军官的服役有一定的时间和年龄限制;军官的晋升要考核业绩,依次序进行。

对海军学生的选拔考试方法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这些规定,使北洋海军官兵的选拔召募,打破了绿营因袭了几百年的世兵制,是制度上的革新。

《北洋海军章程》对海军的后勤保障在制度上也作了较多的革新。

这是甲午战争前中国最早建立的具有近代涵义的后勤保障机构和后勤体制。

此外,章程对训练、军纪、赏罚、抚恤等也作了较明细的规定。

第四,北洋海军甲午战争中的作战是清末中国军队作战方式革新的重要体现。

甲午战争前,随着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和教育训练的革新,中国军队的作战方式和战术战法也开始发生变革。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作战,体现了这种变革。

北洋海军同日本海军进行的黄海之战,不仅表现了中国海军、甚至表现了整个中国军队作战方式的变革和进步。

这次海战是中国海军以新式舰船同资本主义列强进行的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战,也是“世界史上第一次蒸汽机舰队的海战”。

这次海战表明,中国海军的作战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变革,已经与当时世界海军武器装备和海战战术变革发展的形势基本适应了。

这是中国海军作战的一个显著进步,意义不应低估。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作战,虽然从总体上说战略战术思想比较落后,但也运用了一些新的海战战术,如舰队列阵炮仗,鱼雷攻击,舰队炮台相依辅作战等,这是中国军队在战术上发生变革的重要体现。

三、北洋海军的兴衰成败暴露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缺陷。

北洋海军的兴衰成败,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缩影,既集中体现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成果,又暴露了其缺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一,面对19世纪世界军事变革迅速发展的形势,清政府没有紧紧地把握好机遇,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跟上世界军事变革的步伐。

19世纪是世界军事迅速变革的时代。

19世纪上半期,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的成就为海军装备技术的革新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此基础上,世界海军由风帆战船时代向蒸汽铁甲舰船时代过渡。

各主要海军国家都开始制造铁甲蒸汽战舰,使用后装线膛枪炮和无烟火药。

潜艇的试验在进行中。

水雷和鱼雷作为一种新式海战武器开始投入使用。

海军作战方式和方法发生了重要变化。

制海权理论成为各主要海军强国的军事战略理论。

马汉海权论的提出是19世纪海军军事理论发展的最重要成果。

面对世界军事的变革发展,中国却错失了两次有利的机遇。

第一次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近20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是西方国家海军由风帆战船向蒸汽铁甲战船时代过渡的重要时期。

在了解夷情的基础上,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建立新式船炮水军,与敌海上争锋的思想。

国内一度兴起了议海防、办水师的热潮。

政府官员乃至民间商绅或向国外购买轮船改装为兵轮,或在国内开始仿造新式轮船。

这为中国建设新式海军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

但是,由于清政府对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南京条约》签定后便“雨过忘雷”,继续实行“防民胜于防寇”的方针,将加强海防、建设船炮水军的各项举措都压制下去了。

这次机遇的错失,使中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海军建设,在起点上就同西方国家拉开了很大差距。

北洋海军的建设发展也因此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许多复杂艰巨的困难。

第二次是北洋海军成军至甲午战争的近7年时间。

1875年第一次海防筹议决定创办南北洋海军后,中国海军建设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

这时,中国建设海军的各项措施,从总体上看顺应了世界海军军事变革的潮流,基本把握住了历史提供的机遇,因而才有北洋海军的成军和南洋海军、福建海军的初具规模。

但是,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清朝当局认为渤海门户“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中国海军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没有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继续发展北洋海军并建成其它几支海军。

中国海军下一步应如何建设,清廷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方针,中国海军的进一步发展失去了目标,实际上停顿下来,在19世纪末期世界海军军事变革的潮流中落伍了。

19世纪的最后10余年,对中国海军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所谓机遇,从国内看,是中国海军建设已取得较好的成绩,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国际上看,这个时期英法与俄国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正处于力量暂时均衡状态,远东形势相对稳定缓和,这对中国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所谓挑战,不仅表现为世界主要国家海军武器装备在继续不断地更新,大舰巨炮成为海军建设的潮流,更表现为日本海军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只有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认真应对挑战,才能真正把握住机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