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诊疗常规
【概述】
发热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属发生于小儿时期的特殊癫痫综合征之一。
多在6个月至5岁发病。
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
【临床表现】
1.非首次发作者既往有热惊厥病史。
2.近半数患儿家族其他成员有高热惊厥史或癫痈史。
3.简单型
(l)多见于6个月至6岁小儿,6岁以后少见。
患儿平素体质较好。
(2)惊厥多发生在病初体温骤升大于39℃时。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初期最常见。
(4)惊厥呈全身性发作,次数少,绝大部分在一次发热过程中仅出现一次惊厥,时间短,持续数秒至10分钟。
(5)意识恢复快,多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6)热退一周后脑电图正常。
(7)30%?50%患儿以后发热时亦易惊厥,一般到学龄期不再发生。
(8)简单型高热惊厥预后良好,对智力、学习、行为多无影响。
4.复杂型有以下特点之一时称为复杂型高热惊厥。
(1)发病年龄在6个月以前或6岁以后。
(2)低热也发生惊厥。
(3)发作持续时间长,超过10分钟。
(4)一次发热性疾病中反复惊厥多次。
(5)表现为局限性惊厥。
(6)热退一周后脑电图可有棘、尖波。
5.血常规检查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高,可见核左移,胞浆中可有中毒颗粒。
6.C反应蛋白细菌感染时多增高;病毒感染时正常或稍高。
7.其他根据发热的可能病因选择辅助检查。
【诊断要点】
1.惊厥发作时有发热。
2.意识恢复快,缺乏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3,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曾有无热惊厥病史者。
【治疗】
1.控制惊厥发作
(1)首选地西浮:每次0.3-0.5mg/kg,最大剂量10m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1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
(2)咪达哇仑:每次0.1-0.3mg/kg,缓慢静脉注射。
(3)苯巴比妥钠:常用于多次发作者或伴高热的惊厥持续状态。
肌内注射吸收较慢,不宜用于急救,故应选择静脉制剂。
负荷量10mg/比,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无效可于20一30分钟后再给10mg/kg。
12小时后使用维持量,5mg/(kg•d),Q12h。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3.及时有效降温见“发热”诊疗常规。
4.抗感染治疗尽早明确导致高热惊厥的病因,酌情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处置】
1.所有高热惊厥患儿均应在急诊观察室留观治疗。
2,简单型高热惊厥患儿热退后若一般情况较好可带药回家。
3,复杂型高热惊厥患儿热退后应看神经专业门诊。
4.个别热惊厥持续状态的患儿应收人神经专业病房或ICU病房。
【注意事项】
1.询问病史时应详细询问发作的具体表现、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2.积极控制体温,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病。
3.婴幼儿注意与急性代谢紊乱所致惊厥,如低血糖、低钙血症等鉴别。
附:
小儿高热惊厥中西医结合治疗
概念:
凡由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以上发热时出现的惊厥称为小儿高热惊厥。
特点:临床表现是先有发热,随后发生惊厥,惊厥出现的时间多在发热开始后12h内,在体温骤升之时,突然出现短暂的全身性惊厥发作,伴有意识丧失;抽风的严重程度并不与体温成正比。
临床表现:
表现为阵发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动多伴有两侧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神志不清、有时伴有口吐白沫或嘴角牵动呼吸暂停面色青紫发作时间可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不等有时患者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若不及时就医采取止痉措施可危及根本生命。
病因:
1.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破伤风、败血症、中毒性菌痢等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在婴幼儿期较为常见。
一般只要高热解除惊厥即可缓解。
惊厥停止后神志即可恢复胎儿正常。
一般无后遗症。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如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性疟疾、脑脓肿等引起的惊厥常表现为反复任何多次发作温和每次发作这里时间较长可呈持继状态惊厥发生后有高热嗜睡谵妄昏迷。
可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西医处理措施:
1 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发作时即刻松开衣领,患儿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切忌家长搂抱、按压或颠摇患者),清除其口鼻分泌物,用裹有纱布的压舌板填于其上下齿之间,以防咬破唇舌。
必要时用舌钳把舌拉出,以防舌后坠引起窒息以防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
必要时定时吸痰,动作轻柔,以防损伤呼吸道黏膜及减少惊厥的发生。
2 改善组织缺氧,惊厥患儿因呼吸不畅,加之耗氧增加,导致组织缺氧。
脑组织缺氧时,脑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致使惊厥加重,缺氧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对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及预后均有一定影响,故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并适当提高氧流量,以迅速改善组织缺氧的情况(使用小儿面罩)。
3.止痉:刺止痉是既简单又经济有效的止痉方法。
常用针刺穴位:人中。
药物止痉要选用方便、作用快、毒性小的止痉药物,剂量要给足,使患儿在短时间内达到减轻或停止惊厥的目的,必要时可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如安定、10%水合氯醛、氯丙嗪、苯巴比妥等
高热惊厥的中医处理措施
属于中医的“急惊风”范畴。
中医认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是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
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在惊厥发作之时,急予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位,以尽快控制抽搐,然后再行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热盛生痰,痰盛生惊、生风。
高热惊厥发作之时,热势较高,四肢抽搐,两目直视。
大约持续3-5分钟后一般能够缓解。
抽搐缓解后,患儿发热仍很高,这时如不积极退热,可能还会再次发生惊厥。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方法。
中药可选用羚羊角、生石膏、钩藤、菊花、生地、桑叶、寒水石、黄芩、郁金等。
也可以选用牛黄镇惊丸、救急散、小儿牛黄散等中成药。
还可以用羚羊角粉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