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炮制方法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摘要:通过对当归本草考证及文献研究,总结当归炮制的历史沿革;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
当归见诸历代文献的炮制方法达21种之多,其中常用的有酒制、炒制、油制、土制、制炭等。
炮制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挥发油和有机酸的含量变化;我们可根据这种变化减少当归的治疗偏性,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当归;炮制;化学成分;当归,别名干归、马尾归、云归、岷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的干燥根,被医家誉为“妇科要药”,在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祛邪补虚的中品。
其味辛、甘,而性微温,归心、肝、脾三经,是一味女性常用中药。
正如《汤液本草》中所说:“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
”中医学认为当归为血家之圣药,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功用[1]。
现代医学中当归具有提高免疫、抗心肌缺血、抗血栓、保护神经干细胞等作用[2]。
临床上也常用其炮制品,经历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文献记载的炮制方法有21 种之多,流传至今,主要沿用了生当归、酒当归、土当归、清当归和当归炭。
不同炮制品的功效和应用不同,如酒当归辛温,取其散性,以增强活血散瘀之功;土炒后,既能补血,又不致滑肠;当归炭则缓其辛烈之性专于止血。
现代研究表明,当归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使当归的药理作用也有所不同。
笔者在参考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归不同炮制工艺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进行综述性分析。
1当归历代入药炮制概况唐代《千金翼方》中始有“切”的记载,《理伤》中开始提出“去芦头”。
宋代《博济方》中又要求“去”,《史载之方》中还要求“去苗”,去芦为后世广泛沿用[3]。
历史上当归的炮制起初采用酒制法,首载于唐代,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提出“酒浸一宿阴干”。
宋代丰富了酒制当归的方法,如《疮疡经验全书》对酒浸的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酒浸二宿,晒干火焙”。
之后继而出现了酒洗、酒润、酒炒、酒拌、酒蒸法、酒煮等炮制方法。
除酒制法外,炒制法也是历史上常用的炮制方法,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炒制法,如《太平圣惠方》和《洪氏集验方》分别提出了“锉微炒”和“去梢土,微炒令香”炒制方法。
到了明代,在《普济方》一书中又提出“炒微黄”的炮制标准[4]。
除沿承酒制及炒制法外,明代时期辅料种类进一步增多,创用了盐水炒法、姜汁炒法、米泔水炒等制法。
同时还发展为用药料共制当归的方法,如吴茱萸炒和生地汁炒,新采用的炮制方法则有煨、煅、制炭等[5]。
在宋代,还有“细切醋炒”[6],和“醋浸一宿,炙令香黄焦”[7]的描述。
清代又出现童便制和黑豆汁制(《本草述》),还创新地提出了芍药汁制、吴茱萸制。
土炒法也在清代形成,如《医宗金鉴》载“土炒老黄色”的炮制要求,该法一直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蜜制法和油制法还在不同地区仍沿用,如《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收载了蜜制法,《甘肃省中药炮制规范》收载了油制法。
综上可以看出:当归炮制不论在工艺,辅料选择、质量要求及炮制理论、原理阐发诸方面,历代都有所继承和发展。
炮制工艺由清炒(炒黄炒炭)发展为辅料炒(土炒、酒炙)等,以扩大药用范围,进而又发展为二种辅料共制(酒醋拌炒),以提高制品质量,增强疗效。
其中以酒制(酒炙、酒蒸及清炒(炒黄)历史最为悠久,应用亦最为广泛。
制炭入药始于明代,土炒入药则始于清代。
2当归炮制的传统理论当归入药理论按全当归、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来分别入药,具有不同的药用特点。
最早记载于《雷公炮炙论》中:“若要破血即使头一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8];《珍珠囊》中记载:“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9];《汤液本草》中引做:“头止血而上行,梢破血而下行,身养血而中守,全活血而不走”[10]。
《本草正义》中又曰:“归身主守,补固有功,归尾主通,逐瘀自验,而归头秉上行之性,便血溺血,崩中淋带等之阴随阳陷者,升之固宜”[11]。
可见,由南北朝至今形成了当归的传统入药理论,虽然目前中国药典规定以全归入药,但临床应用中仍习惯于将当归分为全当归、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入药,根据病情,辨证用药。
当归的炮制理论,《本草纲目》中记载:“当归治头痛,酒煮服,取其清浮而上也。
治心痛,酒调末服,取其浊而半沉半浮也。
治小便出血,用酒煎服,取其沉入下极也,自有高低之分如此”[12],说明了用酒之意。
此外,不同的医家对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也有阐述,如若如吐衄崩下药中,须醋炒过,少少用之,多则反能动血(清代《本草述钩元》)[13];“如脾虚者,米拌炒用,使无肠滑之虞”(清代《药品辨义》)[14];“体肥痰盛,姜汁渍”(明代《本草蒙荃》)[15];后在《医学入门》中又为“若有痰用姜汁炒”[16],姜制当归的目的不单为“体肥痰盛”者,还为:“姜汁炒,恐泥膈也”《医宗说约》。
“当归用于止血活血,童便炒;恐散气,芍药汁炒”(清代《得配本草》)[17],“治久痢吴茱萸炒”(《本草经解要》)[18],从以上认知中可知古人对当归的炮制和用法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
3当归现代炮制概况当归见诸历代文献的炮制方法达21种之多,沿用至今有酒制(酒炒、酒拌、酒洗)、清炒、土制、制炭、油制、蜜制等,其他方法偶有应用,但已不为主流。
临床常用炮制品有生当归、酒当归、土当归、当归炭、油当归5种,其中生当归、酒当归历史最为悠久,应用亦最为广泛,工艺相对成熟,被1977年版《中国药典》收载,随后在历版《中国药典》和各地炮制规范中收载。
各地炮制规范中酒制当归多用白酒,药材与白酒比例基本为10:1,少数规定为10:1~2;个别省份用黄酒炮制,比例为20:1~2,且大部分地方将当归按头、身、尾分别入药。
4.炮制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4.1当归生品的化学成分研究到目前为止,从植物当归中已分得多种类别的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挥发油、香豆素类、黄酮类以及有机酸类,此外还含有多糖类、氨基酸类以及人体所必须的无机元素等[19]。
当归挥发油有几十种之多,包括中性油(占88%)、酚性油(占10%)、酸性油(占2%)3类。
其中以中性成份藁本内酯为其主要成分。
有机酸类成分主要是阿魏酸。
挥发油、有机酸类、多糖类等成分均是当归的有效成分,对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都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
如藁苯内酯可以抑制血小板释放TXA2,具有抑制血管收缩及降压的作用;阿魏酸可以通过抗氧自由基及抑制炎症递质TXA2,抑制炎症性肺损伤,通过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及抑制缩血管物质、促纤维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最终抑制肺纤维化形成;当归多糖P0及其亚组分P1、P2、P3,可以通过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方式提高斑点鱼非特异性免疫力以及抗病力[20]。
当归不同药用部位所含化学成分有一定差异,其中挥发油、阿魏酸含量皆为归尾>归身>归头;归头中钙、铜、锌最高,归尾中钾、铁最高。
当归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以Ca、Zn以及Cu的含量位居前三位,是当归身中的三到六倍;归尾中的Fe、K的含量最高,是当归头中的3倍左右。
归尾中以挥发油的含量最高,是当归身中的2~5倍[21]。
4.2当归炮制后化学成分变化情况4.2.1对挥发油含量的影响丁毅[22]对生当归、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4种炮制品进行挥发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生当归的挥发油含量为0.62%,酒炙当归的挥发油含量为0.55%,土炒当归的挥发油含量为0.51%,当归炭的挥发油含量为0.23% ,,可见随着炮制温度的升高,挥发油的含量呈下降趋势。
另有研究表明,当归经油炒后挥发油含量有所增加,两者主要成分藁本内酯和3-烯丁基-异-苯并呋喃含量基本一致,其他部分成分消失并产生了部分新成分[23]。
4.2.2对多糖含量的影响有文献报道,当归的酒制品多糖比生品多糖含量要高, 分别为6.2% 和5.59%。
土炒品、清炒品和当归炭的多糖含量则明显低于生品当归的。
当归及其炮制品的还原性糖和水溶性糖的含量依次排列为:酒炒当归>生当归>清炒当归>土炒当归>炭当归[24]。
从上述排列次序可见,当归炮制后,除酒炒当归外其余炮制品的3种糖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高温使部分糖类成分炭化损失所致。
而酒炒后当归的3种糖的含量均有明显升高,这可能是酒炒后使当归的糖类有效成分溶解度增加。
4.2.3对阿魏酸含量的影响实验表明,阿魏酸的溶出呈现规律性变化,酒煎方最有利于溶出。
当归酒制虽较生用有增加所测成分溶出的趋势,但增加幅度较小,水煎兑酒可保证确切剂量的酒配入方剂,助溶效果也优于酒制水煎方,并随兑酒量的增加,作用趋于增加。
还有实验表明,当归生品与炮制品之间阿魏酸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并且随炮制温度的升高,阿魏酸含量降低[25],以当归炭最为明显,可能与当归炭化后鞣质易于浸出对阿魏酸的提取有一定干扰有关。
笔者根据前人研究又重新实验总结,当归有效成分根据炮制不同含量如表(1):当归炮制品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5.讨论炮制品中,生当归、酒当归所含活性成分较高、药理作用明显,临床应用最广,在国家标准及各地方炮制规范中均有收载。
研究表明:生当归所含挥发油、阿魏酸含量最高,其中挥发油具有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肠平滑肌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而阿魏酸是当归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降低血脂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药效成分,这些研究结果与其补血活血的临床功效一致;传统炮制理论认为,当归酒炙后,可增强其活血、补血、调经的作用,而当归多糖以酒制品含量最高,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当归多糖可能是通过保护和改善造血微环境,调控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等而发挥其补血作用。
这些研究为生当归、酒当归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其从南北朝时期至今临床药用1500多年的原因所在。
当归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化,有效单体不断被分离出来,很多已达到分子水平。
而当归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也可以借此进行细化深入的研究。
随着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炮制品炮制前后的药理作用的变化将有更加深入细化的发展。
也可以整体研究当归各个成分总体的药理作用,以及总体药理与各个成分药理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 夏泉,张平,李绍平,王一涛.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03:164-166[3] 郁洋.当归的炮制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06:45-47.[4] 郭延生.当归不同炮制品质量评价模式的建立[D].甘肃农业大学,2011.[5] 肖占宜,许华宁.当归炮制的历史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2,06:31-32.[6] 宋王衰?.博济方[M].商务印书馆,1959.[7] 南宋太医局?.小儿卫生总微方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8] 王祝举,唐力英,宋秉生,何子清,黄璐琦.当归炮制历史沿革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志,2010,03:135-138.[9] 元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M].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10] 元王好古?.汤液木草[M].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1] 清张德裕?.本草正义[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 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山西出版集团,2009.[14] 明贾所学?.药品化义[M].学苑出版社,2011[15] 明陈嘉模?.本草蒙荃[M].文茂堂藏版,1936.[16] 明李挺?.医学入门[M].锦章书局,1941.[17] 清严西亭?.得配本草[M].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8]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要[M].卫生堂刊本,1781.[19] 陈慧珍.当归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08:83-85.[20] 刘医辉,杨世英,马伟林,宋易航.当归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4,22:192-193.[21] 周献词.当归的炮制及有效成分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3:677-678.[22] 丁毅.炮制对当归挥发油及多糖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8):496-497.[23] 龙全江,徐茂保,赵海鹰.当归油炒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对比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4):2085.[24] 刘汉珍,夏咸水.当归及其炮制品多糖含量的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3):393.[25] 王雁梅,任京力,朱吾元,等.不同炮制方式对当归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07志,2014,07: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