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动机理论》拜读了马斯诺的人类动机理论后,我终于找到了长期以来困惑我问题的答案。
曾经困惑我的问题是:“生活在贫穷、落后和没有自由的社会中的人幸福吗?”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捡垃圾的流浪汉会为他偶然捡到一堆值钱的垃圾欣喜不已;一位超级富翁会因为生意上的失败抑郁而死(湖南慈利县富豪章胜汉因被骗4500万,抑郁患脑溢血去世),同样,罪犯因减刑而快乐,有人因自由而无聊。
从以上种种情况可以看出,人类的幸福感是相对的。
在该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二是安全的需要;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四是自尊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这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生理需要。
动机理论援引生理平衡驱力理论,认为人在生理不平衡时,有自动调节平衡的无意识过程。
所以,当一个人极度饥饿的时候,充斥他大脑的就是食物,身体的各种感官和活动都指向食物,而其他活动暂时休眠或者消失。
因为生理需要相对独立,但非绝对独立,当生理极度需要某一方面时,其他方面退居二线,包括精神追求。
真因为如此,对于一个极度饥饿者,当偶然获得他想要的食物时,哪怕特别难吃的一丁点,都会让他获得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幸福感。
对此,有人曾询问过很多农村老人,问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就是农业社时期觉得幸福吗?他们的回答普遍是:挨饿受冻,但依旧有快乐。
问快乐是什么?他们说快乐就是大家一起干活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以及过年分得一点粮食后的欣喜。
可见那个年代底层老百姓的快乐多事建立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之上的快乐。
是最基本也是动物本能的快乐。
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动物,比如老鼠以前的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趋利避害需求。
从这一点也可以对比人类最原始的需求和满足该需求获得的幸福感。
但是人是有别于动物的,即人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根据人类动机理论,当低层次需求满足后,就开始追求高层次需求。
当生理需求得到相对充分满足以后,接着就出现一整套新的需要,科学家们把它们大致归为安全型需要(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慌乱的折磨、对体制的需要、对秩序的需要、对法律的需要、对界限的需要以及对保护者实力的需要等,P21)。
这一点,由人类社会制度的进化可以得到佐证。
在奴隶社会,奴隶等同与牲口一样,只满足他们最基本生存需要——食物。
他们不会想着自己负责种一块地,收割交租子等;封建社会,封建农民即地主的伙计们可以负责耕种一块土地,只需要年末向地主交租子,他们或许能尝到劳动的乐趣,并且偶尔略有结余,来满足其他们的需要,比如购衣,迎娶等,当然,他们不会幻想着参与创办企业,参与政治,追求自由等活动;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有了自己的田地,多劳多得,可以创办自己的公司,自负盈亏,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开始追求生活环境的改善无致命重大污染、追求食物安全无掺毒中毒事件、追求法制健全,无屈打成招,刑讯逼供和被精神病事件、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无权力出租,贪污腐败事件。
总之,有别于动物基本需求的其他高等需求开始出现。
对于一个个体,他可能渴望拥有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等保险,保证自己免于疾病、失业、变老、受伤等安全威胁。
我们很庆幸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一层面,比动物基本需求更高的一个层面,当然,极个别地方还处在努力满足基本需求的状态下。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归属和爱的需求和自尊需求归为一类,它们都属于精神需求。
这种需求是有别于其他需求的,具有相对独立性。
当然也属于递进的高层次需求范围。
在民主发达国家,你很难找到一个人为寻找食物愁眉苦脸,很难找到一个人为躲避“安元鼎”追打而惶惶不可终日,他们都基本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他们更多得追求生活中的爱,以及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或许会产生很多富贵病,比如抑郁症、还有各种精神疾病,这些都是精神需求惹的祸,当然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是愚蠢的,当然有些地方宁愿这样人就是这样,有点贱,越满足他物质需求,越给他自由,他就萌生出更多的毛病,比如,要求保护环境、甚至禁止虐待动物等需求出现,或者甚至要求参选他们的代表。
这在有些国家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可见,精神需求人有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以前传统经典理论认为人有别于动物的根本因素在于人可以制造工具)。
最高级的需求应该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记得从小学到初中,我心中一直有一个中国梦,我曾经梦想者驾驶自主研发的战斗机去解放世界其他地方受苦受难的人们,我想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中国梦。
这其实就是人的最高级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这一术语是戈尔茨坦首创的(Goldstein,1930),该书在一种更加特殊和有限的意义上采用。
它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self-fulfillment)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
《名人传》读后感《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
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
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
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
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
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
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
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展开恢复20世纪文学崇高德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
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悲惨到老年时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
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
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
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
那不是他所企望的。
”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
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
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
从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
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
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
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
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
《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