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洲区汪集中学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自评报告申报学校新洲区汪集中学主管部门新洲区教育局2014年12月目录第一部分:学校基本情况 (3)第二部分:自评过程及结果 (3)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3)二、广泛宣传,凝聚全智 (3)三、积极行动,边评边改 (4)第三部分:主要做法及成效 (4)一、精神文化建设 (4)1.1凝炼理念,明确方向 (4)1.2制定发展目标,提升办学境界 (5)二、制度文化建设2.1合理设置机构,民主科学管理 (6)2.2完善制度建设,追求高效管理 (7)三、行为文化建设 (8)3.1思想先行,抓好领导班子建设3.2教师专业素养不断增强 (11)3.3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1)四、课程文化建设 (12)4.1规范教学常规,构建高效课堂 (13)4.2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打造精品德育课程五、环境文化建设 (14)5.1规划校园格局,美化校园环境 (14)5.2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人文氛围 (14)5.3规范管理,科学使用配套设施 (15)5.4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16)六、特色建设6.1校园文化再上新台阶6.2办学效益明显增值6.3学校综合荣誉熠熠生辉6.4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尤为突出第四部分: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6)武汉市新洲区汪集中学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自评报告第一部分:学校基本情况汪集中学地处新洲腹地,东望举水,西眺倒河,南邻涨渡湖,武英高速、新施公路纵横交贯。
学校创建于1986年,原名“群建中学”,2001年更名为“汪集街汪集初级中学”,简称为“汪集中学”。
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占地面积26580平方米,生均 33.35平方米,建筑面积14396平方米,生均18.06平方米,学校服务范围24个自然村和1个社区,服务半径6公里。
2010年通过武汉市初中标准化建设验收,建有问津楼(教学楼)、科技楼、求实楼(办公楼)、志远楼(男生宿舍楼)、碧桂苑(女生宿舍楼)、思齐轩(教师宿舍楼)、食堂,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体育场、绿化带、文化长廊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67人。
教职工121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
本科学历92人,专科学历14人,学历合格率100%。
高级教师18人,中级教师64人,市、区级学带、优青6人。
近年来,学校凝炼并确立了“诚以立人,实以立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理念规划学校发展,以理念凝聚校园文化,以理念建设教师队伍,以理念引领校风学风教风,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稳步上升,连续五年进入全区初中教育教学“七率”评比前十名。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和谐校园”、“武汉市教师队伍建设年先进学校”、“武汉市群众满意中小学”、“新洲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第二部分:自评过程及结果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教师代表为成员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自评工作方案,严格按照评估标准开展自评。
二、广泛宣传,凝聚全智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既是我校又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学校展示发展实力、提升社会满意度的过程。
为了加强创建工作,学校多次召开校委会、教师会,专题研究自评工作,让学校全体师生明确创建工作对提升学校、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的重大意义。
三、积极行动,边评边改1、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并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讨论如何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下积极地展开各项工作。
2、根据《武汉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评估标准》的要求,对照6个A级指标、21个B级指标,找出实际工作中的差距,进一步明确了评估要求,对照《武汉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评估标准》,我校自评分为:A1—A5为94分,A6为11分,达到了评估标准要求。
第三部分:主要做法和成效一、精神文化建设1、凝炼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
《礼记》的《中庸》篇关于“诚”进行了这样的阐述:“诚”为天道,向“诚”学习为人道;人道就是使“诚”得到实现,并成为人的行为准则,是人道德品质的一种表征,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汪集中学历经30年来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诚实”文化底蕴。
校委会一班人通过细致分析,反复论证,把诚实特色学校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头来抓,联系我校一脉相承的办学思想,确立了“诚以立人,实以立业”的办学理念和以“诚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2、制定学校发展目标,提升学校办学境界。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汪集中学在“诚以立人,实以立业”理念的指引下,努力让诚信做人和踏实做事意识深入师生的心中,使广大师生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观念,确立了以“塑造爱心教师培养快乐学生”为师生发展目标,以创建“诚实教育”为办学特色,以“厚德、明志、守诚、求实”为校训,形成了“务实严谨协作奉献”的校风,让全体教师牢固树立“忠诚敬业、善教踏实”的教风,从而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质疑善思、诚信博学”的优良学风。
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度文化建设1、合理设置机构,民主科学管理。
学校按教育教学、行政后勤和党务群团三条主线设置部门,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党支部、工会、教代会、团支部、学生会,各处室分工协作,管理有序,工作高效。
全面整理、修改并完善现有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诚实教育评价制度,对诚实教育在班级、学科、教学、主题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同时落实奖励机制。
2、完善制度建设,追求管理高效(1)把制度文化建设成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学校大刀阔斧,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定岗定员为主要形式的任贤任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系统,修订完善学校德育、教学、科研、后勤、卫生、安全等系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继续教育,激发教师比业务、比奉献、比成绩的工作热情,优化了教师队伍,增强了师资实力。
(2)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规范,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我校始终认真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项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教师年度考核方案》、《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方案》、《教学流程管理制度》,《班主任考核方案》、《体卫艺工作制度》、《教学常规工作制度》,《校本研修制度》,《教师培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通过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全面落实减负爱生活动,按照各项规定组织教学。
每学期认真制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坚持领导听课评课制度,坚持每周一次业务学习制度,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坚持教学月查制度,坚持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制度,坚持学生满意率问卷调查制度。
各项教学流程管理过程的落实,切实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扎实高效地运行。
三、行为文化建设1、思想先行,抓好领导班子建设。
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政策法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挥行政领导班子的智慧。
同时加强勤政廉洁建设,以身作则,争做表率,注重人格的力量,建设了一支团结、民主、积极、进取的领导班子。
二是按照德、能、勤、绩的要求,坚持想做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原则,提拔任用干部,落实公示制、任期制、考核制、责任制等相关制度。
提高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战斗力强的领导团队。
2、教师专业素养不断增强。
一是师德水准不断提高。
学校教师忠诚教育事业,认真执行教育方针,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努力学习,执着追求,勇于创新,形成了依法执教、爱岗乐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师德品质;几年来,没有从事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教师。
2012年,学校多次被评为区“师德建设先进学校”。
二是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本科学历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7%以上,100%的科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熟练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进行学科教学整合;100%的教师完成了教师培训学习任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明显提高,100%的专任教师能适应初中单科循环教学,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教师教育观念先进,课程执行力接近或达到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优良率很高,学校科研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均顺利结题,初步建立起了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
三是教师学术研究能力逐步增强。
学校全体教师具备“勤读书、勤思考、勤总结”三种基本功,具备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好习惯,真正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学术型、研究型教师。
几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总共获奖128人次;在各级各类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66篇。
3、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首先是思想品行素质方面:学生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突出,一是学生的德育成绩合格率达100%,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生共青团员比例高;二是学生踊跃参加爱心助学、扶贫济困、助残救灾的捐款,在各种活动中激发出强烈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情感;三是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合格率保持在100%,违法犯罪率保持为零;四是学生懂礼仪、守秩序、讲卫生、有爱心,在各项校内外活动中,着装仪表、举止言谈、精神风貌均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五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具有诚实、守信、正直、谦让的品质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爱心教师、诚信学生”评选活动中,涌现出了大批学习的榜样。
其次是学生学业成绩方面:学校建立和健全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严格教学质量监控和测评。
学生各门学科成绩合格率均达到99%以上,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达到课程要求,养成了良好的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武汉市中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中,我校学生获奖人数一直处于全区农村中学前列。
第三是学生核心能力方面:学校坚持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实践活动方式,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够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能够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普遍具有学习的愿望、兴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四、课程文化建设1、规范教学常规,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效课堂”。
(1)强化教学常规机制,实行教学全程管理。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学过程和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做好教学计划、教学制度、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管理等常规,规范教学过程中检查、反馈、监控和评价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