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忠毅公逸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的特点。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技巧和方法。
3、学习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刻划人物性格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写法。
4、了解“逸事”文体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自学为主,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熟练翻译课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左光斗的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
2、学习左光斗爱才若渴、善识人才、保护人才的思想行为。
【教学课型】课内自读【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重难点】1、培养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熟练翻译课文的能力。
2、句子中“于”、“之”的省略。
【教学手段】幻灯投影【教学步骤与内容】一、检查课前预习(测试法)(幻灯投影)1、给下列的生字注音:瞿、烙、屦、噤、檄、幄、铿2、文字常识填空:本文题目标明,文章的内容是左光斗的故事。
所谓“逸事”是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这类文章是取人物的一部分来表现人物。
本文作者是方苞,选自《方望溪先生文集》,作者是桐城派的创始人,《方望溪先生文集》的命名是根据号而命名的。
(“忠毅”为左光斗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大臣死后,朝廷给他的封号;“逸事”指散失而不见于正史的事迹)学生提疑: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提疑,注释上有的一律不予再提疑。
师生解疑;(1)学生解疑(2)教师解疑疏通课文字、词、句。
重点掌握下列内容:(幻灯打出字样,学生一一明确)实词:雪、骑、涕、已、语、俊、屦、瞿、檄、造虚词:为、而、于、方、汝、以、也词类活用:手(名为动)席(名为动)轻(行为动)句式:1、公阅毕……为()掩户2、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四、翻译课文第二段,抽中下等学生翻译,了解课文理解情况。
五、分析文章结构:讲座法、测试法第一段(1)写__________。
重点记__________。
第二段(2)写__________。
第三段(3)写__________。
重点记__________。
第四段(4)写__________。
第五段(5)写__________。
本段补说__________由来。
六、对话交流(一)阅读文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各题:本段重点写什么?作者怎样刻画主人公形象?(二)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各题: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左光斗为什么要怒斥史可法?讨论明确:用板书解貂、覆生、为掩户1、任人唯贤面署第一正面描写左公为人继吾志、惟此生言:怒曰……善识人才2、重义轻生行:摸刑械作击势保护人才肖像:面额焦烂筋骨尽脱目光如炬(三)阅读第三、四段,思考问题1、这两段重点写谁?找出前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语句。
课文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这两段文字是否可删去,为什么?明确:板书⑴不寝侧面衬托史公作法⑵坐卧奉命守御,不忘师教(左公影响)⑶背倚师教有果七、归纳总结课文(提问式,讨论式)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旨?板书明确:1、左光斗不辞辛苦为国选才左光斗的爱国精神2、左光斗身陷狱中,心系国事,坚强不屈(主旨)3、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2、本文写作上的特点:生动具体的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
3、逸事的特点:? 选取一生中的一小部分来表现人物。
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
八、目标测试:左光斗善识人才正面描写爱国1、本文所左光斗怒斥史可法选逸事史可法探监爱才史可法勤于军务侧面描写史可法探望左家属护才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情况: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九、作业(可任选一题)1、笔译这两段文章,要求字字落实,语句流畅2、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脏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
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选遣妻子南还。
忠贤之(xiòng,刺探)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
光斗坐脏二万。
忠贤万矫旨,仍令显纯五月一追比……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①解释加点字:劾(),发(),次()妻子()削籍()狱(),冀(),坐()矫()追比()②从文中找出一个名词作状语的句子:③从文中找出两个被动句:④从文中找出一个判断句:⑤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十、翻译先父曾经说过,同乡的前辈左忠毅公在京城一带担任主考。
一天,风雪交加气候寒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卫士,打扮成平民出去访察,进入一座古庙,廊下小屋里一个书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他的文章刚写成草稿。
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袍子盖在书生身上,又给他掩上门。
(他)问庙里的面批他为第一名。
又召到内宅,让他拜见左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平庸无能,日后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只有这个年轻人了。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的监狱,史可法从早到晚守在狱门外,逆贼太监(魏忠贤)防守监视得很严,即使是家里的仆人都不得接近。
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左公受了烙铁烧烤的酷刑,早晚间即将死去,(史公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感动了。
一天,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子,手拿长铲,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悄悄地指点左公所在的地方。
(左公)正靠着墙坐在地上,面部、额头都烧得焦烂辨不清模样,左膝以下的筋骨都脱落了。
史公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呜咽咽地哭着。
左公辨出他的声音,但是眼睛却睁不开,于是使劲抬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眼光如火炬一般,发怒地说:“无能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跑来!国家的事情糟糕到如此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再轻生不明大义,国家的事谁能支撑?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坏人来了构成罪名陷害,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着地上的刑具,做出要投击的姿势。
史公闭口不敢作声,快步走了出去。
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成的啊。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身份奉命守卫这一带地区。
每当有了警报,(他)就几个月不睡觉,让将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选择十几个健壮的士兵,让两个人蹲着,自己靠着他们的背,过一段时间再轮换。
每当在寒冷的夜晚站起身来,抖动衣裳,战甲上的冰霜散落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有人劝他稍加休息,史公说:“我上怕对不起朝廷,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史可法统率军队来往经过桐城,一定要亲自到左公家中,向左公的父母请安,到堂上拜见左夫人。
我的同族老前辈方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与我父亲要好,(他说)关于狱中的一些话,是亲自听史公讲的。
附:一、省略练习从数骑出:从,使……跟从视学京畿:即“视学于京畿”,省略介词“于”。
叩之寺僧:即“叩之于寺僧”,省略介词“于”。
则史公可法也:(他)就是史可法,省略主语。
即面署第一: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史朝夕狱门外:史可法早晚守候在狱门外,省略谓语。
旦夕且死:且,将,将要,副词。
卒感焉:焉,于之,兼词,狱卒被他感动了,被动句。
则席地倚墙而坐:席,以……为席,名词作意动词。
老夫已矣:已,(快)完了。
二、讨论以下各题①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左光斗哪两则逸事?表现了左光斗怎样的品格?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一写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表现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一写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的情景,突出他轻于个人生死,唯念国家的高风亮节。
荣居高位时,他不辞辛劳,广泛罗致人才,是为了国家的需要;身陷囹圄时,他怒逐学生,竭力保存精英,是虑及国家的前途。
这深沉的爱国精神贯穿前后,映照全篇。
②试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全过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过程的描述来刻划左光斗的。
提示: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大致右分为四个环节:觅才——惜才——选才——誉才觅才“从数骑出”“风雪严寒”左光斗四出奔波,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
“解貂履生”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在“公阅毕”后出现,左光斗怜才之意一目了然。
惜才“为掩护”“瞿然注视”这两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左光斗对人才的赏识“瞿然注视”这两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左光斗对人才的赏识。
选才选才“面署第一”“吾诸儿碌碌”反映了左任人唯贤的磊落胸怀。
“他日继吾志事者,唯此生耳”“吾诸儿碌碌”两相对比,可见左光斗把史可法视作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者,誉才。
③左光斗被诬下狱,史可法前往探监,左光斗对此态度如何?他为何如此做?提示:对史可法前来探监,左光斗严声怒斥,将史可法逐走,具体表现在:“乃奋臂以指拨,目光如炬”——肖像描写“庸奴!如何地也……即今扑杀汝”——语言描写(由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各句)“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动作描写史可法冒死前往狱中探望,左光斗理该感动和高兴,可是文章却以重笔描写了左光斗严声怒斥,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但这正是表现了左光斗在如此艰难危险的困境中,仍然不忘为国爱才,惜才,表现了左光斗希望史可法不要感情用事,要以国事为重的殷切期望。
左光斗由气急而怒骂,态度愈严厉,愈能反映出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爱之深,期望之厚。
④对本文两则逸事中反映出来的左光斗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该怎样认识?提示:左光斗的第一则逸事,写他身居要职时,不是趋奉权贵,高高在上,而是冒着风雪严寒,微行出访,为国求才,这在封建官吏中,实为难能可贵;第二则逸事,写他因弹劾魏忠贤,遭陷入狱,依然重于国事,轻于己身,教育史可法以天下为己任,他的识见、品格,也值得称道。
当然,左光斗等力图剪除魏阉奸党,其目的仍不外乎要巩固封建统治,不过,这些应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认识和分析,不应该苛求古人。
典型事件,是指“所载之事,必以其人之规模相称”,左光斗一生中的事迹必然很多,然而作者只选择其中两件不见正式记载的逸事(包括几个细节),因为作者认为,只有这两件事,才最能体现左光斗“忠”和“毅”的特点,文中没有一句主观的评论,而我们读了这两则事迹后,左光斗身上有一种巨大的感人力量,令人肃然起敬。
文章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与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刻划人物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