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论文

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论文

安徽建筑大学《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课程论文姓名:学号:系别:班级:完成时间:2014.5.4摘要: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

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不协调。

时间上,全年降水的70%-90%集中在6~9月份,冬季很少,年际间变化也很大。

空间上,水资源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仅占全国耕地38%,水资源却占全国80%以上;而占全国耕地62%的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20%。

时空分布不均匀和年际变化大,造成水旱灾害加重。

90年代以来,年受旱灾面积达4亿亩左右,成灾面积3倍于50年代。

关键词:水资源储量缺乏分布正文:1.1中国水资源的特点中国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61,889亿立方米,平均降雨深度为648毫米。

降雨量的45%都变为地表以及地下水资源,余下的55%都被蒸发掉了。

因此,中国整个国土面积的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可同时中国拥有占世界第一为的众多人口,按人平均下来,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6%,如果按耕地面积平均,为世界平均值的80%。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非常不均衡。

整体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方向,水量逐渐减少,基本状况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在东南沿海丘陵地带,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超过1,000毫米,丘陵地带达到1,400~1,800毫米。

到达华北平原以后减少到500~600毫米。

而大西北沙漠地区则不足25毫米,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北部通常也只不过为100~200毫米。

降雨量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分布,同时也与人口的分布以及耕地的分布不匹配。

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江河各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而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各占全国的约36%,人口占全国的54%,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约1.6倍,耕地面积的水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

但是,北方,尤其是海河、黄河、淮河三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只不过是全国的7.5%,而人口和耕地密集,人口为全国的33.7%,耕地为全国的38.5%,按人口平均和按耕地面积平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

这种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南水北调构想的原点。

另外,从水资源分布的时间推移来看,降雨量和流量的年分布情况也不均衡,每年的变化较大,呈枯水年和洪水年连续出现的倾向。

1.2.长江概况长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的各拉丹东雪山(1978年考察认定),最上游部分大约800公里称做通天河,进了四川省则称做金沙江,通过险恶的峡谷(大约2,300公里),之后,直至入海口这一段称做长江,也有时将从源头开始直至入海口都称做长江。

在日本通常所说的扬子江为在入海口的江苏省附近,扬子江这一称呼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为水量充沛地区,而且,一直到支流小的江河流量都比较稳定,为适合利水的地区。

有历史记载的灌溉设施是从公元前5世纪时就有的,当时的水利设施经过不断维修后一直延续到现代,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利设施为都江堰。

此外,三国志中曾描述过,「运载超一万人以上的大舰队……」,说明当时曾经用于水运。

尤其是现在,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库附近下游流域的江河坡度和缓,而水量丰富的中小支流以及无数的大小湖泊群,都非常利于水运事业的发展。

其典型的例子为南水北调规划的东线总长1,300公里以上的大运河被注入新的活力。

这条大运河全部完工后,不仅可以保住以往两千数百年的命脉,同时,还将集水运和供水两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设施之一。

由于时代的变迁,经过多次改道,大运河的位置已经有所变化,而且对于大运河是何时完成的,也无法明确。

同时,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河段不再使用,也有一些河段利用了自然河流,所以,关于总长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自古以来,新建、修复、管理的长江主流和支流的船运、利水设施、滞洪区的数目膨胀起来,即使是专家也很难描述其全貌。

但是,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造成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在原本就庞大的基础上人口的增加,出现了许多难题。

整个流域降雨量增加所引起的自然流量增加、由于社会开发所引起的湖沼、水田等滞洪域的减少、流出率增加等的联锁效应,特别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整体流量的增加,造成洪水泛滥。

由于各种文献和资料对长江的最大流量的统计数字不一,不能提供准确数字。

但可以说,近年来长江流量的增加是不容置疑的。

有报导说,入海口处年流量的最大数值已经超过1兆吨以上。

中国的统治者已经更换过几代,但是对长江的水运、包括长江支流的水利设施、许许多多的大小运河等的修建从未间断,由地方政权和一般老百姓进行着维护管理,持续至今。

像南阳灌区(公元前三世纪)、以及都江堰(秦代)这两个2,000年以前修建、其后经过维修、改造直至今日还在持续使用的水利设施真是奇迹。

而且这两个水利设施不仅集防洪、灌溉、船运等多种目的于一身,同时机构也非常复杂,从其完善的管理这一角度推测,这些水利设施不是在这里首次建造的,在其之前已经有很长时间建造这种水利设施的历史,是在积累了经验的基础上建造的。

但是,不能否定,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掠,中国社会发生了变化,这些,影响了对这些设施的维护管理。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前身是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三十年代),委员会由有关部门和长江沿岸的各省派人组成。

正如委员会其名称所表明的那样,这个委员会主要是以完善以船运航路为主要目的而设置,而不是以一般所关心的防洪、抗旱为目的的组织。

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其后进行了多次改组,它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不同,没有形成为管理整个流域的高度集权组织,这可能与三峡水库建设工程委员会与长江委员会脱钩,归国务院直属有关。

1.3. 黄河概况虽然黄河在流域面积和流量上远不及长江,可是黄河在控制难度上却远远超过长江,与其说洪水不断泛滥,不如以「流经途径尚未一定」来表达则更为确切一些。

近年来,其泛滥流域已经达到南北1,000多公里,以至于很难说清哪一条为黄河的主流,1947年河道修复后的半个世纪以上都处于安定状况,这是值得欣慰的。

黄河一旦狂虐起来,黄河流域就会有数十万人口成为牺牲品,这已司空见惯。

可这个地区比较干燥,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比较容易生存的地区,由蓝田原人、殷墟、仰韶文化的存在判断,在春秋战国时期等开始,在古代,中国历史的中心就在黄河流域。

在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夏朝以后的4,100多年的期间里,有2,400年中国的首都都定在黄河流域,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地区的重要地位。

据记载,公元前246年的秦代,曾经在渭河流域修建了总长150公里的水渠,这条水渠灌溉了40,000公顷的土地,对碱性土壤进行了改良。

这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因这个地区干燥这一特点而困扰。

可是,与世界的干燥地区的气候特点相似,每年降雨量变化很大,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的3,700年的历史记录中,1070年发生过大旱灾;清朝的大约200年期间里,基本每年都会在某些地方发生大规模的旱灾。

同时,在2,540年期间里,有540年发生了洪水或决堤等灾害,决堤次数达到1,590次。

这些记载中可以说明的是,太行山脉以东(城市有北京、石家庄、郑州、淮南等)的平原,从北到南为从天津至南京区间除山东省山岳区以外的地区,即大部分、整个华北平原为可能被黄河洪水波及地区,换言之,则可以说是泛滥平原。

事实上,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黄河冲积下来的黄土形成的平原。

黄河这条狂河,从1947年开始沉静下来的理由之一,则是1947年以后加强了黄河河道的修复工程,同时,在上游的黄河主流和支流修建了大坝,调整水流量,兴修水利,以利农业用水,人为地减少了整体的流量。

同时,与长江流域相反,自然降雨量也有所减少。

但是,这种社会与自然现象变化的结果,使黄河流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问题,一是黄河的特点,即河水中黄土(年流出量为16亿吨)在下游沉积,特别是在郑州以东的河底大量沉积,河床每年约长高10厘米;二是虽然没有了洪水,而当地却出现了慢性缺水的现象。

如果靠黄河水将河床上沉积的黄土自然冲下,每年则需要200亿吨的水量。

目前的状况是∶如果下雨,则会发生洪水;如果不下雨,则造成干旱或者慢性干旱,造成过多地依赖于地下水。

由于近年来工业化的进展,地下水的水质急剧恶化,已经关闭了一些排污企业,但是在这之前并没有对缺水问题采取充分措施。

1990年之后,黄河下游几百公里流域处几乎每年都发生100~200天的河床干枯现象,即所谓「黄河断流」现象,因此,将黄河作为水源的一般市民、农业、工业等都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受损失的金额没有确切的数字,多的时候估计可达几千亿日元。

尤其是在山东省济南市以东出现了半沙漠化现象。

为此,不得不转向节水型的农业种植方式,以及关闭一部分企业。

因此,确定黄河总流量比较困难,以往每年流量为700~800亿立方米,郑州市附近的计划洪水流量为22,000立方米/秒,最近每年流入黄海的流量则为200亿立方米以下,这还是在修建了天桥水库、三门峡水库等,调整了上游流量的效果。

另外,为了防洪,在这些水库的下游济南市附近,现在还把保留了一个流量调整能力为10,000立方米/秒、滞洪量20亿立方米、面积2,300平方公里的滞洪区。

这表明,即使在现在,黄河还是一条难以控制大河。

1.4.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区域的概要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东线的供水地区为: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的六省市。

这六省市的总面积为6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6.77%,1995年统计的总人口为3.3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6%,耕地面积为3亿7,943万亩(2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6.6%。

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的33.2%,工业总产值为全国的35.9%,农业总产值为全国的30.9%。

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左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

而位于这六个省市中心的华北平原,目前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

华北平原的年降雨量一般为5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

华北平原地理位置好,地势平坦,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在历史上属于水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地区。

因此,从古代开始就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地区。

华北平原有首都北京、天津以及众多有名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粮食、棉花、食用油的生产基地。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因此,为了今后继续发挥这个地区的综合优势,带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缺水问题则是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华北平原的缺水状况日趋严重。

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大旱以后,由于过度地采用地下水,引起地盘下沉,使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