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城市经济学大作业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种发展思路。

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

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大作业评阅评分表班级:城规1211 姓名:罗嘉诚学号:1220102107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经济机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城市规划、城规1211、罗嘉诚、1220102107)摘要: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

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得出产城融合的发展主要经历“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路径,然后进一步精炼出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

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其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工业园区1 引言(Introduction)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这是“产城融合发展”首次写入中央文件的正式表述,足见其重要性。

产城融合发展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新区、产业园区和小城镇等各类载体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

因此为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市场化运作、分步实施、利益共享和包容发展的思路,引导各地开展产城融合实践,探索出适合地方特点的产城融合模式。

而苏州工业园区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地兴起的开发区、园区建设大潮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与城市功能升级优化协调并进的高水平城镇化发展道路,为我国改革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城镇化发展的后进地区审慎避开“产城分离”的窘境,为新城区和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反思、破解并走出新区建设经常出现的“生活空间发展落后于生产空间发展,城市功能建设滞后于产业功能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发展”的低水平城镇化困局,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考和弥足珍贵的先行经验。

2 相关研究综述(Literature Review)对于产城融合这个概念来说,业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寻求产业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张道刚(2011)认为,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相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并提出将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打造,实现产业社区向城市功能区转变,推动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1]。

李文彬等(2012)较为全面地解读了“产城融合”的内涵,并认为产城融合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

刘畅等(2012)也探讨了产城融合的内涵,提出了“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和布局融合”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结合对成都天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历程的回顾,刘畅等认为从产业新区转变为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具有一定规律性,建议在今后的新区发展中提前做好规划,为新区长远的发展做好准备[3]。

刘荣增等(2013)还从城市新区开发与建设角度提出了广义上的“产城融合”,具体包括:城市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城市新区产业的选择与城市的发展定位相吻合;城市新区与老城区有机融合。

刘荣增等针对很多城市新区面临着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薄弱、新区入住率低、产业竞争力弱、新老城区功能衔接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城市新区产业高级化战略、社会服务强化策略以及城市新区有机成长的路径[4]。

3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构建3.1产城融合的内涵与发展路径3.1.1基本内涵针对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其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在我看来,产城融合的基本内涵可界定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即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将居住、商业、生态、文化、休闲、娱乐、创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园区发展中,形成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产业园区乃至新城。

3.1.2发展路径从产业园区设立到全面实现产城融合,期间要经历“产城分离——产城规划——产业变革——产城融合”等阶段,但不同园区由于设立目的、发展环境和园区特质等存在差异,并不一定会经历所有阶段。

其中,在“产城分离”阶段,园区以工业为主导,建设少量职工宿舍,园区与城区间产生巨大潮汐式交通流量,产业园区功能单一,允许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在“产城规划”阶段,产业园区主要植入居住等生活性功能,职工社区和基本商贸服务设施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园区则通过极化效应整合区域生产性要素资源。

在“产业变革”阶段,园区产业升级加快,以植入生产性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为主,创意研发等创新产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增加,园区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重组区域要素资源,将可能伴生“退二进三”式工业外迁等现象。

在“产城融合”阶段,产业园区产业多元化、功能集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其水平甚至高过中心城区,园区多导入市级乃至区域级的文化艺术中心、休闲度假基地和商务会展中心,有的甚至还会建设CBD;同时,注重综合环境营造和生态宜居形象塑造,多选取生态绿地、山体和水系等特色要素进行景观亮点打造,系统提升园区整体形象与品质。

(表1)表1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特质一览3.2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与方法3.2.1定位契合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特别是产业选择和布局要与其所依托城镇的发展定位相吻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发展规划的性质定位,或者代表区域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支撑城镇发展目标或发展愿景的实现。

3.2.2功能复合功能单一是产城分离最突出的问题,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强调“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功能复合对城镇特别是城镇活力尤为重要。

产城融合的落脚点是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的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他功能的一体化发展。

因此,功能复合即在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导入居住、商贸、娱乐、行政管理、研发和创新、文化和生态休闲等功能,实现园区功能从片段式发展向全景式全面发展转变,即实现功能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3.2.3用地混合传统产业园区规划受《雅典宪章》的影响,过于强调用地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种功能均有特定且严格划分的空间领域,造成了各项用地空间的割裂。

产城融合发展要强化产业园区功能分区与用地的兼容性,明确片区功能,引导大分区、小聚集及适度混合的空间的有机生长,使园区具有适应多种变化的“弹性”。

3.2.4产业聚合产业园区规划应基于OEM(贴牌加工)制造业,引导产业集聚化和链条化、企业集群化发展,引导产业园区从生产中心向地域生产综合体、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甚至是综合新城转型。

尤其要遵循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规律,引导产业两端延伸——前端的研发设计(ODM) 和后端的品牌培育(OBM),实现二、三产联动、产销和产学研协同,实现“3OM”(OEM+ODM+OBM)一体化发展。

其中,产业前端还应兼顾金融保险、商务会展和信息咨询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后端品牌培育还应包括文化景观、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等其他品牌培育。

另外,要培育园区绿色循环化产业链,引导园区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创造低碳生态环境。

3.2.5人文融合伴随产业升级、通讯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活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理论中产业发展与布局的主要影响要素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地租、交通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成本等已不在是决定性要素,技术创新及其环境、优惠政策、行政绩效及其廉洁程度、生态环境优越性、人力资本特别是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状态、地方文化独特性等要素的影响力日趋增强。

在产城融合过程中应加强对此新兴要素的关注,在产业园区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专门研究和系统建设,通过对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等关键性新兴要素的保护开发与互动运营,引导产业园区从技术园区向人文社区、从综合产业区向新型示范城转型,提升园区整体活力和能级。

以上几个策略并非必须同时运用于同一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应结合园区生长阶段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并有侧重地选择性运用。

4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研究4.1规划背景与项目概况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发建设以来,在中央和省市各级的高度重视下,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总规划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位于苏州古城区东部,以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世界各主要城市相连。

在苏州市新制定的城市总体设计中,明确了苏州工业园区在“双城双片区”格局中的“苏州新城”地位,即把园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和商务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4.2产城融合的发展历程4.2.1第一阶段(以产兴城1994—2004)这个阶段,发展的主题是“以产兴城”,关键词是品质产业基础的建立和区镇分工体系的确立,发展的主基调是“大动迁、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村的城市化。

该阶段园区的发展和国内其他经济开发区初始阶段的建设表面上相似,但内在实质却有着诸多的不同。

表面上看,本阶段园区建设和城区协同发展的重心同样是产业发展,产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外来人口的大量集中集聚,带动了生产生活配套需求的增加,城区生活的功能性要素逐步形成。

但是仔细观察,苏州工业园区在以产兴城阶段所走过的路径和其他陷入“产城分离分裂发展”窘境的地区相比,在初始化的产业选择、产业与城镇的关系、园区与周围区镇的关系等方面,确实又存在一些决定了后来发展路径分疏的关键要素。

至2004 年底,园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99.4%,农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不到1%;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接近2.4 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90%,均已全面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水平,环金鸡湖周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苏州东部新城的雏形开始展现。

4.2.2第二阶段(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2005至今)随着前期引进项目的建设完工和投产,园区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等生产性资源价格的逐渐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开始进入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产城融合发展的主题是“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关键词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区镇一体化发展,发展的主基调是品质提升的城市现代化。

如果说园区第一阶段的产城融合式城镇化道路,一定意义上是“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国内开发区较少走成的路,那么新阶段的产城融合城镇化道路的成功开展,就是实现那“惊险的一跃”,寻找“柳暗花明”和新的广阔天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