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以德治学以德育人——论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师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只有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树师表,才能切实担负起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育栋梁之才的重任。
其中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成功的前提;高尚的人格是成功的基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成功的保障。
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成功的前提无论什么人,从事的什么职业,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岗位,敬重自己事业。
因为,你爱岗,岗才留你而不炒你的鱿鱼,你敬业,业才敬你而把成功的机会留给你,你才能取得成就,受人尊敬。
也就是说,只有爱惜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岗位才能给你发挥才能的机会,只有敬重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才能把受人尊敬的光环戴到你的头上。
何况我们的职业是育人这样一项伟大而特殊的事业,我们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充满期望要求完美追求超越的新时代的优秀青年,他们容不得半点消极怠慢和差错,所以教师必须挚爱自己的岗位才能满足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
早有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所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是教师!.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就是选择了"一腔热血温故土,四季甘霖润嘉禾".。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忠诚教育事业,就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有了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才有了取得成功的可能。
具体在行动上要认真负责乐于奉献。
教学工作是良心活,教学过程中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学校没有要求,课堂讲授的深度广度,大纲也只是粗线条的规定,教学效果如何,更是难以考量。
学生的评价能影响到教师名利的也只是个别有重大失误的教师,对于绝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在教学上下大功负的教师在名利方面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以,没有认真负责和乐于奉献精神的教师,闷着良心完全可以付出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应付教学,把注意力放在对自己有较大影响的读学位、搞科研和创收方面,完全是能行得通的,但是凭教师的良心是不应该心安理得的应付教学工作而误人子弟,坏了教师的名声.要像国家级教学名师吉林大学教授姚建宗学习,“做有尊严的学者和有良知的教师”;教学工作是辛苦活,讲授好一节课,需要数倍的时间进行知识储备,备课,准备试验等台后工作,就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没有经过三年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的三遍认真地修改是不可能成为优秀教案,一名被学生真心称道的好教师,没有多年忍受寂寞忍受清贫忍受辛苦的修炼是不可能脱颖而出的,在现行的聘任体制下,学校不会因为教师上课多、讲课的质量高而给你晋升职称,因而,缺乏奉献精神的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方面得过且过。
但是,作为教师要不辜负教师的光荣称号不辱使命,就必须要有认真负责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就要不计得失,安贫乐教,甘于奉献,这是教师要成为好教师的前提。
从古到今,所有玩忽职守的人不仅一事无成,而且可能身败名裂;相反,所有成功人士,无一不是爱岗敬业的模范。
有例为证,我们来看看全国首届教学名师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认识体会和收获:视“事业是我的生命”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王永岩;让“春风桃李寄平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蔡惟铮;“将名字深刻在学生心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少实;“用诚心换得学生的爱戴”复旦大学教授陈纪修;“把教学打造成精品”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洪嘉振;”他们之所以是名师,是因为他们都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模范.;只有爱岗敬业也才能像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秦秀白那样体会到“育才可乐乐无涯”,像南京大学教授桑新民那样“且行且歌为人师”在快乐的工作中为社会做出贡献为自己收获敬重。
二. 高尚的人格----成功的基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厚德载物。
学高为师: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不能只是一桶水。
教师本身就得是川流不息的河、容纳百川的海。
教师也不能仅仅给学生一杯水,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取水,成为河、成为海。
因此,我不断的学习。
德高为范:道德问题是每个人每天都要碰到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做人要有道德,做教师更要有崇高的道德水准,要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即要有高尚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师风建设,不同于法律,它是以善恶、荣辱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学校、传统习惯和自我的内心来评价的。
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
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
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很多学生不是因为爱学那门课而爱上了代课老师,相反,不少学生是因为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从此喜欢上了那门课,并立志将来要向这位老师那样做一个受人爱戴受人尊敬的人,正如教育家加里宁说的那样“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格、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
有例为证:把老师作为自己奋斗样板的学生中,有一位在该领域做出了巨大成就的学生说,我的成功受益于我的老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应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完美的榜样、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
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
教师时时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
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
“学生的眼睛是摄象机,耳朵是录音机”而且会带放大镜看,从扩音器听。
所以,教师的道德品质,自己的为人处事、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甚至于服饰仪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都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学术品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纯洁美好的心灵,方能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教师要求学生为祖国而学,自己必须为祖国而教;教师要求学生要有事业心、热爱自己的专业,自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师要求学生关心他人,自己必须关心他人,爱护学生。
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时,你才能教育好别人。
而在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由此建议我们的青年教师从言谈举止到服侍打扮都要规范,都要符合大学老师的起码要求,,语言不必求华丽但一定要得体,不必求高调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必求高尚但决不能低级趣味,博得学生一笑后产生负面影响,要用正确的言语影响学生,提升自己.穿着不必求高档名牌,但绝对不能不修边幅,窝囊邋遢,不求天天都穿正装,但一定不能奇装异服,把自己打扮的似是而非.个人爱好允许与众不同,但决不能冲击教师的尊严和形象. 要像首届名师奖获得者、四川大学教授欧阳钦那样”修身立德启智求真”像名师奖获得者、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启琮那样”厚德载物收获春光”.才能像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少实那样“将名字深刻在学生心中”.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 ----成功的保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师德的灵魂。
是敬业精神的核心,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所以要努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热爱学生不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因此,热爱学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
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理解,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肯定。
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
然而,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只有让师爱扎根于育人的土壤,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用爱去和学生沟通,建立起师生间的真挚情感,才会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诲。
因此,我们对学生要真诚相待、真心关爱,用师爱的真情去感染他们、帮助他们,用师爱去换取学生的尊重与理解;用师爱去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让他们在师爱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我们应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差生。
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
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灵,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
教师,应以虚怀若谷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去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
我们要像首届名师奖获得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万后芬一样使”爱与学问同辉”.才能像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吴鹿鸣那样体会到”快乐最大是育人”,自己也就变得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国良那样“心中有学生教室就比天还大”也就能像复旦大学教授陈纪修学习“用诚心换得学生的爱戴”,成功也就有了群众基础和综合素质的保障。
例如:刘理天先生是清华微纳电子系乃至整个MEMS界响当当的大家,但他没有因为名声大而忘记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