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PPT
《淮南子· 览冥训》中有关女娲神话 【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
不周载(zai4),火爁(lan3)炎(yan2)而 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an1)民 ,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 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 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鲧、禹父子治水: 《尚书· 洪范》: 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 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 《尚书· 尧典》: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 !鲧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岳曰 :“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 载,绩用弗成。 《山海经· 海内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 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 定九州。
青天,折断鳌(海里的一种大龟)的
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来, 杀黑龙来拯救冀州(古九州之一,古 代中原地带),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 御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柱得以直 立,洪水干枯(这里指洪水消退了) ,冀州太平,强壮凶猛的鸟兽死去, 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神话
【原文】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
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一、 盘古神话
盘古神话始见于《艺文类聚》所引三国
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和清人马骕 (su4)《绎史》所引《五运历年纪》。 三国吴人徐整《三五历记》:
【原文】
“天地混沌(hun4dun4)如鸡子,盘古生其 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
译文:
洪水泛滥起来,波浪滔天。(这时),大神鲧
便去偷窃天帝的宝物息壤————一种能生 长不息的土壤————来填塞洪水,不等待 天帝的允许。天帝(恼怒)便叫火神祝融去把 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可是却从被杀死的鲧 的肚子里,生出他的儿子禹来。天帝于是命 令禹去铺填息壤,平定了九州的水患。
《尚书· 洪范》:
6、创造神话
燧人氏:火; 有巢氏:房屋; 神农:医药; 苍颉:文字; 后稷:农业; 后羿:弓箭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演变
上古神话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
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1、历史化
这可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轻视、曲解、改造神话有关系。"子不语怪、 力、乱、神"(《论语〃述而》)。儒家后学 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 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例: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 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 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 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 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
《五运历年纪》:天气蒙鸿,萌芽兹始,
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 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 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 ,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 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 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 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 感,化为黎氓。
广西武鸣壮族师公“跳神”之“盘古歌赞”部分:
泰山盘古是我屋,大岭盘古是我身, 庚子其年造天地,盘古出世到如今。 自我盘古初出世,造化天盘及地盘。 左眼化为日宫照,右眼化为月太阴。 骨肉化为山石土,头脑化为黄金银, 肚肠化为江河海,血流是水去无停。 手指化为天星斗,毛发化为草木根。
二、 女娲神话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 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为 兄妹。人首蛇身,相传曾 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 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 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 万物。
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
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 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 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 被传为婚姻女神。 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 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 族、侗(dong4)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 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美丽的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
1、神话的概念 马克思说:“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 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 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 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 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 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 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 被神化。
3、洪水神话
讲《山海经》 中“鲧禹治水” 的故事(扩展 到有关“禹三 过家门而不 入”、“禹娶 涂山氏”等禹 的故事)。
《山海经· 海内经》:鲧①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②,不待帝 命③。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④。鲧复生禹,帝 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⑤。
【注释】 ①鲧:人名,禹的父亲。 ②这句说:鲧盗取了天帝的神土来堵塞洪水。帝: 上帝,天帝。息壤:据说是天帝的神土,能不断生 长,因而能堵塞洪水。堙:堵塞,填塞。 ③这句说: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 ④祝融:火神的名字。羽郊:羽山的近郊。 ⑤这两句说:鲧腹中生下禹,天帝就命令禹平定了 九州。复:同“腹”。
【译文】
上古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 地方崩坏,大地(古人把中国分为冀 、兖 、青、徐、扬、荆、豫、雍、梁 九州,这里泛指大地)塌陷,天不能 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 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 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 民(颛:纯朴厚实),凶猛的鸟用爪 抓取老弱。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以补
五、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 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对后代文人及文 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六、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一)以己感物 (二)具体、形象的思维 (三)情感体验 (四)隐喻和象征
七、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 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 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质。 (二)神话历史化,神话发展为仙话, 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神话原型对后 世文学的影响。
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 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 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 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 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 者,引縆(ɡēnɡ,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
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 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 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 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 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 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 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译文】
上古时候,天和地混混沌沌成一团,像
个大鸡蛋,盘古就生长在这当中。 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剖,属于“阳 ”的清而轻的物事上升成为天,属于“ 阴”的重而浊的物事下降成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
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 古日长一丈。 【译文】 盘古在天和地当中,一天变化多次, 智慧超过天,能力超过地。 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 盘古的身子也每天伸长一丈。
译文:
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治理洪水,将水火木 金土五行的排列扰乱了。天帝大怒,没有把 九种治国大法给鲧。治国安邦的常理受到了 破坏。鲧在流放中死去,禹起来继承父业, 上天于是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禹,治国安邦 的常理因此确立起来。
《孟子.滕文公上:
原文: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
氾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榖不 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 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 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 ,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 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译文:在唐尧做部落首领的时候,天下还没有治理好。 大水不顺河道而乱流,在天下泛乱。 野草树木茂盛,飞禽走兽繁殖,五谷不能成熟,禽 兽威胁百姓。四方之内纵横交错着兽蹄鸟迹所形成的道 路。唐尧为此而独自忧虑,于是选拔举用虞舜对此进行 分治。 虞舜委任他一个叫益的臣子做掌火之官,益就在山 泽之中燃起大火,飞禽走兽被烧得逃匿躲藏起来。 大禹疏通黄河的九条河道,疏导济水、漯水,使九 河、济水和漯水流到海里去;把汝水、汉水打开缺口, 引导水流,排除淮水、泗水的水道淤塞之处,使它们注 入长江;除去灾害之后,中原地带才可以耕种并供给食 粮。 在这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因为忙于疏导河流, 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没有进去看望家人。
4、战争神话
《国语· 晋语四》: 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 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 帝为姜。 《史记· 五帝本纪》,炎、黄之战;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 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 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 然后得其志。 《山海经· 大荒北经》,黄帝、蚩尤之战: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 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 杀蚩尤。
【神话中的女娲】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 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 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 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 婚的情况。又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 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 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 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 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 死恶兽猛禽。
5、英雄神话 《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精卫填 海”,《淮南子》中“后羿射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