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袁枚及其同调与异趋——乾隆中叶至嘉庆时期的诗文
2.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袁枚的同调
袁枚早年受桐城派和沈德潜“诗教”的影响,乾隆二十五年左右,公然反对“诗教”,转而倡导“性灵”、批判宋儒理学。
黄景仁、张问陶、舒位、彭兆荪、沈复,在诗文的自抒心声上均可视为袁枚的后继者,与龚自珍及新文学也均有其相通之处。
(二)袁枚的异趋
在这时期的诗文作家与袁枚取向不同者,前有姚鼐、翁方纲,后有以张惠言为枢纽的常州词派与阳湖文派。
(三)其他
与袁枚并称为“三大家”的蒋士铨和赵翼,情况较为复杂。
赵翼于诗主张求新、求变,这是与袁枚相通的,但其创作却未见新变的特色;蒋士铨后期的诗已近于翁方纲所说的“人伦日用”一途。
二、袁枚
(一)袁枚与曹雪芹的异同
1.相同之处
年辈相仿,文学观相近;生活经历虽相反,但都在后半生达到了文学创作的巅峰状态;各具个性的创作实绩,使他们同时成为乾隆后期文坛上从不同的方向彰显反理学的重情文学的代表人物。
2.不同之处
曹雪芹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小说撰著方面;而袁枚的创造性贡献,涉及文学理论、诗文创作等诸多领域。
(二)袁枚的生平、思想和诗论
1.袁枚其人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
早年家境穷困,而嗜书如命。
乾隆二十年,急流勇退,在金陵自置的别业随园里做起了寓公。
此后游山玩水,赋诗撰文,交游广泛,门生众多,成了乾嘉之际文坛上的一大在野闻人。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袁枚的思想和文论
(1)袁枚的文学思想
①袁枚少年和青年时期,诗文在桐城派和沈德潜“诗教”说的影响下,陷于萧条之中。
②袁枚中年时期,文名渐盛,公然向沈德潜“诗教”说挑战。
③以后袁枚逐渐成为文坛领袖,倡导“性灵”、批判宋儒理学,诗文创作遂重又兴旺起来。
(2)袁枚文学创作的分期
袁枚的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时移家入随园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忙于科举,苦于为官;后半生脱却俗累,潇洒自由。
他的文学创作,因此也呈现出前后相异的面貌。
(3)早期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①总体特点
袁枚早年所写诗文收入《小仓山房诗文集》者多已经为作者后来删改。
未经删改及不见录于《小仓山房诗文集》的袁氏少作风貌,目前仅能从《双柳轩诗文集》的选本中略窥一二。
该选本所收皆为袁枚乾隆十一年之前的作品,总体风格与袁氏退官后之作相比,显得拘谨、板实;部分文字流丽的作品,则内涵浅显,缺乏后来诗文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②特例
a.《郭巨论》
此文写于作者14岁时。
文章旨在揭露郭巨埋儿故事的荒谬,由前后两个相关的段落组成,一从情理上驳斥郭巨埋儿为大孝之非,一揭发该故事末掘地见黄金实为一场骗局。
两个段落在形式上用了很多的逻辑反问,但其立论的根基,却是基于作者想象的事理,乃至于作者个人对虚伪孝行的强烈憎恶之情。
b.评价
《郭巨论》在《双柳轩诗文集》中只能算是例外,但由此可见他当时已具有某些异端的成分,尽管在那样的处境下只能于实在按抑不住时微见端倪而已。
(4)后期的文学观
①文学观
乾隆二十年袁枚归隐随园后,在文学观方面逐渐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一套系统的理论。
同时创作上也出现了质的飞跃。
a.与程、朱“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相反,袁枚提出“人欲当处,即是天理”的主张;
b.袁枚认为文学,尤其是诗应真实而无所束缚地表现个人的感情,诗应该像“赤子之心”那样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把男女之情置于君臣、父子、师生、兄弟之上。
其所强调的情或“赤子之心”有不受封建道德束缚的一面;
c.袁枚在诗歌创作的基本艺术准则方面标举“性灵”“性情”与“生趣”;
d.袁枚对当时及稍前流行的与此违异的文学观念作了无情的批判,而其矛头所向,尤在沈德潜之说,《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再与沈大宗伯书》皆为此而作;
e.袁枚认为只要是出自“自得之性情”的诗,无论其“性情”如何,都不应加以轩轾,关键只在于诗人的“性情”表现得好不好。
因此他主张应该让诗人按照自己的“性情”不受限制地歌唱。
②评价
袁枚的文学思想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反响。
a.集中体现其论诗主张的《随园诗话》被章学诚斥为“附会经传,肆侮圣言,尤丧心病狂”的大毒草;
b.在其他一些清代文人眼中,《随园诗话》是跟《聊斋志异》《红楼梦》鼎足而立的大著作。
(三)袁枚的诗歌创作
1.总体特点
(1)袁枚前期的诗歌创作并无明显成就,后期的诗虽然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又富于才情,在生前就风行于世,但不大注重艺术上的加工,写得太多太快,又有不少应酬之作,因而也不免受到讥评。
(2)袁枚作品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从中可看出才情兼备的大家风范,其七古被张维屏赞为“才华丰赡”;七律被张维屏赞为“七律中酬赠言情之作,无辞不达,无意不宣,以才运情,使笔如舌”。
2.七古的代表作
(1)《春雨楼题词为张冠伯作》
①主要内容
此诗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时袁枚尚未退官。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a.第一部分的“自怜发短”四句写诗人幼年时在路上看张公子迎亲的情状和艳羡,进一步突出张公子当时生活的奢华、美满,并使读者对诗人笔下的情景具有一种亲切感。
b.第二部分从“长安结队走名场”起,一开始即写诗人与张公子的相交,既反映了张公子并非只是纨绔公子,在人品上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同时也暗示了二人的友谊,这不仅使接着所写的张公子突遭奇祸时诗人的错愕、悲愤之情具有了令人信服的依据,而且也增加了读者对张公子的同情。
c.第三部分通过诗人与张公子沦落后的会面,写张公子处境的悲惨和诗人的哀痛,叙事、抒情合而为一,给予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②主旨
此诗写的是个人被环境所捉弄,无法支配自己命运的悲剧,张公子在早年享尽荣华、万人争羡,完全是环境所给予的;中途的遭受巨变和晚年的沦落,也完全是环境所迫。
表达对环境残酷地将个人碾得粉碎的控诉。
③艺术特色
a.作品写哀伤之情,又杂以悲愤,而用词却以绮丽为主。
这不但没有导致相互扦格,并且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哀凄的美。
这是因为:
第一,诗人在第一部分中以绮丽之词极写其成婚时的旖旎风光,与第二、三部分的突遭奇祸、孤独凄凉,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因而更增强了对读者的刺激和作品的艺术效果;
第二,作者在用词上的匠心,虽在第二、三部分也仍然尽可能地加入绮丽或与其性质相近的词语,既与第一部分的用词特色有其内在的联系性,又不致与本部分的气氛相矛盾。
b.作品以灵动的笔致,在艺术上形成了较大的张力。
如开头的四句,既蕴含着剧烈的冲突,又具有内在的紧密而自然的联系。
它同时也奠定了诗的基调:在悲哀的大环境中,美虽在挣扎,但最终仍然只剩下了悲凄。
c.结构的巧妙和叙述的脉络分明。
在写张公子经历的三部分中都插入了诗人自己,因此诗人得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既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又使所叙之事给予读者更为鲜明的印象。
(2)《相逢行赠徐椒林》
①主要内容
徐氏是一个敢在紫禁城里杀人的侠士,并因此判了死刑,但他毫无畏惧。
后来遇上盛典而获大赦,但他对此毫无感谢之情,也不因此而有所收敛。
得知“金吾逻骑”仗势欺人,他又勇敢地站出来,慑服了对方。
当袁枚跟其相识时,当年的狂士已变成了文人。
但知己相逢,徐氏兴之所至,依然舞刀弄枪,还强邀袁氏游戏青楼。
对于这样一位英雄,袁枚非常喜爱。
在此诗的最后,袁枚既表达了对这种不受礼法束缚的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因自己年已向暮而起的人生悲慨。
②写作特点
此诗写于其暮年。
这首歌行体长诗用一个随内容而跌宕起伏的形制,借豪爽粗犷的文辞,为徐椒林这位不为礼法所羁的豪士,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吸取通俗小说的手法,写其“慑服”“金吾逻骑”具体、生动,为此前的叙事诗所未见。
3.七律的代表作
以组诗《春草》为代表。
诗中写的既是春草的生动情景,又是由春草引起的离情愁绪,皆历历如在目前,并且沁人心脾。
更突出的是诗人借此以写渴望自由、独立自尊的人格,不畏摧残、难以压制的个性,为当时的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在这样的诗歌里存在着与五四新文学相通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