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石油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工作实施意见-应急管理部

海洋石油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工作实施意见-应急管理部

海洋石油安全生产
风险分级监管工作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全面开展非煤矿山“三项监管”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5〕22号)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厅管一〔2015〕@@@号)要求,为指导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各分部和地区监督处全面实施海洋石油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工作,强化对生产作业设施的风险管控,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提出如下意见。

一、风险分级方法
(一)生产设施。

综合评估固定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人工岛等生产设施的固有风险、安全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安全业绩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吸收专家“会诊”结果和所属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将其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划分为A、B、C、D四个级别。

1. 重点评估因素。

(1)固有风险重点评估因素:所处外部环境;现场实际人数;开采介质特性;设施投用时间;开采介质或生产流程中是否含有硫化氢;是否正在进行钻井、修井或试采作业。

(2)安全管理水平重点评估因素: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作业
安全规程和各工种操作规程等建立和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和演练情况;现场管理情况。

(3)人员素质重点评估因素: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和考核情况;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情况;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情况;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情况。

(4)安全业绩重点评估因素:近3年来生产安全事故情况;近3年来安全生产监管指令落实情况。

2. 分级参考标准。

(1)存在以下因素之一的设施,原则上划为A级:无人驻守;处于停产状态。

(2)有人驻守且存在以下因素之一的设施,原则上划为B 级:所处外部环境条件较好;现场实际人数小于30人;所属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为一级。

(3)有人驻守且存在以下因素之一的设施,原则上划为C 级:所处外部环境条件较差;现场实际人数大于或等于30人且小于100人;开采介质或生产流程中含有硫化氢但硫化氢含量小于20ppm;所属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为二级或三级。

(4)有人驻守且存在以下因素之一的设施,原则上划为D 级:所处外部环境条件恶劣;现场实际人数大于或等于100人;投用时间超过20年或设计使用年限;开采介质或生产流程中硫化氢含量超过20ppm;正在进行钻井、修井或试采作业;发证检验证书失效;所属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不达标;近3年来发生过致人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近3年来存在拒不执行安全
生产监管指令情况。

(二)作业设施。

从事钻井、修井或试采作业的移动式平台,在作业期间原则上划为D级。

二、安全监管方法
(一)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各分部和地区监督处要结合自身监管力量,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生产作业设施制定科学合理的执法检查计划,在执法检查频次、执法检查重点等方面体现差异化。

鼓励A级设施强化自我管理,促进B级设施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推动C级设施强化安全生产条件,督促D级设施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和消减措施,努力降低风险等级。

(二)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各分部和地区监督处对辖区内生产作业设施的年度执法检查应当满足以下要求:A级设施主要由地区监督处检查,频次自定;
B级设施主要由地区监督处检查,比例不低于1/3;
C级设施主要由地区监督处检查,比例不低于1/2;
D级设施由分部抽查或组织检查与地区监督处检查相结合,分部抽查或组织检查的比例不低于1/3,地区监督处检查全覆盖。

三、其他事项
(一)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各分部和地区监督处要根据辖区内生产作业设施风险变化情况,随时调整其风险级别,实施动态化监管。

对于发生致人死亡生产安全事故或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设施,应当立即将其风险级别调整为D级。


施安全条件有较大改善后,应当重新评估其风险级别。

(二)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各分部和地区监督处对具体设施进行风险分级时,若上述B、C、D级风险分级条件之间有冲突,原则上将设施按照高风险等级划分。

(三)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各分部和地区监督处可根据自身监管力量和辖区内生产作业设施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执法检查频次。

(四)已经弃置的生产设施和未进行钻井、修井或试采作业的移动式平台,不在风险分级监管范围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