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导者对“身边人”的管理原则和制度

领导者对“身边人”的管理原则和制度

领导者对“身边人”的管理原则和制度
“身边人”,指领导身边工作人员,如秘书、司机、下属等,当然也包括配偶、子女等亲属。

“身边人”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组织安排和工作需要。

随着fubai的蔓延和反fubai的深入,领导“身边人”又成了一个特殊、敏感、备受诟病的群体。

对“身边人”,需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不能戴有色眼镜,让个别现象掩盖了大多数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身边人”形象;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管好、用好“身边人”,防止出现“身边人”借权力谋私利。

能不能管好、用好“身边人”,既是对组织的考验,也是对领导干部的考验,更是对每一位“身边人”的考验。

长期以来,我党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十分重视反fubai斗争。

在这一斗争的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提出了监督干部“八小时以外”、领导者“身边人”等要求。

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和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

”又一次提到“身边工作人员”,由此可见,领导者身边工作人员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着紧密联系。

领导者“身边人”的特征从一般意义的领导者“身边人”来说,
他们具有如下四个特征:更加贴近领导者的身边工作;亲身感受到领导者的言传身教;更加快捷地把想法和建议直接呈送给领导者;有成绩、有进步时更容易更直接进入领导者的视野。

贬义的领导者“身边人”,则至少具有如下特征:“近水楼台”。

他们紧跟在领导者左右,鞍前马后,贴身伺候,感情相通,投缘默契。

领导者凡事首先想到他们,有好事也绝少不了他们。

“近水楼台”这是事实,至于能否“先得月”,则与领导者给与不给有关系,如果领导者头脑清醒、保持戒心,那么他们就不会那么容易得到“月”。

“狐假虎威”。

由于他们与领导者有上述这种特殊的关系,所以,他们往往成了“形象大使”、“代言人”,他们可以假传“圣旨”,并往往会被下属认为就是领导者的意图。

在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下属不敢怠慢、不敢轻视,一般情况下只有唯命是从。

“密敲边鼓”。

领导者在处理问题、制定决策的时候,“身边人”有参谋的作用、参政的机会。

即使是一个司机,他也可以竖起耳朵,从封口不严的领导嘴巴中获取不少内情、秘闻。

此时此刻,他们就有可能根据个人一私之得或者受人所托去“进谏言”、“敲边鼓”,使犹豫不决、拿不准主意的领导者在处理问题的天平上倒向一方。

“推波助澜”。

当领导者犯糊涂的时候,有的“身边人”不是善良规劝,敢于坦诚直谏,而是为了个人从中捞上一把,有意“论证可行”,故意“引经据典”,扬起煽风的“芭蕉扇”,
把已经引火烧身的领导者往“焦头烂额”的境地里面推。

“越俎代庖”。

更有甚者,有的领导者“身边人”心术不正、欺上瞒下,背着领导去干坏事,敢贪敢占,“代收代支”,仗势欺人,颐指气使,俨然以“领导者”自居。

“投其所好”。

领导者有所爱好,这也不能一概说是好是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应该是正常现象。

问题是有的“身边人”心怀叵测,有意把领导者的爱好推向极端,设下圈套,让领导者的爱好“为我所用”,牵引着领导者走向fubai的深渊。

“献媚取宠”。

如果“身边人”不得宠,他们就成不了“身边人”,所以,这些人在领导者面前不得不低声下气、亦步亦趋、唯唯诺诺。

然而,他们往往是“双面人”,对上献媚争宠、阿谀奉承,而对待下属、同事却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专横跋扈。

“人脉通畅”。

“身边人”的有利条件之一,就是接触、联系方方面面的“权贵”,这种丰富的“人脉资源”就为“身边人”的腐化堕落创造了机会,他们正是利用这种“资源”去谋取私利的。

显然,这些“身边人”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毒瘤,正腐蚀着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必须严肃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和社会环境。

领导者管好“身边人”的原则大凡领导者要做工作,必须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不能因噎废食。

然而,一切事物、一切人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包括一个正常的人、一
个正常的工作人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且不说他的年龄变化、生理变化,就是心理活动、精神状态、个人欲望也随着环境变化而悄悄地变化着,可以朝着进步、积极、光明、清廉的方向变,也可能朝着落后、消极、灰暗、贪欲的方向变;可能朝着成熟、沉着、冷静、谦虚谨慎的方向变,也可能朝着傲慢、狂暴、急躁、霸气十足的方向变。

领导者管好“身边人”至少应该掌握以下原则:严于律己原则。

领导者要管好“身边人”,首先要管好自己。

孔子曰:“子帅以正,孰能不正?”领导者能够堂堂正正、公道正派、表里如一、拒贿拒色、克己奉公、爱岗敬业,会使在其身边工作的人员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灵得到净化。

他们受到身边领导者浩然正气的感染,即使可能有过一闪念的私心邪念,也会因受到内心的谴责和鞭策而止步。

见微知著原则。

领导者对“身边人”应当善于观察、分析,对比和分析他们前期的谨小慎微和近期的狂言傲气,注意及时引导、纠正。

要善于明察秋毫,从只言片语中明白他们的真实意图,从细微的动作变化中看到他们的某种倾向、某种潜在的变化,从他们与周围的人的交往中看到其“八小时以外”的生活状态,而不要等问题堆积成山再去解决,等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才去收拾。

这样见微知著、及时教育,才是真正关心“身边人”、爱护“身边人”。

警钟长鸣原则。

领导者更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好一个人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经常敲打
敲打。

一个人的变化,内因固然是根本,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外因的促进作用、孵化作用也是相当惊人的,人们常说的“大染缸”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出淤泥而不染”的终究只是极少数的“荷花”而已。

尤其是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面前,在大款的珠光宝气炫耀面前,在因与别人攀比而心理失去平衡的时候,“身边人”能否经得起诱惑,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忍得了清贫,关键在于领导者能不能经常性、不停顿、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帮助教育。

若即若离原则。

换言之,领导者与“身边人”应该保持一定距离,保持一种正常的工作关系、同志式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

假如到了亦步亦趋、如同一体的程度,生活上不分你我,享受上不分彼此,那就是质的变化了。

以上四项原则,对于领导者管理好一般意义上的“身边人”是可行的、必要的,对于表现特殊、开始蜕变的“身边人”的管理也是一个有效的药方。

领导者管理“身边人”的制度制度,是他律的一种形式。

好的制度,可以约束人不做坏事;制度不好,好人也可能会干坏事。

领导者对“身边人”的管理不能全凭一片善心好意,不能让感情淹没了理智,也不能过分相信某人曾经由组织严格政审、没有问题,而必须以严格的制度约束之、管理之。

定期轮岗制度。

领导者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治病用药有抗药性,一个人在一个岗位的时间长了、关系熟了、根基深了,就可能精了、懒了、赖了,
就可能会应付、取巧。

这种“身边人”不是没有,要处理也难----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定期轮岗,让他们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去施展才干,同时也能有效减少他们受到腐蚀拉拢的机会。

定期考核制度。

领导者“身边人”往往只受领导者的监督,而这种监督常常是不到位甚至是缺位的。

于是,这些“身边人”仿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宠儿,他们可以对别人指手画脚,而对其工作表现却难以客观准确地考核鉴定。

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身边人”置于组织监督之下、特聘监督员监督之下、群众评议之下,并且以严密、严格、严肃的制度形式,包括民主生活制度、组织生活制度,把这些监督、评议固定下来,贯彻到底、善始善终,并且把考核意见直接反馈到领导者那里,让其了解“身边人”的真实状况。

把握晋升制度。

在干部晋升过程中,领导者“身边人”往往“近水楼台”,首先进入领导者的视线之内,让领导者为他们的“苦劳”、“疲劳”而感动,将提拔重用作为对他们的“回报”和“感谢”,并因此而把必要的干部提拔使用的程序减、缓、免了。

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就是严格遵守干部提拔任用制度,严格任免程序,一步也不能少。

自我修身制度。

自我修身就是要解决内因的问题。

首先要修身,然后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过去对领导“身边人”使用多、教育少,重业务、轻修养;领导“身边人”对他人要求多、对自己要求少,对
下属机关发号施令多、对自己本人约束检点少。

于是,这些领导者“身边人”在行为方式上出现了畸形现象,如同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解决的好办法,就是从制度上保证“身边人”加强自我修身,比如定期集中学习、轮流到党校培训、下到基层锻炼、脱岗读书考试等,以加强党性为中心,以制度为保障,从而保证领导者“身边人”的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