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及分析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及分析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及分析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调查的相关工作经验,以笔者曾经参与的松山湖高新区土地调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调查步骤,调查要点及关键数据处理的方法,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东莞松山湖土地利用土地调查1 松山湖高新区概况1.1 历史回顾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4年成立,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审核,核准规划面积10km2。

2001年9月,东莞市人民政府颁布《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若干规定》,为松山湖开发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提供了政策依据。

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东莞篁村科技产业园区并入松山湖高新区。

松山湖高新区是东莞“四位一体”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山、水、园于一体”的生态型、高科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是广东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产业升级的引领区,目标是发展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的研发设计中心、人才教育中心和企业总部中心。

1.2 发展现状(1)经济发展情况2009年度,松山湖高新区的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达780.1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为699.49亿元,占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的89.66%,基本形成了以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40)、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39)为主的产业集群,吸引了如聚信科技有限公司、漫步者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宇龙科技有限公司在内一系列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

松山湖高新区不仅重视大中型企业的集聚,而且重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孵化、培育。

截至2009年底,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孵化、吸引多家高科技创业企业,对培育东莞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截至评价时点2009年12月31日,松山湖高新区内“三通一平”的土地已达到809.11公顷,其中90.42%已被供应。

从土地利用结构看,截至评价时点,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593.87hm2,较2008年12月31日增加37.85hm2;未建成土地面积为382.02hm2,较上一轮评价时点减少37.85hm2;不可建设土地面积为24.10hm2,较上一轮评价无变化。

总体上,松山湖高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在已建成土地中,土地的利用结构比较简单,主要为工矿仓储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

在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318.71hm2,达到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53.67%,其中一类高新技术产业占地314.30hm2,二类高新技术产业占地4.41hm2。

从用地上体现了松山湖高新区大力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理念。

2 调查步骤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是对松山湖高新区2009年12月31日的土地利用状况,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搜集、访谈问卷、遥感影像判识等多种调查方法,力求全面了解掌握松山湖高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和潜力测算提供详实、准确的基础资料的过程。

调查步骤主要如图1所示:3 调查要点及结果根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需要,按照调查步骤,调查工作的开展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我们针对各个调查要点,进行资料搜集、实地调查工作。

具体调查要点及调查结果如下所示:3.1 基础信息调查松山湖高新区基本信息调查包括松山湖高新区名称、类型、成立时间、审批单位、地址、管理机构、土地总面积及经济社会和相关规划资料等。

所搜集的资料清单如下:(1)《开发区基本信息调查表》;(2)《开发区用地审批及调整情况调查表》;(3)2001-2009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及AutoCAD格式图件;(5)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及AutoCAD格式图件(2007-2020);(6)东莞市统计年鉴.松山湖卷(2003-2009);(7)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至坐标文件及AutoCAD格式四至范围图。

3.2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主要是指依据《规程》规定的分类方式,对松山湖高新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供应方式、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等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

(1)土地利用类型松山湖高新区土地利用类型调查是指依据《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对松山湖高新区已建成土地、未建成土地和不可建设土地的用地情况开展调查。

具体而言,已建成土地即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

故在调查中,我们采取到相关部门收集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及遥感影像判识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位置、范围、土地面积、权属、土地用途等。

松山湖高新区的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没有其他城镇建设用地。

整个城镇建设用地占松山湖高新区总面积的59.39%。

对于未建成土地,则明确其位置、范围、土地面积、供地状况、规划用途和开发状况等,以及应收回闲置土地的位置范围和土地面积。

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82.02hm2,占松山湖高新区总面积的38.20%。

对于不可建设土地,则明确它的确认依据、用地范围和土地面积。

依据《东莞市松山湖高新产业区总体规划》(1997-2010)及其说明书,经用地建设适用性评价,不可建设用地主要为其他不可建设土地,面积为24.10hm2,占松山湖高新区总面积的2.41%。

通过对各土地类型进行界定后,组织各部门单位进行表格填写、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列出清单如下:1)《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统计表(I)——按建设状况划分》;2)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宗地红线图;3)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图斑图件;4)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筑方案图、批地图及路网图;5)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遥感影像图。

(2)土地供应方式松山湖高新区土地供应方式调查是指依据《规程》对土地供应方式的分类,对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尚可供应土地和不可供应土地的用地情况开展调查。

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分为划拨土地和有偿使用土地,在调查中,我们明确它的土地位置、范围、土地面积、权属、供地时间、土地用途等,以及其中已到期但未处置的有偿使用土地的相关情况。

对于尚可供应土地,明确其用地位置、范围、土地面积和规划用途等。

不可供应土地对应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中的不可建设用地土地,明确内容如上。

根据以上调查内容,我们所搜集的资料清单如下:1)《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统计表(II)——按土地供应方式划分》;2)《开发区闲置土地统计表》;3)《开发区有偿使用且已到期土地处置情况统计表》;4)《开发区有偿使用土地到期及处置情况调查表》。

(3)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根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需要,针对松山湖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展开调查,主要查清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用地位置、范围、规模及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等,资料清单如下:1)《高新技术企业名录》;2)《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统计表》。

3.3 用地效益调查用地效益调查主要针对松山湖高新区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工矿仓储用地的投入产出情况开展调查,调查所涉及的工业企业要求其注册和生产均在评价范围内。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松山湖高新区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

对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列出资料清单如下:1)《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企业统计表》;2)《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7年全年经济运行分析》;3)《开发区典型企业情况调查表》。

4 关键数据处理方法4.1 经济数据的剥离2009年松山湖高新区的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为1705.85亿元较2008年度增加200个多亿。

该收入值是以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管辖的72km2来统计的,包含了本次评价范围内的10km2。

因为保证数据统计的一致性,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需按科学的技术方法进行剥离。

根据常规的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剥离可按照用地面积或建筑总面积比例进行分摊。

但结合实际情况,松山湖高新区的用地面积小,由于历史发展短,建筑总面积不大,而松山湖高新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主,工业的投入产出比值高,工业产值的贡献率大。

故采用用地面积比例或建筑总面积比例进行剥离是不合理的,同时考虑到总部经济的情况存在,采用专家咨询法对松山湖高新区的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进行剥离。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各部门同志及专家经商讨一致认同,对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进行数据处理时,按照45.73%的修正系数剥离原数据,得本次评价范围的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为780.12亿元。

本报告中计算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即采用经以上方法进行剥离后的数据。

4.2 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面积的计算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是指高新技术企业用地及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用地之和。

它分为一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和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

一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是指宗地完全为高新技术企业使用的用地,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是指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或非产业用途混合使用的土地。

通过咨询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并辅之以实地调查,得出结论,松山湖高新区的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为企业孵化器。

截至2009年12月31日,企业孵化器中有25家企业,其中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

经计算,企业孵化器内部高新技术产业租赁厂房建筑面积为 2.70hm2,总厂房建筑面积为4.57hm2,则二类高新技术产业分摊面积比例为59.01%。

参考文献[1]付丽,李钢.卫星影像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5,5.[2]郑光,邓智,孔春芳.GIS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7,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