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全面发展要点

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全面发展要点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素质的概念,它具有十分深厚的内涵,要求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发展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人格因素;既要增长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1]。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指获得知识、发展智能,还包括良好的认知能力、就业能力、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新世纪的大学生面对的是迅猛变化的世界、快节奏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震荡和冲击,倍感压力。

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家庭环境问题、对自己的期望、就业、学习等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环境改变带来的适应障碍大学新生都面临一个角色转换和适应问题,由于高中时期的学校管理模式和家庭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影响较大,而进入大学后,因生活环境、角色地位的改变,突出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之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学校没有理想中的那样完美、专业没有心目中的那样理想、学习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优秀等,自豪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不想学和不得不学的矛盾突出使他们感到压抑,心理不平衡,无助和无寄托的心理阴影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

(二)学习压力导致的心理困惑由于“考上大学就有铁饭碗”等观念已不复存在,加之高校对大学生提出了严格要求,在大学里若有几门课程不及格,就有失去学位甚至复读重修的情况发生,这无疑给大学生造成了精神上的负担。

进入大学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学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问题。

一项关于学习的调查表明:有72%的学生“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有63.3%的同学“常常为自己成绩而担心不安”;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压力加大,非常困难”[2]。

(三)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压力经济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升高。

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8月,全国有贫困大学生475万人,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5%。

这还不包括民办学校、独立学院、分校以及高职高专。

在一些中西部高校,贫困生总数超过30%,特困生超过10%。

而在一些农林师范类院校这个比例还要更高。

有些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支出已占全家年总收入的60%以上,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必然导致心理上往往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在面对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时,很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引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还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导致自卑、自我封闭。

(四)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障碍大学生是从校门到校门,因其性格、地域、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经验,在公众场合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

有的学生在对已、对人的认识上有问题,很难与他人沟通、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学生则因人格因素问题,造成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

因而,他们产生了孤独感,缺少安全感,导致心绪焦虑不安、寂寞失落和注意力分散,使一部分大学生感到内心困惑,在学习上、生活上失去了激情与动力。

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也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五)就业压力造成心理焦虑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让大学生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许多大学生对目前的市场调节、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尚未适应;一些大学新生入学不久便开始担忧毕业就业问题了,这也是现实的存在。

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也心事重重。

而他们一旦在求职择业的道路上遭遇了挫折与困难,也倍感个人前途渺茫,丧失信心,从而产生出种种心理偏差和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22卷第6期2009年11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2No.6Nov. 2009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全面发展[摘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心理健康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意义,说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

并提出如何增进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2009B142);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07JYT44)[作者简介]兰公瑞(1981二、心理健康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一)心理健康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心理健康事关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

大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并处于核心的地位。

在通往成功的征途中一些大学生不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缺乏战胜心理障碍的勇气和力量。

须知,心理障碍问题往往是其最大的障碍,如缺乏理想、志趣寡淡、交际困难、情感波动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大学生一旦发生心理疾病,失去健康心理这一根本,才华将失去闪烁的光芒。

虽然才华与机遇无疑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这两者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做为基础、做为保证,“机遇”才能前来惠顾,“理想”才能展开翅膀。

缺少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很难大有作为。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一)解决心理问题,为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学习常见心理知识,关爱自己。

了解一定的心理知识对学生本身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同学怀疑自己患了抑郁症,在不了解神经症的诊断之前就盲目的给自己贴上了抑郁症的标签。

如果他能了解更多关于神经症、抑郁症的知识,就会知道,抑郁情况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而抑郁症的诊断需要程度上和时间上的严格规定,需要专业精神科的诊断,并不是普通人就能够给自己确诊的。

了解了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会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合理利用所学心理学知识,为自己为他人的健康服务,做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了解危机干预,珍爱生命。

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在于其不可补救性,一旦发生结果,生命结束。

所以关于生命教育同样应该贯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而且应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使大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生命,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生死观。

并普及危机干预知识,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珍爱生命,帮助他人。

(二)超越自我,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好人生转折。

著名心理学家杨凤池曾经说过“人一生有三个关口,一定要想到心理咨询师,婚恋、择业、育儿。

”这三个关键时期,对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

人生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变化组成的。

一个变化与下一个变化之间,人们常常称之为转折点。

有些转折容易实现,有些则需要付出代价。

顺利实现转折,也就是成功地完成了过渡,心理上完成了转变。

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认识自我之后,就是接纳自我了,更好的发展是悦纳自我。

自我接纳是人健康成长的前提。

一个人如果不接纳自己,连自己的问题都不敢正视,那他怎么能引导自己向上?更何况,在生活中,不接纳自己的人常会把很多能量用在自我否认和排斥上,带着那么多对自己的不满、失望,甚至否认和拒绝,又怎么可能成长?在我们身边,很多同学会紧张、会害怕、不喜欢自己、不快乐……我们不能说这些同学有心理疾病,更根本的是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还不够,对自己要求过高,没能做到悦纳自己。

正确的认识自我,不高估也不低估,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四、增强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心理健康测评及结果等等各种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记录。

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研究,使其不断充实、完善,并充分发挥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建立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乐于奉献、业务精良、数量稳定的师资队伍。

在专兼职教师和有关部门积极和谐的互动下,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服务的基础上,也相应地建立起其他课任教师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这是教书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是进一步排除大学生心理障碍,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措施。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应重视人际关系的适应。

要培养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和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

良好的人际关系必然影响到好的心情,在自我心理调适过程中,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就有了支持的力量,有了亲和力、归属感和安全感,才会有更好的心态和情绪。

应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

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应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生活体系,如为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生物钟的作息时间表,按照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

其次,应做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

脑力与体力的交换使用,不但有助于消除精神疲劳,而且会调节心理压力,平衡失调的身心。

对于因学习紧张、生活贫困、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首先应勇敢面对,泰然处之。

再次,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抗干扰能力,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

与此同时,要保持心态的平衡,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大学生本人要有自知之明的态度,应不断进行心理调试,始终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以一种自信、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对待生活,并及时调整心态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来,是战胜自我的灵丹妙药。

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爱情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恋爱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大学生,应考虑到自己的心理并没有真正成熟、经济尚不能独立等一些实际情况,冷静、理智地对待这种感情,要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