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的辨伪08PPT课件

文献的辨伪08PPT课件

一、古代的伪书及其出现的原因
• 伪书一般是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 古代典籍文献。
• 我国的古籍,“经、史、子、集”四部之中都出 现过不少伪书。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 “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办。”比较起来,以 “子部”为最多。
•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曾作过详细分析:“凡四部 书之伪者,子为盛,经次之,史又次之,集差寡。 凡经之伪,《易》为盛,纬候次之;凡史之伪, 杂传记为盛,琐说次之;凡子之伪,道为盛,兵 及诸家次之,凡集,全伪者寡,而单篇别什借名 窜匿甚众。”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 北宋魏泰假冒梅尧臣之名撰《碧云騢》,指骂当 朝官吏,以引起公愤。
• 道佛争胜之伪书《老子化胡经》。
(五)好事妄为
• 历代好事之徒,摭拾古事古言,敷衍编造,制作伪书的 例子也很多。
• 如《神异经》、《十洲记》皆题作东方朔撰。 • 《汉书》东方朔本传赞曰:“朔之诙谐,逢占射复,其
事肤浅,童儿牧竖,莫不炫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 怪语附著之朔”。 • 元代有人附会《孟子》“晋之乘,楚之桃杌”一语,造 出《晋史乘》、《楚桃杌》两部伪书,论者疑为元人吾 邱衍所作。 • 明人丰坊善于写篆书,他伪造《子贡诗说》、《申培诗 说》就有逞才的意图。 • 明代造伪风气最盛,为害也最广,不可不辨。
(一)托古传书
• 崇古贱今的积习,是古人作伪的一大心理基础。 • 《淮南子·修务篇》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 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 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指明为托古作伪的,就 有数十例。 • “诸子略”农家有《神农》二十篇,注云:“六国时, 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 辨伪,包括对古籍名称、作者、年代真伪的考订, 也包括对古籍内容、史实、学说真伪的考辨。前 者主要是辨别伪书,属于狭义的辨伪学;后者主 要是辨别伪说,涉及学术思想史研究的范围(比 如经学史上今古文之争、伪造经说的鉴别), 属 于广义的辨伪学。
• 辨伪书和辨伪说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只是在具体 问题上,各有侧重而已。
(六)逃禁避嫌
•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书不能以真正作者之名流传, 不得不改题作者。
• 《梦溪笔பைடு நூலகம்》卷十六:“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 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于韩偓。今世传 韩偓《香奁集》,乃凝所为也。”
二、考辨伪书的方法
• 所谓辨伪,是指将古代文献中有伪的图书文献或 某部图书文献中有伪的内容、篇章揭示出来,考 辨古籍的真伪,这是文献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 是古籍整理、史料鉴别的一项基础工作。
• 辨伪的历史,源远流长,刘向刘歆父 子校书,已经做了必要的辨伪工作。后来 柳宗元、欧阳修、朱熹、宋濂等继续将辨 伪推向深入。而把前人关于辨伪的知识, 归纳成比较系统的方法,却是较晚的事情。 明胡应麟提出辨伪“八法”,可看作古代 辨伪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 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讹》一书中提出考辨伪书的方 法有八种:
• 一、覈(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 二、覈之群志以观其绪; • 三、覈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 四、覈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 五、覈之文以观其体; • 六、覈之事以观其时; • 七、覈之撰者以观其托; • 八、覈之传者以观其人。 • 从目录学角度考辨伪书,是胡应麟辨伪方法的显著
特色。
• 第一,西汉以前的书,可从《七略》、《汉书艺文 志》中查找是否著录;
(三)弋名牟利
• 更多的伪书,作伪动机是为了猎取名利。 • 隋文帝时,牛弘建议下诏求书,“兼发购赏,则
异典必臻”,文帝从其议,下诏:献书一卷,赉 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因而民间异书, 往往间出。当时征书颇热,便有人趁机造伪。 《北史·刘炫传》说:“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 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 《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
• 唐宋以后,文人造伪之事,还时有发生。明清以 来,书贾造伪射利,更是习见不鲜。
(四)相攻争胜
• 文人相轻,一些名望地位相似的文人,为了学术上的 不同见解,往往相攻如仇雠。有时不惜伪造一些书籍, 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
• 汉、魏之际,王肃与郑玄是一时经师,王肃年辈较郑 玄为晚。两汉经学,至郑玄合今、古文而集大成,王 肃为与郑玄争胜,作《圣证论》讥短郑玄,并伪撰孔 安国《尚书传》、《论语注》、《孝经注》以及《孔 子家语》、《孔丛子》以佐其说。
• 第二,西汉以后的古书,可以从正史的《艺文志》 或《经籍志》以及各类私家藏书志中,查验有无记 载;
• 第三,看当代著作中有无称引此书的地方; • 第四,看后代著作中有无关于此书的论述; • 第五,书中的文体如何,是否与当时的文体相符;
第六,检验书中所述事实与它的时代是否符合;
• 第七,查考作者,看是否出于假托; • 第八,考查传授者,以及此书的流传过程。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总结前人 辨伪的经验,提出十二条辨伪公例;在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中,也谈了一 些辨伪方法,举例更为具体。综合来看, 可谓后出转精。
•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 ”存《孔子家语》二十七 卷,但早已散佚。唐初诸儒已认定王肃所传《家语》 是伪书,清孙志祖撰《家语疏证》,作了详细辨证, 直指王肃伪造。但近年来郭店楚简有类似家语的材料 出土,此一公案,似还有重考之必要。)
• 古人不仅在学术争论中造作伪书,为自己的见解 张目,在政治斗争中,党同伐异,势如水火,伪 造书籍,诬蔑对方,更是常有之事。唐代牛、李 之争中,李德裕的门人就曾伪撰《周秦行记》一 书,题作牛僧孺撰,藉以攻牛。
• 在我国历史上,托名假作的伪书出现的时间比 较早。胡应麟曾说:“赝书之昉,昉于西京乎, 六籍既焚,众言淆乱,悬疣附赘,假托实 繁……然率弗传于世,世故莫得名之。唐、宋 以还,赝书代作,作者日传。”(《四部正 讹·引》)
• 我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造伪和辨伪是与文 献的成书和流传大致相终始的,因此伪书开始 出现的上限, 应该还可以从西汉上溯至春秋、 战国时期,不过先秦的伪书大都未流传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