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3)增长速度解答:(1)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一机构单位中间投入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岀一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2)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中表现形态。
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各部门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
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诸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就是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相加之和。
从使用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终使用、积累和消费。
(3)增长速度:(182321/89404) 1/5-仁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解答:主要统计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和全国支岀法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岀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耗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1、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缴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
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解答:分配法(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2+4+8+2 仁65 (亿元)2、今有某地区2001年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1)总产出15000亿元;(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8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8)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帐解答:(1)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岀口=8110+2037+ (1200-1060 ) =10287 (亿元) 中间消耗=总产出一GDP=15000-10287=4713 (亿元) 营业盈余=GDP固定资产折旧一劳动报酬一生产税净额=10287—1480—5240—( 610-15 ) =2972 (亿元)(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国内生产总值帐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总产出15000 减:中间消耗4713 总消费8110 居民消费5600公共消费2510总投资2037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8 库存增加24贵重物品净获得 3净出口140出口1200进口1060劳动者报酬5240生产税净额595生产税610减:补贴15固定资产折旧1480营业盈余2972国内生产总值10287 国内生产总值10287、已知如下我国实际最终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单位:亿元要求:(1)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岀分析。
(4)计算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岀分析。
解答:(1) GDP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计算结果见表格。
(2)计算结果见表格。
由计算结果可知,我国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呈现下降趋势( 2000年除外),表明消费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
(3)计算结果见表格。
由计算结果可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渐提高,表明投资的地位有提高的趋势。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第四章—第六章)、简答题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
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
2、 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
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 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
因此, 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 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记录的内容可归纳 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 量。
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3、 根据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下表并解释相关指标的含义:说明:百度搜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就可以找到各年的数据 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纯收入: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联合国对其提岀的数量界限以其经济意义:解答: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 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从去向看,它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农村居民纯收入:教材 70页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岀♦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岀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恩格尔系数常用于衡量居 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状况。
联合国标准:该系数在 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3为富裕,20%以下为 最富裕。
二、计算分析题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 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 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
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 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帐户。
解答: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680-256- (85-6 ) =345 (亿元) 原始收入总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345+ (38-42 ) =341 (亿元) 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341+ (0-7-3-43 ) =288 (亿元)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分配帐户如下(单位:亿元):收入形成帐户单位:亿元收入再分配帐户单位:亿元所得税43社会福利7捐款 3可支配总收入288合计341 合计3412、(1)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
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岀情况单位:元(2)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岀;消费率恩格尔系数解答:(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岀为:2271.84+590.88+388.68+430.08+626.04+902.28+624.36+195.84=6030(元)(2)消费率为: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6030/7703=78.28%(3)恩格尔系数为:人均食品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2271.84/6030=37.7%3、假设某一核算期某国各机构部门与国外未发生资本转移,在该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全部资本转移工程如下:政府部门共征得赠予税89亿元,同时政府部门对其他机构部门拨付的固定资产款项和实物合计562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收入为368亿元,资本转移支岀为375亿元;企业部门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支岀共计455亿元;住户部门未发生任何资本转移收入与支出。
请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企业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及净额。
解答:根据题目中的资料可知,政府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为89亿元,资本转移支岀为562亿元。
则根据资本转移工程的平衡关系有,各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总和等于资本转移支岀总和。
即89+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 368= 562 + 455+ 375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 562 + 455+ 375 - 89-368= 935 (亿元)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净额=935-455 = 480 (亿元)4、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280亿元。
计算:(1)居民储蓄额(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4 )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
解答:(1)居民储蓄额=可支配收入一总消费=6800—4950=1850 (亿元)(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一非金融投资=1850+0- 800= 1050 (亿元)(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存款+股票+保险)一净金融投资额=(860+ 350 + 280)—1050 = 440 (亿元)(4)账户:居民部门资本账户单位:亿元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金融账户解释了资本账户记录的在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岀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