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20202)一、培养目标培养而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徳、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徳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扎实的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并能写作科学论文。
3.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独立的学术人格。
4.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正常的心态。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
课程学习为一年至一年半: 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一年半至两年。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左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硕士生在学制规立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将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和更新。
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讣划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明确导师每一位研究生必须拥有明确的导师,采取主、辅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作用。
2.自学为主,听课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学习方式研究生学习的自学为主,充分调动研究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注重本学科发展的最终成果的了解和掌握。
3.加强能力培养硕士生的教疗必须注重和加强苴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髙。
每个研究生至少要参加一门相关专业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实践。
4.因材施教导师对硕士生培养要充分考虑不同本科背景,因材施教。
5.严格考核制度在导师确左、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等方而都必须严格进行,制订行之有效的制度,切实执行,确保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五、课程设置、学分要求与课程考核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设宜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
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英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4 门、8学分,专业基础课3门、9学分,专业核心课3门、9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即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门、6学分:每学分以18学时为标准安排教学,补修课程(凡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以参加本科生课程班级学习的方式补修本专业不少于2门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
2、课程考核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
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介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考核应注重对硕七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査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试题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六、实践环节通过组织研究生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汁、调研、咨询和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造条件给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研和助管工作。
实践性环节一般不得免修,其成绩不记录课程学分,但是申请学位的必备内容。
七、科研能力的培养1.努力培养硕士生的科研能力。
要求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有关课题研究,并通过研究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硕士生的理论和知识而。
同时,能阅读和翻译外文专业文献。
2.积极参与学术活动。
硕七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5次以上,主讲学术报告2次以上,并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和总结。
3.硕士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 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八、学位论文1、论文开题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貞•的调査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研究目标,确左研究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一般为第四学期结朿前完成。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立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学位点应立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査。
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五学期结朿前完成。
3、论文评阅与答辩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学位论文经导师认可后全部盲审。
盲审通过的论文送专家评阅和答辩,答辩委员会人数为5・7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外聘专家担任。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左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徳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泄, 达到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龙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区域经济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注:A代表区域发展与城镇化方向,B代表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C代表旅游经济研究方向,D代表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结构方向。
附件二:区域经济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032005课程名称:现代区域经济学英文译名:Modern Regional 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马泄国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为线索,分别阐述区域新经济增长理论、区域新经济地理理论、区域产业集群理论、区域创新理论、区域总部经济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新产业区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经济板块理论、区域收敛与发散理论等。
1、了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发展动态及前沿研究领域:2、深刻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运用区域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区域经济运行轨迹,揭示主要问题,提岀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材及参考书目: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2、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聂华林、鲁地、李泉.现代区域经济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岀版社,2009年。
课程编号:0022048课程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英文译名: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白湘阳讲师,许莉讲师教学内容及要求:中级微观经济理论以理性经济主体的最优决策为研究对象,强调对一般经济现象的数学建模并给岀一般性结论。
以分章肖课堂讲授的方式讨论微观经济学的具体问题。
通过学习,一方而,学生能系统理解微观经济理论的整体框架和体系,进一步培养经济学直觉。
掌握经济学的数理分析方法。
另一方而,学生具备阅读经济学基础文献的能力,了解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为后续研究打下较坚实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非策略环境下的最优决策行为, 策略环境下的最优决策行为,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决策行为。
教材及参考书目:1Mas-Coelle, Green and Winston, Microeconomic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影印版)2Jehcl and Reny, 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 2nd.ed. Addison-Wesley. 2001 (±海财经大学岀版社2004年影印版)3Varian. Microeconomic Theory, 3rd.ed Norton, W.W. 1993课程编号:0022046课程名称:中级宏观经济学英文译名: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陈胜祥副教授,李似鸿副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大学本科段所学的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深化和拓展,它着重研究宏观经济学各主要学派关于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若干基本问题的分歧和共识,从宏观经济学动态发展的视角引导研究生系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变化,拓展他们应用理论分析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着重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科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二部分为“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增长“,主要内容有:(1)经济增长,介绍国民收入的基本古典模型:索洛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等。
(2)失业的原因及形式:(3)货币与通货膨胀,运用古典货币理论的思想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成本。
(4)开放的经济。
第三部分是“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主要内容有:(1)经济增长I: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2)经济增长II:技术、经验和政策。
第四部分是“经济周期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包括:(1)经济波动导论:(2)总需求I :建立IS丄21模型;(3)总需求II:使用IS-LM模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引领“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对去观经济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学习,要求学生在对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现实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及事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本课程提倡学生精读一部中级宏观经济学原著,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各种宏观经济学理论、现实财经热点新闻,达到在有限学时内教师精讲、学生宽学、充分讨论、理论联系现实的教学目的。
先修课程包括初级微观经济学及初级宏观经济学。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美]曼昆著:《宏观经济学》(第六版),张凡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书目:1、[英]布莱恩•斯诺登、霍华徳・R•文著,余江涛等译:《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美]弗罗恩著:《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余斌:《经济学真相:宏观经济学批判》,中国邮电岀版社,2010(1)。
4、人民岀版社于2008年12出版的系列图书:“强国之路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书系。
课程编号:0032032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前沿英文译名:The forefront of economic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分:3学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钟业喜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的特点和相互关系的讨论,较全而地阐述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